“洋为中用”的芭蕾舞剧《白毛女》
阅读提示:芭蕾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用外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了中国本土的情感,也展现出一代代芭蕾人在将芭蕾“洋为中用”的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努力。
撰稿|高娟敏
我在上海芭蕾舞团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18年间,作为主要演员曾主演过很多古今中外芭蕾舞作品,它们像深深的脚印烙刻在我的艺术道路上,难以磨灭。其中最为特殊的当数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了。它在芭蕾民族化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拓宽了中国芭蕾艺术创作的道路,被称为“中国芭蕾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作为 “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也是当之无愧。
50多年来,芭蕾舞剧《白毛女》为上海芭蕾舞团培养了数代优秀芭蕾表演人才:凌桂明、石钟琴、茅惠芳、汪齐风、杨新华、辛丽丽、范晓枫等等,以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剧中的人物角色,为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细细想来,芭蕾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用外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了中国本土的情感,也展现出一代代芭蕾人在将芭蕾“洋为中用”的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努力。
《白毛女》为上芭建立奠定基础
建国初期我国舞剧创作观念受苏联的影响较深,舞蹈语汇大多熔中国民间舞、戏曲舞蹈于一炉,借鉴西方、尤其是苏联的舞剧创作观念,整合成一种表达方式,开始步入探索“芭蕾民族化”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中叶,进入自主创作和芭蕾“民族化”时期,以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为代表的作品开拓了表现革命和现实题材的可能性及舞剧的表现功能,为中国舞剧的发展和在全中国普及芭蕾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该剧由著名编导胡蓉蓉、林泱泱、傅艾棣、程代辉等编导,严金萱等作曲,师生们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经过小型、中型发展成为大型芭蕾舞剧,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炮打响,并引起了全国轰动。1971年,彩色芭蕾艺术电影《白毛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上映,举国上下争相观看。1979年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芭蕾舞团,它为上海芭蕾舞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上海芭蕾舞团国内一流的地位,至今已上演1700余场,久演不衰。该剧被誉为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也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保留剧目。一部舞剧造就了一所学校的教学团队,成就了一个芭蕾舞团,在中国至今堪称奇迹。
《白毛女》这部舞剧从创作角度来看具有很高的价值。
《白毛女》的成功首先表现在编导在“传承”与“创新”上把握得当。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牢牢地把握住民族性,运用能代表民族特点和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具有世界性的芭蕾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我们知道,一部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白毛女》根据芭蕾艺术特点,依靠身体的表现力完美地达到所有的戏剧要求,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全剧注重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既传承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长,又运用并发展了外来的芭蕾表现手法,两者水乳交融形成充实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从而鲜明、生动地刻画了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练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
其次,《白毛女》巧妙地将西方芭蕾、中国古典、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的元素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熟悉而陌生”的芭蕾语汇。在剧中,经常出现许多大家熟悉的具有中国戏曲和民族民间舞风格的舞段和动作。这些是根据中国自己民族的舞蹈语汇发展创造的,如红绸舞、秧歌舞和大刀舞等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舞风格的舞段,尤为突出的是在著名的“四变”中,喜儿在深山老林中历尽艰辛,头发由黑、灰一直到白,四个过程中的舞段,出现了一些大幅度动作,如空中撕腿跳、跪步接辗转、扑步、点步翻身等一系列中国古典舞动作,为舞蹈增色不少,脚下动作的“芭蕾化”与上身的舞姿充满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身段、韵律特点的“民族化”,使中西方艺术在碰撞中产生一种独特的生命光彩,同时,也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白毛女》在音乐、舞美、道具和服饰等方面的运用也颇具民族特色。在音乐方面,对民族乐器的应用和加入独唱、合唱、重唱等形式,在帮助刻画人物的同时又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使舞蹈、音乐和歌唱水乳交融,相互映衬;在舞美方面,根据我国的民族审美习惯,多用写实的手法设计舞美和道具等,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更快地与人物产生共鸣;在服饰方面,注重写实和生活化,在人物外形塑造设计上别出心裁:喜儿梳着中国北方姑娘典型的大辫子,穿红色斜襟袄衫;大春戴白羊肚手巾包头等等。这些服饰设计构成了人物的身份和地域特征,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作品的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等等因素。
攻下喜儿,表演艺术跨上新台阶
在舞台上,表现力和技术技能是评判演员艺术风采的标尺。从这个角度来看,《白毛女》对于提高舞台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价值。无论从人物性格刻画、技术技能及各方面能力等,对于演员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如果能攻下这个剧目,将会意味着自身在芭蕾表演艺术领域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白毛女》在我的芭蕾表演艺术生涯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它特有的思想深度和表演难度对每一个表演者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被著名舞蹈教育家、编导胡蓉蓉老师亲自选中担任白毛女这一角色之前,我一直都是跳古典芭蕾舞作品的,主演过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堂吉诃德》等剧目中的主要角色,人物性格大多是或高贵典雅,或热情奔放,或善良而多情等等。而饰演的白毛女这一角色却是地地道道的旧社会中国农村典型的贫困农民家的闺女形象,也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经过长期恶劣环境的磨练,她练就了一身对付各种险恶困苦的似野人一般的本领,与风雨斗、与野兽斗,与人间的仇人斗,这种性格与我们新时代出生的人截然不同。表现在舞蹈中,即是动作幅度大,反应敏捷,高强度,表现出的都是闪电般的大跳,狂风般的旋转,劈叉,撕腿跳,地上翻滚,见到野兽与其拼搏,见到仇人恨不得将其撕碎。就是这样性格刚烈的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以往的古典芭蕾的优雅高贵、轻盈飘逸或热情奔放的人物形象,可想而知其挑战性何其大!刚开始排练时,感觉动作永远比音乐晚一拍,因为自身的肌肉素质和力量根本到不了这个标准。腿蹲下去起不来,刚站起来又蹲不下去,动作所要求的力量、速度,与自身所具备的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小所接受的是传统而规范的古典芭蕾舞训练,由此造成的身体表现力的局限性。
例如,在第七场,白毛女与大春在山洞从相见不相识,到相认之后,喜悦激动至极,所跳的大段双人舞激情戏,是对演员的体力、技巧和表演的高度考验。尤其是之后的一组高难度的技巧:在一条腿上做grand fouette加endedan转双圈,如此反复做32个!这样高的技巧难度在其他任何剧目中是从未出现过的,绝对是女演员能否担当白毛女这一角色的试金石。记得每次的演出一进行到此处,侧台所有的演职人员都会下意识放下手中的事情,聚在侧幕条,关注着白毛女这一高难度技巧的完成情况,它的好坏几乎可以决定着当晚演出的质量。记忆中,自己会经常在演出前夜,不由自主地因担心这些个技巧而彻夜失眠。
经过胡老师严格的排练和耐心的说戏,逐渐理解和适应了这种反映当时历史的中国民族芭蕾舞。在反反复复的排练之后,在每天经受无法忍受的酸痛之后,身体运动方式最终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终于可以从磕磕绊绊中达到能自如地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地塑造白毛女这一角色。相信每一个跳过白毛女角色的演员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由此拓宽了芭蕾舞表演之路,在技能及表演艺术方面都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原任上海芭蕾舞团主要演员,现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