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炒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阅读提示:医疗不是“同款包包”,互联网医疗炒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互联网医疗发展需要依托技术的进步,就像智能手机带来移动互联网经济一样,技术才是互联网医疗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记者|黄 祺
刚刚落下帷幕的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最抢风头的互联网话题是哪个?
互联网医疗,可以当仁不让。
大会开幕前的12月7日,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挂牌,医院牌匾挂在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筑屋檐下,很是别致。借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人气,乌镇互联网医院赚足了眼球,互联网医院的挂牌也为红火了几年的互联网医疗话题添了一把薪火。
互联网医疗到底是什么意思?网上挂号、在线咨询、远程会诊、检查资料网上传输、治疗后网上随访复查……就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个互联网技术可以介入的环节,都可以被看作互联网医疗的组成部分。因为环节多、事务繁杂,互联网医疗看上去是一个充满机遇、让人心痒的领域。现在,中国已经有大约1000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是投资者追捧的热词。
不过,同样因为就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专业性强、门槛高、行业壁垒顽固,互联网医疗至今还处于“基础建设”的阶段,可以说是发展得最慢的互联网领域。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利用互联网看病,还远远不是首先考虑的选择。
互联网医疗概念诞生之初,有人高喊“互联网将颠覆医疗”的口号,几年过去,尝试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不可能像改变零售业一样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互联网可以提高传统医疗的效率,却无法颠覆医疗的核心,甚至有互联网医疗企业转而开起了线下诊所,自己做起了传统医疗业务。
医疗不是“同款包包”,互联网医疗炒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互联网医院有多难
国家卫计委对互联网医院的开设表现出谨慎的态度,目前已经批注的互联网医院数量极少。
2014年10月,全国首家获得卫生计生部门许可的网络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诞生,这家网络医院依托广州第二人民医院,患者可以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者连锁药店等网络就诊点在线问诊,医生开出处方后,患者就可以在药店取药。
2015年3月,宁波云医院启动运营,宁波云医院的医生资源跳出了某一家医院的限制。媒体报道,首批接入“宁波云医院”平台的基层医疗机构共100家,签约的专科医生、家庭医生226名;线上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全科医生等4个“云诊室”。宁波云医院的投资方是东软集团。
乌镇互联网医院开业十天后,上海也宣布首家云医院落地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民在徐汇区中心医院看病可实现线上挂号、缴费,也可通过医院设在居委会的线上诊疗场所,或通过家中电脑、手机等进入徐中心专业科室,利用视频远程求诊;医生开出电子处方后,患者可凭处方去附近药店配药。
从已有的互联网医院可以看到,政府和投资方的推动是互联网医院得以落地的重要原因。拥抱互联网新业态,是政府的一种姿态,而投资者也乐于投入这种可以“上头条”的项目。
不过,要让习惯传统就诊方式的患者接受互联网医院,恐怕还需假以时日,而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情况,则有待观察。
寻找突破口
既然开互联网医院这么难,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首先想到的,是让互联网技术参与到医疗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
中国人喜欢把“看病难看病贵”挂在嘴边,医院挂号大厅里长长的队伍总是让人心有余悸,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外,“黄牛”生意火爆,所有这些景象,都是因为好医生一号难求。
“黄牛能做的网络为什么不能做?”几年前,几家挂号网站诞生,挂号网、健康之路、卓健掌上医院、趣医网、华康移动医疗等企业从挂号业务起家,其中一些至今还是互联网医疗领域中的领头羊,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主要合作方,正是挂号网。
挂号成为最早的互联网医疗业务,有业内人士估算,发展到今天,网上挂号业务大概占所有公立医院挂号总量的20%左右,考虑到中国总体每年就诊人次数高达70多亿,这20%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一线城市的居民,也许你并没有尝试过网上挂号。中国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患者习惯直接去医院挂号就诊,网上挂号业务主要服务的,是那些非一线城市居民但又想要到一线城市医院就医的患者。通过网上挂号,异地就医的患者免去了赶赴外地却挂不上号带来的麻烦。
但是,要获得医院的挂号资源并非易事。可以想见,如果一家与医疗行业毫无关系的互联网公司想要获得公立医院的挂号资源,是多么困难。
各家挂号网站兴起大约是在2010年前后,两三年后,中国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也开始在互联网建设上有所作为,各家医院相继推出自己的在线挂号系统,现在更发展到移动端的挂号系统,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第三方互联网公司,一些有实力的医院也可以自己提供网上挂号服务,这使得挂号业务在互联网医疗中可以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
没有独特的资源,一些互联网创业者把视线转向了在线医疗咨询。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春雨医生、就医160、快问医生、青苹果健康等互联网应用应运而生。在线咨询突破了医院围墙,让患者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医生沟通,医生答疑解惑,给出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咨询类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很受欢迎,相关公司成长速度因此加快,2014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医疗成为一只风口上飞得很高的“猪”。 在最近这一年的时间中,春雨医生获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融资,微医集团宣布拿到1亿美元的C轮融资,互联网医疗领域可谓热钱涌动。
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医疗如新诞生的公主般被各种投资捧上天。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百度医生等一批“土豪版”互联网医疗项目横空出世,那个时候,一家互联网大公司如果不在健康、医疗领域插上一脚,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咨询业务的增长也引起了卫生主管部门的注意。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这一说法被业界视为卫计委开始对互联网医疗咨询业务加强管理。
宋树立介绍说,按照医疗实施主体,远程医疗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向患者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也就是说,提供医疗远程服务的主体应该是医疗机构而非医生个人,更不是非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医疗公司仅仅只能提供健康咨询而不能诊断和开处方。
“比如你血压高,健康咨询的话可以回答你说可能需要降血压,但不能回答说是原发性高血压,更不能具体指导用什么药、怎么用,否则就是诊断和处方行为。”就诊通CEO金羽青博士告诉记者。但事实上,由于在国内患者凭电子处方到药方取药本就很难实现,网上咨询基本都局限在健康咨询上,卫计委这一表态对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影响并不太大。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主管部门的说法意在规范在线咨询,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还是支持的。
医疗核心难撬开
进入2015年后期,业内人士发现,之前高调开张的各家互联网医疗应用,后来都鲜有新消息,看起来,互联网医疗在热闹之后,都开始各自埋头啃这块“硬骨头”。
无论是挂号还是在线咨询,都可以被看作医疗整个环节的“外围”,这部分业务发展速度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快。而诊断和治疗这两个医疗的核心环节,目前仍然被包裹在医院的围墙之中,以传统的方式完成,互联网公司很难介入。
做过多年医生后投入移动医疗创业的医学博士金羽青告诉记者,最早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大多是没有医疗背景的人士,由于不了解医疗的特性,往往把互联网医疗想象得过于简单。“甚至有公司以为可以像滴滴打车一样通过补贴用户来占领市场,结果这一招根本没有用。还有公司设想请医生到家里看病,这违反了相关法规,中国医生是不可以离开其所注册的执业机构去行医的。”
但最早的这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完成了公众教育和对医疗机构的教育,让大家接受了互联网医疗这个概念,也让投资者对这个新兴的领域充满信心。
现在,像金羽青这样懂医疗的一批创业者加入到互联网医疗行业中,他们,则试图突破“外围”,在医疗核心环节有所作为。
金羽青的“就诊通”,正在做的事就是为医院之间搭建远程会诊的平台。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水平差异比较大,很多患者希望到好医院就诊,如果不能直接去就诊,能得到好医生的会诊也是梦寐以求的。
传统的会诊,一般由患者或者医生提出,基本是一个建立在人情、人脉基础上的不确定的行为,当地医生是否同意会诊,能请到什么专家会诊,都无法确定。金羽青希望把这个过程透明化,让患者有机会选择专家为自己会诊。
“就诊通”一头是一线城市大医院的专家,另一头是其他城市的患者,按照金羽青的说法,就是让医生找到“合适”的病人,给病人找到“合适”的医生。
远程会诊业务事实上已经介入到医疗的核心,牵涉到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通常我们会认为大医院里的专家工作繁忙,不会对额外的工作感兴趣,但金羽青却说,大医院里的很多专家,日常用大量的精力应付非疑难的疾病,他们也希望通过更多挑战性的病例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专家们并非对会诊完全拒绝。
当然,互联网公司想要介入到医疗核心,还有一个需要跨过的坎是医院的管理者。中国好的医疗人才集中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通常对医生个人的行为管束比较多。不过金羽青的经验说明,网上会诊没有给公立医院“添乱”,医院管理者一般不会反对医生们参加正常的会诊业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第一批创业者在兜兜转转几年后,也意识到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转而开始建设线下实体诊所。丁香园是一家靠医生线上论坛起家的公司,从诞生就流淌着互联网思维的血液,但去年,丁香园宣布建设线下诊所。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也是医生出身,关于丁香园开线下诊所的原因,他在不同场合有过一些描述。李天天提出,“医疗有时移不动”“中国的移动医疗大大落后于国外,外围也没移动起来。”他也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的一次活动上说:“医疗体制有很多的弊端,希望做一些事情满足职业的情怀,用我们的一些想法改变医疗行业。”事实上,李天天的描述与金羽青的说法异曲同工——在目前阶段,诊断和治疗这两个核心环节上,互联网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医疗核心业务还处于传统形态。
从互联网转向诊所的另一家公司是春雨医生,尽管今年10月曾有春雨医生倒闭的传言,但春雨医生创始人及CEO张锐在接受采访时仍然坚持之前的说法——目前春雨医生已经有154家线下诊所开始运转,春雨医生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开到300家诊所,明年年底开到1000家诊所。
不过,开诊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早些时候,丁香园将诊所开业时间定在10月,目前,开业时间可能推迟到明年年初。对于开业时间推迟的原因,丁香园CEO张进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回应:“丁香医生诊所项目实际启动是在今年4月份,自建诊所的筹备周期大概在6-8个月,如此看来进度还是在合理范围内,但是一旦这个标准和模式建立起来,后面复制推进的速度会很快。”张进强调说,丁香医生诊所是自建诊所,不是挂牌或者托管,诊所全职聘请来自三甲医院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临床医师,同时汇集多点执业的一些专家作为辅助。“我们希望做得彻底一点,不要新瓶装旧酒。”
从传统的管理角度看,互联网公司开诊所,性质与民营诊所是相同的,但互联网医疗公司能够利用网络,向患者提供超越诊所实体边界的更多医疗资源,这是互联网公司开设诊所的“卖点”所在。但就跟上面提到的互联网医院一样,医疗的过程复杂,没有围墙的互联网诊所是否有能力调配这么复杂的资源,是这类新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未来靠技术开启
互联网医疗不好做,但并不影响从业者和投资人对互联网医疗前景的一致看好。
这种判断首先来自对政策的理解,无论是政府对互联网+的鼓励,还是卫生系统中医生多点执业制度的明确、各地对分级诊疗的推进,都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对互联网医疗的利好。
最近,张锐在对媒体谈到未来发展时表达了他的信心:“微医今年已经有2亿营收,春雨今年1.5亿流水,明年估计能做到6个亿。我们已经看到了买单方,药厂、保险、医院等都是买单方。这就像当年大家不太能接受网购,到后来慢慢在上面买书,现在连电视也在网上买,会有一个过程。”
未来的互联网医疗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金羽青认为,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但互联网医疗发展需要依托技术的进步,就像智能手机带来移动互联网经济一样,技术才是互联网医疗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发展,可能最早出现在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上的应用。比如血压、血糖、心率的监测,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在家完成,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如果能够与医疗机构共享,做到信息的互动,医生根据数据为患者开出医疗建议或者处方,那么监测才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
未来,诊断的一部分工作,可能由一台智能机器人完成。金羽青说,现代西医在诊断中,医生也要依靠各种客观检查数据,看到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在自己大脑中快速检索知识并梳理逻辑,最后整理成一个诊断结论和相应的治疗方案;而机器人可以储存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像人的大脑一样计算和检索、整理,准确性理论上比人更高。
当然,就算到这一天,医生也不会被取代,因为看病不光是看病,还要看“人”,人与人的交流、心理的安慰、鉴别个体的特殊性等等这些关键的工作,还必须依靠医生这个大活人。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