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第二空间”的文化魅力

日期:2016-01-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市民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而地铁,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和传播地之一。
记者|刘朝晖
 
       纵横交错的上海地铁日夜奔忙于浦江两岸,犹如一根根蛛网般密布的血管,为“魔都”源源不断输送着活力。几乎每一个走进地铁车站的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感受着这个城市的“第二空间”里越来越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
  地铁作为一种地下运输工具,已经不仅仅是移动在地下的冰冷机械,其所具有的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是城市公共文化传承和演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地铁这张全国最大轨道交通网络的特色与符号,上海地铁文化艺术氛围已悄然形成。
  文化氛围的营造,早在上海地铁1号线开通后就已经开始进行。“那时,地铁车厢里悬挂了很多名人名言,有思想家的,有哲学家的,后来,在很多车站还出现了各种‘地铁诗歌’。有一次,在徐家汇站还出现了多位画家精心绘制的国画,就像一个艺术长廊。”地铁族论坛的网友“一地花香”这样回忆早期的上海地铁文化。而上海的政协委员们也多次提出,上海地铁,要增加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示,发挥上海地铁站空间功能,打造上海风貌地区城市文化形象。
  当地铁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脉络时,地铁公共空间就成为提升城市活力与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巨大的地下流动人群也为地铁文化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上海地铁方面对原有车站内的壁画进行了一些整修和复原,同时,开始系统性考虑将中国文化、海派文化,包括社会文明这一系列主题在地铁车站展示。从2012年以来,上海充分利用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积极实施“城市地铁、文化地铁”工程,而地铁部门也在市文明办、市文广局指导下制定了《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纲要暨三年行动计划》。这份纲要和计划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完成120项公共文化项目,使地铁网络中的公共文化“能见度”得到提高,通过系列活动,使乘客在地铁中“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感受得到文化氛围”,使上海地铁公共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品牌,公共艺术的新空间,群众文艺的新平台,社会文明的新能量”。
  如今通过三年行动规划的实施,上海地铁已经实现“文化地铁”的初期目标,甚至超出了当初的设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乘客走进地铁车站,不仅能看到车站的特色装饰布局,还能看得到壁画、雕塑、艺术展品、诗歌等文化作品,听得到古典和现代音乐,在不经意间领略和感知艺术的体验更为惬意与直观。
 
个性装饰凸显车站特色
 
  走进上海地铁的车站,给人带来第一眼深刻印象的不是简单复制千篇一律的水泥柱和瓷砖,而是每个车站匠心独具的设计装饰带来的不同特色,不但为乘客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舒适候车环境,更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氛围。
  壁画是上海地铁车站很早就采用的一种装饰特色。如2号线从浦西的中山公园站到浦东的张江站,7幅主题鲜明的壁画分布于其中的7个站点。如静安寺站的《静安八景》,以静安寺历史上传说的八景为主题,用传统单线刻画在形状不同的大理石上,再镶挂在金黄色的毛面花岗岩上,将现代与古朴融为一体。再如,中山公园站的《今日交通》,以金属流线象征现代交通,毛面花岗岩浮雕象征现代大都市,两者有机结合,气势宏伟。
  随着线路的不断增添与延伸,上海地铁车站的装饰设计更注重结合周边环境、人文特色发展的元素,更富有主题性,同时也有机融入了各种现代派的表现手段。
  12、13号线在汉中路站与1号线换乘,汉中路车站建筑净空高,空间大,车站装饰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在换乘大厅局部提升空间高度,并采用“水滴”造型进行装饰。换乘大厅里由2015只彩蝶组成的绚丽彩墙,尤为引人注目。在绚丽的灯光流彩中,墙上的蝴蝶仿佛翩翩起舞,令人过目不忘。
  在12号线的国客中心站,天花板上圆拱形的长条“星空”和“十二星座”不仅吸引着过往乘客的目光,也同样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前来取景。穹顶上由LED灯珠展现的星光,完全符合天文学星图,也暗合了天文是航海之父之义,因为国客中心是海运码头。绝妙之处,是这张星图是动态的,时而有流星闪过,相当逼真与震撼。
  在地铁10、11号线交通大学站,前往钱学森图书馆的乘客们会发现,出口通道墙面的艺术混凝土上,展现了一组公式的推导过程,正是钱老留美期间研究风动原理的手稿。
  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由于紧邻自然博物馆,特意将车站装饰得神秘而新奇。站台上溶洞等抽象设计,以及站厅时光穿梭隧道墙体等,让孩子们提前感受到游玩自然博物馆的快乐。
  不少去龙华寺的香客们,回家途中都会在地铁11、12号线龙华站,对着长长的陶瓷拼贴佛教壁画再拜一拜。车站的整体空间,主色调是黄色,顶部与寺庙飞檐走壁的线条相似,线条中间为白色,两边反向弧度,旁边铝合金收口就像屋檐收口的瓦当。龙华站请了由龙华寺方丈照诚法师题写站名,而13号线江宁路站因邻近玉佛禅寺,车站名称也特邀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师题写,颇具特色。
  将配合迪士尼度假区开园同步投入使用的11号线迪士尼站,被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浅埋式的、屋顶全绿化覆盖的建筑形象,室内设计以“属于你的梦幻之旅”为主题,结合自然、空间、科技,旨在营造一座拥有梦幻、时尚、科技浑然一体的地铁站。这是2013年全球网友投票选出的创意设计方案,这次投票活动是上海地铁有史以来首度邀请公众参与地铁车站装饰设计决策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从而为开启地铁公众参与之门,不断提升地铁文化软实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文化长廊传递人文魅力
 
  作为《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纲要暨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上海地铁还在各大重要枢纽站打造了包括雕塑、绘画、摄影等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地铁文化长廊。比如在地铁1、2、8号线的枢纽站人民广场站、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换乘空间,相继设置了大型雕塑艺术,在衡山路站制作了《援·结同心》主题墙贴,等等。在全市超过100座地铁站的站台、出入口通道、换乘线路上,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进行艺术布置,为乘客提供了优美的人文环境。
  前不久亮相于12号线陕西南路换乘通道的地铁音乐文化长廊,是上海地铁公共文化空间的首个装置性展示平台,首个展览为民族乐器展,排箫、箜篌、古筝、二胡、笛子等14件乐器亮相。长40多米的长廊采用波浪形防爆玻璃,今后每季度变换一次展览,还将推出演出活动,提升品质。
  具有代表意义的地铁文化长廊还包括11号线龙华站的大型陶瓷壁画、11号线交通大学站的“钱学森手迹”通道墙面展示、11号线上海体育馆站“上海体育运动冠军墙”等。上海市政府还特别委托上海大学对人民广场站扶手、栏杆、隔离栏等进行整体艺术设计,将人民广场站打造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地铁文化车站。
  或灯箱、或壁画、或橱窗,在地铁乘客的熙熙攘攘中,这些文化长廊所传递出的人文与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留下了印记。
 
免费音乐奏响文化之声
 
  周末的下午2点,人民广场地铁站的音乐角,悠扬的音乐声再次如约响起,在上海爱乐乐团音乐家的指尖,《蓝色多瑙河》优美的旋律流淌而出,急匆匆走过的乘客也开始放缓脚步,驻足无声,神情专注。
  搭建地铁音乐角,组织各方在这方小小的舞台上为过往乘客免费表演,这是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每逢周末,这里都洋溢着音乐的欢乐,钢琴、长笛、小提琴、萨克斯……各种乐器轮番上阵,主要表演形式有独奏、重奏和伴唱,中间穿插音乐知识讲解和问答,还有小琴童们上台展示才艺。从2013年开设“音乐角”以来,每周六、日下午的1小时演出,已经成为人民广场地铁站的传统节目,迄今已经演出了300多场,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等著名乐团,都曾在这里展开长时期的公益免费演出。地铁站,仿佛变身为上海音乐厅。就在最近,历史悠久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也开始在音乐角的大屏幕上同步播出演出实况。
  每周,上海地铁都会通过官方渠道,对外发布演出的团体与曲目预告。有爱乐者,每周都会来这里,静静享受着中外经典名曲带来的艺术熏陶,技痒者,甚至可以上台即兴展露一下自己的音乐才艺。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师,强烈要求在音乐角公益表演一次。当他用手中独特的乐器锯琴,拉响《友谊地久天长》,听众惊呆了,人群中不断响起“再来一首”的呼喊声。据说当时,盲人钢琴小演奏家傅振东,还冲上台表示要拜师学艺。
  每周日上午,家住虹口区的杨女士都要急着带着还在念小学的儿子出门,赶到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地铁音乐角”,让正在学琴的孩子现场感受音乐、培养兴趣。她说:“学音乐的孩子不容易变坏,我们很相信这句话。” 
  除了现场演出,作为“文化进地铁”地铁公共文化建设主要项目之一,上海地铁从2013年1月起,还在2号线南京西路站站厅试点背景音乐播放,并结合新建车站开通和运营线路信号系统改造,陆续在全市地铁车站的数十个站厅、通道或出入口,增加了背景音乐功能。走在上海静安寺等地铁车站的站厅或者换乘通道,稍加留意的话,可以感受到耳边传来的音乐,时而行云流水的弹指吉他,时而怡静随性的爵士乐,不知不觉中步履也显得格外轻快。
  在川流不息的地铁交通枢纽中,扑面而来的高雅音乐,成为行色匆匆的地铁乘客们最好的精神享受。
 
艺术展览提升文化品位
 
  2015年11月,空降在上海徐家汇地铁站的神秘“艺术展”在朋友圈和微博被刷了屏。装置、平面插画、皮雕、雕塑、互动感应等多种由多位设计师和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的艺术作品,向观众诠释着对生活、对环境、对城市的理解与思考,在射灯照耀下,每天都会吸引经过的乘客流连驻足,专注地观赏研究,仿佛在艺术殿堂朝圣膜拜。徐家汇站换乘大厅也被打造成国家级艺术馆的风格,满目中国红的装饰,整个通道充满了古朴、庄重又略带神秘色彩的气息,显得不再忙碌和喧嚣,变得优雅和沉静,充满艺术之美。
  这只是上海地铁近年来引入多种艺术展览进展厅,打造公共文化艺术氛围的一个缩影。为适应乘客的文化需求,围绕城市文化发展,上海地铁不断地将艺术家的作品搬进地铁空间,将美术馆固有展览形式移至地铁文化长廊,让乘客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零距离接触。在人民广场地铁站举办的“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精品地铁展”、在浦东机场站展示的著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创作《弄堂里的老上海人》系列连环画、在地铁4号线上海体育馆站举办的林风眠作品展、在地铁4号线环线“与大师零距离”巡展活动亮相的吴冠中、林风眠、唐云等大师作品、在西藏南路站2号出入口及通道的当代艺术展示画廊,以及与墨西哥地铁部门联合在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举行的“中墨壁画进地铁”文化交流活动等,都是艺术展览进地铁的大手笔,吸引了大量观众的观看。
  高雅艺术走出展厅,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进地铁,不仅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大师,让大师级的艺术走入市民寻常生活,也是为了给广大乘客在繁忙的城市步伐中带去一丝回眸的惊喜和放慢脚步后心灵的片刻沉淀,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艺术主动地走进市民心中,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品位。如今,几乎在上海的每个地铁站点的公共区域,都能欣赏到油画、国画、雕塑、磨漆画、儿童画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大提升了上海地铁的艺术品位。
  除了大师们的艺术展览,“永不落幕的世博会”地铁展和上海地铁博物馆也别具一格。在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以灯箱、实物等为模式,分国家馆、城市馆、企业馆和上海地铁世博志愿者等六大主题,回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这个展览,曾获得全国轨道交通公益类广告的创新一等奖。位于10号线吴中路停车场的上海地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资源,这个博物馆在全国地铁系统中是第一家,设备也是全行业中最新的。
 
主题列车创新文化传播
 
  从2015年5月开始,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评弹六大剧种的戏曲系列文化主题列车驶上了上海地铁的轨道,这个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联合推出的“国韵入心 雅意随行”戏曲文化地铁的系列活动,将国粹带进了地铁空间。
    在戏曲文化列车上,各剧种的特色都在车厢内外有充分的展示。如在10号线曾运营的“越剧之美”文化专列上,列车海报、拉手和车壁贴精选了包含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历史衣、褶子、帔、披风、巾帽等各类服饰精彩图照,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越剧之美”,这种近距离特写舞台上的服饰艺术,并配合以简洁而专业的解读,使得乘客在登乘列车时,仿佛置身于古典工笔画卷中,令人惊艳、回味于越剧艺术的世界。
  2013年的6月,为进行传统历史文化推广,上海地铁2号线首次打造了“‘艾’在地下铁”为主题的端午民俗文化专列,将五彩缕、挂蛋兜等儿时记忆重现眼前。在2号线一节车厢的地面、车顶、拉手上,整体都换上青绿的新装,与2号线绿色主色调相映成趣,并融入挂艾草、洗艾澡、点雄黄、刺五毒等许多被日渐遗忘的端午习俗风情。与此同步在2号线南京西路站和静安寺站设立了端午文化展示角,让更多往来的乘客在地下空间,感受、体验到端午文化和历史风俗。
  在此之前,2号线还开行过“粉红专列”,列车内外都装饰粉红色扶郎花图案和粉红的元素,宣传帮助妇女的慈善公益事业。车内还设置了公益宣传广告和妇女健康、维权小贴士,支持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开展的帮扶困难重症妇女慈善救助项目,为经济困难以及患乳腺和妇科恶性肿瘤的妇女提供救助及生活帮扶。
  此外,在上海地铁7号线的“十大名花”专列百卉争妍,乘客仿佛置身鸟语花香的园林;在汇聚世界28座城市地铁影像的10号线专列,全球100多位摄影爱好者的500多幅地铁作品集体亮相; 11号线的1109号列车,拉手上、车厢内壁上原本随处可见的广告变成了丰子恺的经典漫画和哲语;而车厢内外贴满动漫大尺寸海报的2号线列车更是引发动漫迷的追捧……
  申通地铁集团有关人士介绍,文化列车已经是上海地铁的一大特色,在所有线路上都开行了文化主题列车,去年全网开行了40多个主题的十几列文化列车,今后还将持续不断。通过有主题地、艺术化地包装地铁列车这个城市的窗口,创意的车厢装饰和别具一格的整体布置,让乘客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感受公益文化、体味民俗文化,搭建出公众文化互动交流的特殊平台,将公益文化、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到地铁公共文化中来,用更新颖的形式和更接地气的方法宣传和传播城市文化,用文化激活城市地下空间。这是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创新的实践。
  以“文化列车”为载体,上海还推出了许多极富创意的地铁公益广告。比如将著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老上海360行》系列连环画制作成公益广告,在地铁2号线的261号列车上展示;在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站厅3号出入口通道,展示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表彰的各类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制作《上海好儿女》公益广告、《上海好儿女——少年爱迪生专辑》系列灯箱等。此外,在人员高度集聚的人民广场站、徐家汇站、新天地站和上海科技馆站分别设置公益LED大屏,为乘客滚动播放地铁公共安全宣传、公益视频及公益短片。
 
打造精神家园和乐园
 
  近年来,上海市民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而地铁,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和传播地之一。通过一系列艺术、公益进地铁的活动,将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站点特色相结合,专业团体和群文团队相结合,上海地铁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品牌。上海地铁系统由“快捷地铁”到“安全地铁”,再到“文化地铁”的不断提升,从单纯的城市交通大动脉,变身为引领城市文明、展现都市风貌的“文化展示厅”。
  目前,上海地铁全网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617公里,车站达366座,其中换乘枢纽车站有51座,日均客流量已近千万人次。这绵延长达600多公里的流动“文化展示厅”,把文化艺术渗透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市民提供更多日常感悟文化艺术之美的机会。“人文之风”与“艺术之风”走入地下世界,让地铁空间同时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从而营造出功能与艺术不分彼此的地铁环境。
  申通集团介绍,在三年纲要和计划的实施中,上海地铁围绕着人民广场核心文化圈,重点构筑了中心网络文化环和核心车站出入口的文化墙,涌现了不少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精品与亮点。
  在接下来的新三年中,上海地铁方面希望地铁网络能建成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一个平台中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公共文化的发展,并在体系和机制上不断完善,使得地铁文化建设发挥长期效应,把地铁公共文化打造成为都市精神的家园和乐园。
  步履匆匆不应该是地铁空间的唯一代名词。当上海地铁的乘客们在匆忙的脚步中,瞥见一道道风景,它们可能只是片段,却也是都市生活不可分割的多姿多彩。就在这片段中,接受着点滴的艺术熏陶,拥有片刻的心灵宁静。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座城市文明素养的提升,也许正在这些点滴与细节中得以体现。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