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阅读提示: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没有工匠精神,个体亦很难发展。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拥有最顶尖工匠的地方,恰恰是拥有活力、创造力的所在。
记者|姜浩峰
“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进入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堪称2016上半年的最热词。
何为工匠精神?中国又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为何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提到工匠精神?其仅仅是与供给侧改革有关,还是与整个中国的前途有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而无论科学家、教授、政治家,还是技术工人、厨师、驾驶员等,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大国之为大国
许多问题,从历史中能够找到些许精确的回答。
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拥有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工匠。他们制造了统一规制的兵器,开拓了统一规制的道路,由此使得秦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统一华夏。
关于秦人兵器制作的标准化,可以从兵马俑坑中找到答案。这答案甚至是骇人的——在两千多年前,秦之所以成为能统一六国的“超级大国”,兵马俑坑中4万多支三棱箭头,足以说明问题。极其规整的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换言之,强大的秦国在征伐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惟余莽莽的北国,还是在草莽丛林的南方,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学理先生更是发现——“秦代兵器制造已经专业化,它不但包括这些兵器的冶铸、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的各道工序细密而严格,而且还有木工、皮革一套制作技术等,都是按照规定的标准而生产的。”在王学理看来,秦兵器已经趋向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生产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尽管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化’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是极不完善与严密的,但他是历史的产物,启迪来者,起着高楼大厦下一块砖的作用。”
在秦所处的时代,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正是因为每一个工匠都要在自己完成的产品上标注名字,才有了今人从历史的泥尘中寻觅到那秦砖汉瓦时,仍能发现这古代劳动人民具体是何许人也。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和创新的基础。秦之伟大,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竟然对其“兵器工业”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标准化。故而其征伐能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秦之领先六国,堪称划时代。
中华民族是早慧的民族,从公元前强秦的强大兵工,到历朝历代的宫闱建筑,乃至明代南京的造船业发达保障了郑和宝船七下西洋,其背后是大国工匠的集体智慧与手艺。
历史不容假设,然而,仍不断有人假设——假设在拥有几十亿年历史的地球上,自数千年人类文明中,假设有那么一点儿偏差,假设秦人的标准化能够传承不断,假设宋朝的城市化得以延续,在四大发明具备的华夏,是否会比西方早几百年进入工业革命?
很不巧,工业革命诞生在了西方。
在文艺复兴及至工业革命以后,中国人逐渐落后了。甚至,秦汉以来的本土的工匠精神,在某些领域已经失传。
工业革命,发轫于英伦三岛,及至席卷欧陆,催化北美。从制造出早期工业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到发明了电灯的托马斯·爱迪生,甚至在晚近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身上,都能找到一种共性。他们是发明家,也是超一流的工匠。他们在自我创业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创造着财富,为人类创新。他们传承了前人的技艺,而本人以及后世又对他们的发明进行了标准化,使得发明得以传承。盖茨和乔布斯们亦不例外,毕竟程序员也无非现代的一个普通行当,仔细研究他们的发展历程,与瓦特、爱迪生们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
再回溯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画坛巨匠,米开朗基罗还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而画出了《蒙娜丽莎》的达·芬奇,更是不世出的技术天才。恰恰从那时候开始,亚平宁半岛的手工制品开始风靡世界。
可以说,拥有最顶尖工匠的地方,恰恰是拥有活力、创造力的所在。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甚至不无感慨地说:“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流行的德国姓氏有什么共同点?——在德语里,它们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从中世纪开始,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就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时移势易,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工匠的基本精神没有变。”德国如此,英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史密斯·泰勒、库珀、卡彭特,亦是代表着一门门手艺:铁匠、裁缝、箍桶匠、木匠。
中国则很少有这样的姓氏,中国的工业革命迟迟未就,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甚至过惯了安逸的平常日子,有清以来,连明末能制造出的红衣大炮,其技艺都一度失传。
难怪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陈圣来认为,如今已成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却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陈圣来如此说。
在今年3月李克强发给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的批示中,有这样一段话:“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工匠精神,是大国之为大国,乃至大国之为强国必须有的,存在于血脉中者。历史上是如此,现实如此,未来,是否如此呢?可以说,仍是如此!
工业4.0也好,3D打印也罢,即使这些都顺利实现,在可预见的将来,难道手工劳动就将一甩了之了?当然不是。何况工匠精神本是一种精神,手工劳作者需要,脑力劳动者同样需要这一精神,以之一丝不苟使得每一项工作达到标准。甚而可以说,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工业4.0的未来。
《新民周刊》记者最近随上海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去上海欣吉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公司创始人杨军博士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研发国产的生物组织心脏瓣膜,主要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牛心包,以此制造人工心脏瓣膜。”如今,在中国95%的心脏瓣膜采用的是机械瓣膜,患者采用机械瓣膜后,要终身服用抗凝血的药物。而牛心包瓣膜使用后,患者平时和正常人一样。
尽管是如此高科技的产品,但具体到制作生物瓣膜的工人,杨军说:“没有特别的学历要求和其他要求,只要心静,能够接受公司的培训。至于收入,其实还不低呢。”记者了解到,伴随欣吉特诞生就应聘前来的操作工,其收入肯定比一般大学毕业生高出不少。她们大多数是南汇本地刚生了娃的80后女性,她们勤劳、细心,外加生育后想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牛心包心脏瓣膜的缝制,一共需要多少针,针脚多少长度,都有明确标准。在显微镜下密密缝制,和秦人制作箭弩,简直是穿越了时空的异曲同工。杨军则向记者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手工劳作不会消失。”其实,岂止是不会消失,手工劳作仍然可能是大国间较量的决定性因素。大到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飞机发动机,小到圆珠笔尖尖上的小珠珠,无处不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顶尖工匠之技术。
认真敬业与传承乃为匠之本
1990年代,上海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做《智力大冲浪》。其中有一个栏目叫做《拷贝不走样》。然而,每次嘉宾们总是拷贝走了样。有样学样尚且一目了然的走样,何况一项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乃至传承200年。故而,工匠精神着实是不容易的。
时评家练洪洋是这么看待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
当代有两个国家,其工业品留给世界人民以良好的印象。一是德国,一是日本。
德国当然没得说。其制造业之强悍,一度是无出其右的。1990年代末,当中国的新型空调列车25G型纷纷进入第一个厂修周期时,铁路工人们发现,列车上诸如电茶炉、空调电加热设备都需要维修,很多甚至需要更换,比如茶炉内胆、电热丝等。然而,同样进厂保养的东德产24型列车,尽管生产年代更久远,某些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不如25G,但这批1980年代进口的车型,其茶炉、加热设备根本无需更换材料——只要没到使用年限,一律可以正常使用!再看列车外墙,25G型在夕阳下显出一个个瘪塘,而24型车外墙的钢板如同镜面一样。
“两德都统一若干年了,可那东德车还那么好用!这还是相对落后的东德车型,若是西德的车,简直无法想象了。”当时有铁路人士如此赞叹。而在赞叹的同时,财务人员很容易算出一笔账——即便初造时价格昂贵,但因为维修成本很低,使得24型列车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很低。而25G型列车则反之——造时便宜,维修费用却不菲。不仅如此,因为维修更换,造成的材料浪费也相当惊人。
时光荏苒,如今,中国的高铁动车组采取了世界先进的冲压技术。德国货似乎在这方面优势不再。然而,德国工人的敬业与认真劲,依然让中国人叹为观止。丁学良即称:“德国工匠对于设备的日常维护,专注到了可怕。我的老同学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姚院长常去德国考察,进到专门店和银行里面,一不小心会撞上玻璃门柜,因为不仔细看,前方一片透明,毫无障碍——德国高档店铺和银行的刚入行小学徒,要先从学习擦玻璃开始,磨练三年,直到能够把玻璃柜台和窗户擦到灰尘、污迹都看不到的纯洁度,撞上去白撞。所谓‘一丝不苟、一尘不染’的工匠精神是这么维系传承的!”
德国制造之所以“强悍”,从文化角度分析,与德国人的“刻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作家马克·吐温甚至说:“德国人讲的笑话根本不是笑话。”这种在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不灵活、不变通、无趣的“刻板”,在工作中就成为一丝不苟的敬业乐业。
资深电视策划人徐平先生则向《新民周刊》记者讲述了他亲历的一位日本老太太的故事,从中可见日本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那就是一根筋到底!”徐平总结说。
徐平是在1990年代中期与久保麻纱女士认识的。那时候,已经喜欢上中国蓝印花布的久保麻纱,为了学习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地到江南各处踏访。她仔细了解了靛蓝的工艺,比如在天然靛蓝中放多少石灰,才能达到效果。而天然靛蓝对人体有什么好处等等。老人甚至收集了许多老布——竹布、麻、丝、棉,乃至20世纪的一些机织布制作的蓝印花布。
不久以后,久保麻纱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设计的带有现代感的蓝印花布衣物,成了日本中上层女性的心爱之物,甚至进入了当地的高岛屋百货。然而,在原料来源上,久保麻纱却颇为苦恼。原来,当时来自中国的乡镇企业供应商总是偷工减料。徐平回忆道:“比如想做到衣料不退色,只需在洗衣机中多滚动几遍直到不退色就行了,这并不难做到。可有一段时间,总是退色。”久保麻纱无奈,请中国的厂长们到日本——洗温泉,体验精致的日本生活。可惜,回到中国的厂长们,仍然无法供应不退色的织物——当时的厂长们只体会到日本物价的昂贵,而没有体会到精致生活必须要有精致产品。老太太的苦心没有达到效果。久保麻纱只得亲自去监督,甚而平时温文尔雅的老太太,一度大发脾气。
“老太太不明白,为什么老祖宗曾经发明了那么多好东西的中国人,竟然无法达到她的要求,总是马马虎虎。”徐平说。
其实,回看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早期,其产品也是以低档货、粗制滥造而闻名。20世纪初,在中国市场,一度东洋货比起英美产品来说,质量要次一些,东洋货亦是便宜货的代名词。然而,经历了早期模仿、山寨的一段历程,日本工业由亦步亦趋发展到谋求创新。而在谋求创新之前,其民族中“一根筋”的特性已融入至工业生产中。
练洪洋如此评价:“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中国人去日本购买电饭煲的大有人在。一位常年生活在日本的上海画家告诉记者:“其实,日本电饭煲煲出来的饭好吃,没有太多秘密。一个是内胆够厚,符合生产标准。另一方面,日本人量米、烧饭所用水量多少,都比较细心,也就是说——家里做饭也做到标准化。你在上海用国产的优质的电饭煲,像日本人一样细心煲饭,同样能获得好效果。而如果你从日本买回电饭煲,回到中国,一不小心,不仅饭没烧好,电饭煲倒坏了——中国的交流电是220伏,日本是110伏。我身边真有这样的事发生。”认真、敬业,哪怕是家庭主妇烧饭也同样敬业,然后将之一代代传承下来,亦就达到了烧出好饭的理想效果。
回看中国,谁家做饭这么仔细来着?在中国历史上,匠,本就有多种解读。褒义者——匠心独具、巨匠、巧匠;贬义者——匠气!
然而,具体到“匠”本身来说,在日本,则聚集着对于传承,对于行业的敬畏的一种理解。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少俊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多摩美术大学。在他眼里,日本那些传统手工艺人,不仅仅有大师之名,更有学界给予的大师地位。张少俊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比如染布大师镰仓方太郎、衣裳人形大师掘柳女,他们都出过自己的作品集,大开本铜版纸精印。”所谓“衣裳人形”,其实就是布娃娃。一个做布娃娃的老太太,竟然能成大师?
“仔细看看她的作品集——亲自手工木雕的玩偶,布做的自制衣裳,老太太一生的情趣与美感体验,全都汇聚于此,这难道不是货真价实的工艺美术大师吗?”在张少俊看来,这简直是日本的国宝,乃至是全人类的宝贝。
即便是做饭,在日本也曾诞生过类似张少俊所言宝贝者。东京的小野二郎,做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三刻钟,只为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专注寿司六十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这不是国宝是什么?
在张少俊看来,日本人的审美和中国人的审美,归根结蒂都是一种东方式的审美。比如中国有水墨画,日本也有水墨画;比如中国画和书法中都有枯笔,日本的水墨画中也有枯山水之说。虽然两者展现的是东方民族不同的审美见解,然而那种追求偶然效果的感受,却有许多相通之处。认真敬业与传承乃为匠之本,如果中国全民族能像日本人那样在乎这一点,比日本有着更深厚历史文化传承,又有着更丰富人力资源的中国,难道不会更繁荣昌盛一些吗?
好在中国人已经切切实实认识到这一点了。4月5日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办的“中瑞创新与智能制造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林忠钦作了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的报告。他介绍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指出智能制造能带来产品研制模式、生产制造系统、生产要素、产品生产方式、产品本身等方面的变化。“上海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迫在眉睫;临港作为智能制造承载区,应推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而这些,都需要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记者手头一份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2016年就业创业工作情况》显示,学校的毕业生受到电气集团下属各单位、大飞机制造企业,上海地铁、振华重工等单位的欢迎。“我们是培养新一代高学历工匠的,就业率比一些名牌高校还要高。”一位实习带教老师如是说。在学校的实训基地,看着与现代化工厂车间一模一样的环境,让人感觉此言不虚。
创新乃匠心独具之最大价值
“在美国,电焊工或柴油机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级的办公室白领高,有的甚至高2或3倍。因为拥有技术的人太少了,我们对于知识性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份工作很脏,那么人们就会轻易的认为这份工作很傻。但事实是,技术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许多办公室的工作让人越来越笨,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尽管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大学学历。”练洪阳说,“有人之所以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我觉得,我选择这条创业之路,不仅让自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物,是有自身价值的,还希望这样的体会能由己及人,让世人知道,每一样物品的诞生,是伴随着设计师、制造者的艰辛、思维与付出的。”生于1988年的王辰官,目前正与来自中国台湾的60后设计师阿诺等人,共同打造一个传统木质手工艺产品的平台。
本科在复旦大学学艺术设计,进而在东华大学取得环境艺术设计硕士学位,又留学意大利的欧洲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室内设计硕士学位,然而,王辰官并不想回到上海做一名办公室白领。其所谓的传统木质手工艺产品平台,设在奉贤西渡。那儿周边有着不少大大小小的家具厂。某种程度上说,王辰官就是一名高学历的木匠。日前,在龙华西路乐波空间,上海市科委创新资金申报暨创客交流会上,王辰官向《新民周刊》记者坦言:“工匠,是物的制作者,甚至是设计者,他参与到制造过程中,当然应该获得人们的尊重。理解工匠精神,就不会对买来的商品随手一扔。”
回看历史,不仅仅任何一件单一产品都脱不了人力制作的干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工业化的过程中,各类能工巧匠的传承、创新,更是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乃至成为规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初具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汽车、拖拉机,抑或是小小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都凝聚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与精神。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热播,亦表明了中国目前仍拥有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的大国工匠,并受到国人关注。
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
1995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农民工的管延安,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等大型工程建设。他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周东红30年来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纪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胡双钱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孟剑锋,百万次的精雕细琢,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丝巾”。
张冬伟,焊接质量百分百的保障,外观上的完美无缺。
宁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顾秋亮,全中国能实现精密度达到“丝”级的只有他一个。
《大国工匠》讲述的这八位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工匠,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所创造出的神话。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都是默默无闻、沉默寡言的人,以至于当央视播出这套节目时,有不少网友大呼“原来中国也有这样的人”。而中国的工业体系,正是比之更多N倍的大国工匠共同打造的。而创新,更是让一个民族更具活力之处。
创新,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往往会更有驱动力。比如徐平曾说过,久保麻纱与他有过矛盾。原因是他认为蓝印花布制作的女性服饰,腰身应该更有曲线。而久保麻纱不这么认为,她希望制作的是腰身比较直的衣装。“1990年代,上海消费得起高端服装的,其实是年轻人,比如跨国公司的白领、小资等。而日本高消费群体反而是中年太太。”徐平告诉记者。久保麻纱当时的设计,主要面向日本市场。从市场出发进行产品开发,一点儿没错。久保麻纱正是基于这一点进行设计创新。
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指出,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的外在压力和动力。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彪亦认为,这样的挑剔,促进了创新。
“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就等于是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模仿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低,违法的获利就会很高,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市场中充斥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等自杀行为。“刘志彪如此认为。
“刚才各位讲到,发展大数据产业要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我在这里倒愿意与各位朋友分享我自己的一个‘隐私’。”李克强总理说着,微微拉开西装外套,向来自全球信息产业的知名大咖做出一个展示的动作,“我的西装是中国企业做的,而且也和‘大数据’有关。”这一情景发生在5月24日下午,李克强在贵阳与出席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重要嘉宾举行的对话会上。总理说,他几年前曾经询问这家服装企业负责人,有没有通过数据采集分析,让西装剪裁更加符合国人的身材?这位负责人回答说,他们已经采集了200多万个样本数据,但如果采集数据能增加到2000多万个,“我们的西装一定能做得更好。”
工匠精神需要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工匠精神需要耐心专注,心无旁骛,对产品采取最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到要求绝不交货。对待总理的西服是如此,对待面向大众的任何一件产品,都应该如此。没有工匠精神,大国无以崛起。没有工匠精神,个体亦很难发展。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拥有最顶尖工匠的地方,恰恰是拥有活力、创造力的所在。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