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角场引爆“小宇宙”
阅读提示:五角场以商业高度繁荣、资源高度聚集、创业产业发达的特点,已成为杨浦乃至上海不可忽视的创业首选地,下一步目标更是成为全国的“双创”领先示范区域。
记者|王 煜
五角场又要成网红了。
一年多以前,五角场下沉式广场公开征求新名字这件事儿,已经大大出乎发起者意料地爆红网络。说意外,其实也不意外。如果一个地方不精彩、不给力,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谁又会去关心这里一个广场的新名字是什么呢?
整修一新的五角场广场,终于要掀开神秘的面纱,全新的五角场广场将串起“五个角”,化身“三个场”,成为“不打烊的公共客厅”。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宇宙孕育于“果壳”之中,而五角场广场的彩蛋,恰恰就像这样一个孕育创新和活力的“果壳”。2016年初,随着翔殷路黄兴路上大型商业机构的开业,五角场的“第五只角”补全;5月,国务院批准杨浦区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业五角场”在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10月下旬,十届上海市委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上海2040总规划”,在原来的“四个中心”的基础上,为城市的建设目标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科创”“文化”为招牌的五角场在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作用再次凸显……这一切,都为五角场的升级赋予了高能。
让我们期待这个“小宇宙”的绚丽爆发。
不打烊的公共客厅
五角场的“第五只角”姗姗来迟,但这也是最大的“一只角”。坐落于翔殷路黄兴路一角的合生汇广场,商业商务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中商场面积8.5万平方米,办公楼宇面积6万平方米,配有停车位1700个。它后来居上,超越万达广场、东方商厦、百联又一城、苏宁生活广场成为五角场商圈内商业商务面积最大的商业载体,形成了五角场新的客流集聚点。更多的客流在五角场广场汇聚分散,整个五角场仿佛一个巨大的公共客厅。
十年前,2006年5月1日,五角场广场正式开始运营,据统计,五角场广场的日均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五角场综管委办副主任汪文斐介绍:五角场广场运营至今已有10年,受后期周边商圈及轨交开发影响,广场局部出现了一些裂缝、沉降和漏水现象,需要进行整体维护。
虽然当时五角场广场的设计比较超前,但随着城市空间的迭代、互联网商业的冲击,人群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改变,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改造之前的五角场广场不免有些陈旧,时尚感不足。本次改造就是为了配合五角场整体商圈的形象和能级提升,更好地服务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创新核的功能定位,融入现今的时代要素。
改造后的五角场广场,将被赋予“交通场”、“展示场”和“孵化场”的新内涵。
“交通场”,是广场对人流的聚集和导向功能。五角场广场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但原来有不少面积被水池、水泥坐凳等占据;新的中心广场将整体处理广场空间,减少空间分割和视线阻挡,腾出不少空间,增加行人通行面积。原先环绕公共通道建设的水泥休憩凳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布局更加合理的生态空间环境,比如与坐凳相结合的“树池”,更加赏心悦目的“花池”。改造工程还将取消原有的大部分水池,仅对一处进行部分保留、设计改造,配合建设一个舞台,形成舞台水池功能区。
按这样的方案,广场将增加可使用硬地面积1122平方米;在改造340平方米的地面绿化面积后,也将增加绿化面积26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工程还将引入客流监控预警系统,按客流量可引发3级响应,根据相应预案进行限流措施,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
初来五角场广场的游客,常会被众多的出口弄晕,不知自己该往哪里走。改造方案里,通往五个商圈的通道,将以灯光为辅助,设计成“一道一色”,这样的五色通行系统会让市民游客的通行更加一目了然:记住要去的商圈的颜色标志,就不会走错了。智能交通诱导系统、自助式公用事业支付系统等也都将引入广场。
五角场广场将是文化形象和商圈服务的“展示场”,充满了酷炫的现代科技气息。广场上方的彩蛋已经是五角场的著名地标,它的设计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绘红彩蛋,寓意孵化、孕育、诞生,象征杨浦知识创新区和城市副中心的生机、活力。新的广场设计方案里,空间上以彩蛋形态为中心,形成驻留中心区,绿地围绕蛋形边缘展开,绿化种植形态与蛋形呼应。“彩蛋”本身也将得到全面检修。
原来镌刻在中心广场地面上的杨浦区地图,将通过数字技术,改造成300平方米左右具有互动功能的液晶屏,人们站在特定的地图点位,大型液晶互动屏就可以展示该区域的相关内容,杨浦区著名地标的风情一览无遗。夜间的灯光照明也将强化 “孕育、孵化”的概念,以自然流线的发散形态为结构,营造未来感极强的璀璨动感的空间体验。
而通往五个商圈的走廊墙壁上,也将从原来传统的广告灯箱换成具备数字化交互功能的LED屏,更生动全面地展示各商圈的服务信息。
“孵化场”自然指的是广场作为“公共客厅”,对创新创业的孕育推动力量。在新的设计方案里,五角场的“五只角”不仅是指五个商圈,更有着“智慧”(智慧时尚的展示窗口)、“生态”(城市型生态示范中心)、“历史”(浓缩历史记忆的场所)、“活力”(商业推广的路演舞台)、“文化”(文化交流碰撞的胜地)的寓意。
安全畅通的交通组织、现代简洁的场所设计、明亮大气的空间环境,五角场广场改造后不仅是整个五角场商圈的交通中庭,也将成为杨浦区文化形象展示和商圈服务的窗口。这“三个场”和“五只角”,最终都指向创新孵化这一精髓。
历次转变沧海桑田
五角场,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
1927年7月,国民政府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两年后,政府决定实施“大上海计划”,在城市东北部的江湾一带建设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美国规划专家和中国设计师一起设计了“五角场”的构成:用黄兴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和翔殷西路(今邯郸路)这三条路分别接通杨浦、虹口和闸北;用翔殷路和淞沪路这两条路通向“大上海”腹地——江湾地区的东部;五条放射形的主道之间,各有横向的马路加以联结,如同蜘蛛网一样,结成密度平均的“棋盘状”道路网络。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
计划实施后,五角场周围的市政、经济机构陆续建立起来。根据当时的设想,以五角场为核心的“大上海”将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二首都”,即经济首都。但日本的入侵,“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爆发,让“大上海计划”无疾而终,五角场的繁荣梦只能暂时破灭。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角场地区成立了新市区供销合作社,有农民3416人入股;工厂、院校组建消费合作社。1954年,江湾区供销合作社在翔殷路西搭建一批竹架简屋开店,经营百货、棉衣、五金、烟糖等大类商品,翔殷路、淞沪路转角商店群形成。1955年淞沪路85号国营淞沪饭店建成,淞沪路、邯郸路转角商店群形成,成为以环岛为中心的商业群体雏形。1956年,在私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420家私营商店分别被批准公私合营或参加合作商店。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区人流量增多。1987年后,环岛周围的社会“三产”发展,至1990年底,共有商店53家,商业面积11287平方米,资金741.93万元,从业人员1531人。
遗憾的是,这些商店还是没有让五角场走向最初规划中应有的繁荣,直至20世纪末期,说商场只有一家朝阳百货,说娱乐只有一家旧旧的翔殷电影院。站在五角场中心位置放眼望去,房屋布局依旧杂乱,车流、人流喧闹不堪;而附近的店铺商场,也只是充斥着大量的中低档商品,大同小异,鱼龙混杂。
21世纪的到来,新的定位唤醒了五角场。随着五角场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市级商业中心,五角场拥有了新的梦想。2015年五角场环岛商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34.9亿元,保持了非常难得的增长态势。整个五角场环岛商业面积达到61.8万平方米,办公楼宇面积达35.6万平方米。创智天地、大学路总面积达85万平方米。区域内有各类法人单位将近4000家。
五角场商圈鼓励企业提升品牌档次,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入驻,商圈企业平均每年调整品牌和专柜超过100个。另外,商圈主要企业都有各自的品牌调整机制,比如万达有末位淘汰机制,每年淘汰销售额排名末10位的商家。杨浦区商务委还同五角场综管办、区商联会及重点企业策划主题活动,做到“月月有节庆,周周有主题,天天有活动”,挖掘和探索营销新亮点。
五角场商圈尝试加强与消费者的线上互动,比如在商圈推广WIFI全覆盖,开发“时尚五角场”App并不断完善、升级应用版本。新的商业载体正陆续进入五角场商圈。如今,五角场的商业面积、销售额领跑上海各个副中心商圈,这里的人气不可谓不高。
杨浦区给五角场的定位是“杨浦的名片”,乃至“上海的名片”。五角场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五角场这张名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市级商业中心,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始终在杨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始终代表着杨浦最新的航向。特别是随着杨浦的转型发展,五角场作为市级商业中心的定位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2003年,杨浦区作出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变,建设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五角场当时定位于建设科教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就是因为五角场高校云集,又有众多的科技园区伴高校而生。五角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科教资源集聚优势,打造成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示范区。
2010年,杨浦被正式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五角场升级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城市副中心,逐步形成了由8个科技园区、2个创业基地以及众多创业服务机构(即“8+2+X”)组成的成熟的创业服务平台。
2015年,上海拉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幕,杨浦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积极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区升级版,五角场也迎来了作为市级商业中心的又一次转型升级,成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区,扮演了“创新功能核”的角色。
2016年5月,国务院确定了杨浦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杨浦将着力在五角场所在的西部核心区打造“创新经济走廊”,围绕“学城融合、产城融合、创城融合”,构建以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为核心,以复旦全球创新中心、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基地为支撑的创新经济走廊。五角场充分释放创智天地能级,建设大学路创业街区、国定东路创业街区。在10月底通过的“上海2040总规划”中,继续确认了五角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地位,并以将“科创”“文化”纳入整个城市建设目标的高度,肯定了五角场发展的特色。
这里将再次肩负重任,继续担当杨浦转型发展的标志性角色。
“双创”展现新的精彩
杨浦区区委书记李跃旗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上海杨浦的重大战略机遇,杨浦区作为上海城区中唯一拿下这块牌子的区域,将鼓励各类主体在杨浦探索创新、先行先试。”
2016年10月17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杨浦区区长谢坚钢表示: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等地区相比,杨浦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独特优势,就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度融合。
这一点在五角场可谓是最佳体现。杨浦区的“三区联动”策略在这里进一步细化为“五区联动”。五角场区域内高校及科技园区云集,创新创业资源高度集聚。在这里,有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周边还有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与这些高校伴生,五角场集聚了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复旦大学科技园等8个科技园区以及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杨浦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创业扶持基地。除了上述两点,街道辖区内还有包括上海空军指挥所在内的16支驻区部队。街道将这些特点和优势融合汇聚,逐步形成了校区、园区、商区、营区、社区“五区联动”的五角场发展特色。
在杨浦区落实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最新规划中,五角场是重点打造的创新创业街区之一。例如,位于五角场的创智天地,就是具有鲜明科教特征的综合性、创新性项目,也是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三区联动”示范性标志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五角场一直致力于打造“创业五角场”品牌。五角场的思路很明确,重点要为创业服务机构做好服务、搭好平台,通过他们为创业企业服务好。“8+2+X”创业服务平台的搭建,把区域内所有提供创业服务的机构汇聚起来,为它们提供合作互动、资源互通便利,拓展政策扶持与公共服务渠道。
五角场街道还开通了“创业五角场” 微信公众号,每周发布 4 期创业信息,及时推送五角场地区一周主要创业活动预告及各园区、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的创业活动等,不断促进创业者、创业企业、创业服务机构自由获取信息和相互对接。街道还鼓励和联合“8+2+X”成员单位举办五角场创业大赛、创业故事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创业五角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硬件设施上,除了五角场广场的改造之外,五角场也正在推动国定东路、政民路业态调整向创业街区转型,加速大学路2.0升级版打造,营造良好的创客社区空间。
2015年至2016年间,五角场动作不断,特别是通过“五违四必”整治工作,为创业街区建设赢得发展空间。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五角场街道集中力量拆除了方中圆建材市场、嫩原粮油市场及国定东路北侧等多处违法建筑,拆除总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这些地块上将展开腾讯众创空间二期、财大科技园等项目的建设。
另外,国定东路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围墙正在打开,今后基地将与街区融为一体。打开围墙后的基地将成为创业政策、服务、活动等信息的集聚地和发布地,打造公益化、开放的项目路演中心。
在大学路创智天地区域,大学路的创意理念将向西在政民路延伸,并具有新的特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也将开始动工,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这里建成后,也将是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创业社区。此外,街道在大学路建设创客邻里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盘活和调整办公楼宇闲置物业等场地资源,建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支持建设“创业公寓”和创业“宿营区”,为24小时创业不打烊者提供融激情创业与快乐生活为一体的创客空间。
在这里,更多的灵感正在碰撞,更多的创意正在迸发,更多的亮点即将涌现。
链接:五角场
江湾体育场
江湾体育场,始建于1933年,原名上海市体育场,由当时的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直接主持筹建,1935年10月交付使用。
整个体育场由建筑师董大酉主持设计,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大建筑构成,占地三百余亩。建成后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曾举办过全国性的运动会。如今江湾体育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新的青春。
飞机楼
1935年,于上海成立的中国航空协会为发展会务,在当时的市中心区博物馆旁(位于今五角场长海医院内),征地10亩建造会所及陈列馆。建筑由著名设计师董大酉设计,造型为双翼飞机状,故称“飞机楼”。
次年5月5日,飞机楼落成。穿过机舱走道,便达二层高的尾翼,尾翼上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后来,飞机楼逐渐淹没在岁月中不为人知。
1991年,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良来长海医院做体检和治疗,发现了飞机楼,接着又惊奇地发现正门右侧的奠基石,记述着这座楼的历史。于是,他专程去南京查阅这座楼的有关史实,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后出资2500万人民币,认真规划,精心予以修缮,飞机楼这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高四层,共占地8928平方米,位于今上海体育学院内。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因此又称“绿瓦楼”,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是当时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办公使用的大楼。上海沦陷后,大楼先后被日军、汪伪占为驻军地和伪市政府办公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迁入原租界,市府大厦改作国立体专(即上海体育学院前身)使用。
旧上海市图书馆
“大上海计划”中的核心建筑之一。1934年9月,旧上海市图书馆开始动工兴建,翌年9月竣工并试行开放。可惜的是开放不久,即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图书馆被迫关闭。除部分珍本善本书籍事先迁出外,其余的均毁于战火。
作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建筑,老楼终于迎来了全面修缮扩建,将成为杨浦区图书馆重返公众视野,最早于2017年向市民开放。
路名里的历史
五角场地区的路名,颇能体现当时的“大上海计划”。按照计划,当时总共将构筑11条“中”字头马路、10条“华”字头马路、5条“民”字头马路、10条“国”字头马路、9条“上”字头马路,13条“海”字头马路,15条“市”字头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全部字头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