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如何继承中国文脉?

日期:2016-12-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文脉源远流长,是我们的根,塑造了我们的魂。虽然时代变迁,让我们有沧海桑田之感,但是文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万变不离其宗,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
记者|何映宇
 
        维多利亚的秘密也吹起了中国风。
  “The Road Ahead”系列中,中国结、大龙头、大花圈,Lady Gaga本人也穿上了中国旗袍进行现场演唱……今年维秘的秀场上,中国风横扫世界,让人惊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继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今年4月9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国际儿童文学的最高奖,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遍地开花,让世界为之瞩目。
  曾几何时,“打倒孔家店”的呼声犹在耳边,旧中国的落后挨打导致了文化自信心的缺乏,而现在,中国人有底气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运与文脉,提升到国运和国脉的高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何为文脉?
 
  文脉,从词源来看,最早是风水学的术语,“文脉”为龙脉的一种,是负屃之魂,属文曲昌兴之象。华夏文明发源的脉络,此文脉起源于中国的两河流域。
  后现代主义建筑就特别强调文脉,建筑师们注意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对象本身,而不注意对象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缺乏对城市文脉的理解。他们主张: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即文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从中激活创作灵感,将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于建筑创作中——这又被称为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
  而中国当代设计师张永和则用“竹子”来作比中国的传统文脉。他对西方当代艺术极熟,到了美国留学之后,发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真的不同,中国人要中庸,而美国人老是想着自己如何与别人不一样。后来他有机会去日本,又发现他们能将最现代的观念和传统的形式并存在一起,做出非常有趣的建筑。这时候,张永和对中国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国后,他发现许多年轻人怕传统,他觉得这是误区——传统在慢慢消亡,而我们却没有很好地关心它,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2000年,张永和将建筑作品“竹化城市”带到了威尼斯, 给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带来了一股中国风。竹林在张永和这里,成为了一种建筑语汇,在竹子的光影之间,感受中国的历史与文脉,它既是建材,又是中国的符号。
  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脉,已经大大跳出了风水学和建筑学的范畴,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认为,文脉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具体到中国文脉,写过《中国文脉》一书的余秋雨认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在多数情况下,这股潜流既不是官方主流,也不是民间主流,而且体量不大,时断时续。“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谁忘得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他们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文脉源远流长,是我们的根,塑造了我们的魂。虽然时代变迁,让我们有沧海桑田之感,但是文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万变不离其宗,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自有一种特殊的美。北魏时期留下的山间断碑,在夕阳和荒草间展示着独孤的骄傲,让人神往。恭敬走近,像博尔赫斯一样抚摸残碑,感受这时间的流逝与沉淀,怎不让人心潮起伏?年轻人总是喜欢时尚,喜欢新潮,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倘若能学会瞻仰,学会珍惜,学会保护,一定可以体味其中之美。
  但是余秋雨特别反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说法。“那么,大山沟里的封闭老农都可以去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了?”他还是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要进入世界语汇系统和当代审美系统,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筛选、升级、交融、解构、重构的过程。
  
五四没有让中国文脉断裂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和现代的一次大断裂。
  余秋雨对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鲁迅所解剖的“国民性”,以弊病为主。但其实歌德写《浮士德》的时候,他也在研究德国的国民性,也发现了德国国民性中的魔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按照过去的写法,带着情绪,来骂自己的同胞。余秋雨走遍了世界各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劣根性”也很清楚,所以他说:劣根性是全人类的,并不为我们国家特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教授则不认同“五四是一次大断裂”的观点,他对记者说:“一直都说五四是断裂,但这种断裂只是表层的断裂。那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期,辛亥革命之后,社会大动荡,要说传统文化断裂,可是就在那个断裂时期出现了一批国学大家、传统文化大家,这是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在新的时代出现。即使鲁迅等五四时期作家写了很多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他们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其实蕴涵着传统文化的表现,绝不是断裂那么简单。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绝不会另起炉灶,肯定是以前代文化为基础的,只是继承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激活了多少、创新了多少的问题。”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傲立于世界之林,应该有更大的文化自信,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真正了解呢?对此,杨庆存显得忧心忡忡:“要认识、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连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能谈得上自信吗?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对全民族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习总书记讲话里有一句话特别好:‘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哲学思想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天人合一’理念,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这些大哲学家,他们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吗?中国古人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对于人的修养,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他的一套理论,但是他还没有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系统这么全面的人格修养的理论。《易经》中的思想牵涉到整个宇宙和人类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都搞清楚而已,所以我们还不能对《易经》进行科学定位。”
  
增强文化自信绝不只是口号
 
  在杨庆存看来,增强文化自信绝不只是口号,中国文化就是知行合一的。知是知识,要深入的学习。“文化大革命”中批判陈景润,说你研究1+1有什么用?陈景润只能一笑了之,因为造反派对数学没有起码的了解,完全不知道陈景润研究的意义,那怎么可能对中国的数学研究有自信呢?
  杨庆存又举了一个例子:杜牧的《清明》没有人不会背,但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你怎么理解?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意,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古代的感恩节,在这个时候,人们要祭祖上坟。同时清明又是踏青的季节,是春天种瓜种豆万物复苏的季节。还有一点,“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在古代是一种官职,《诗经》是采风的结果,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事实上,乐府这个机构到明清依然存在,行人就是采诗官。所以作者在执行公务,不能回家祭祖,不能和家人团聚,故此他才“欲断魂”!那种思念的沉痛,你可以想象,所以不理解“行人”,你怎么能读懂这首诗呢?
  还有《诗经》第一篇《关雎》,已经被研究了几千年,为什么说它是“后妃之德”?“那是从建构伦理道德、倡导儒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我们要了解它的原意以及引申义,才能理解它的现实意义。‘关关雎鸠’它揭示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规律。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以家庭为单位,所以它表现的是一种典型的、普遍的婚姻观,你要规规矩矩地恋爱、结婚、成家,从一见钟情到热烈追求到热恋到成婚,它是有顺序的。现在我们读这首诗,也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读书读经典,不是认识这个字就够了,而是要把其中的内涵、艺术魅力、当代启示都理解了。”
  如果不多读书,都不知道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怎么增强自信?所以在杨庆存看来,多读书,深思考,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经典都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筛选、淘汰和认同保留下来的著作,对人的知与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不能关在书斋里,要和现实结合起来。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生活压力大,大家更爱娱乐,要放松身心,普通人对经典隔膜了,所以对经典的阅读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还应该容纳进生活中。” 杨庆存说,“你看徽派文化,文化都融入到建筑、生活用品的细节之中,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应该活在生活当中。如果现在还认为文化传承就是读书,那是不够的。中国古代特别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但现在淡薄了很多。经济的发展是为人服务的,所谓苏轼说:‘不能为万物所累。’这个关系要搞清楚。”
  像蒋庆等人发起的读经运动,杨庆存并不很赞同,他觉得凡是阅读经典,都应该得到思想的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经世济用,比如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是要将经典运用到写作中去,如果只是看看热闹,为了读经而读经,那就太肤浅了。
  如今,中国经济在东方崛起,很多人觉得这是中国文化更受世界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杨庆存教授不这么看,他说:“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一定是同步的,有时经济发展在前,文化繁荣在后,有时则相反。历史上这种现象非常多,比如说宋代,一开始文化兴国是作为国策来制订的,但是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经济的发展可以在短时期内达成,休养生息能够让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就是这样的原理。所以宋代文化的繁荣是从11世纪初才开始的,经济的发展不能代表文化的发展,两者不能画等号。”不过,身处经济发展的盛世,有了文化自信的我们,就更需要继承中国文脉,将其发扬光大。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