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总理 繁忙成常态
阅读提示: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李克强公开表示:“相信今年能够达到经济目标,并为2017年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金 姬
对于61岁的李克强而言,2016年依旧是异常忙碌的一年。作为大国总理的第四年,对外,他继续勇当“超级推销员”;对内,他抓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从双创到就业率,从简政放权到经济转型升级。
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李克强公开表示:“相信今年能够达到经济目标,并为2017年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的大国总理,这下可以安心过年了。
“超级推销员”的收获之年
如果说2014年和2015年是李克强积极履行“超级推销员”的集中时间,那么2016年则开始有所收获。
以高铁为例,李克强多次向国外推销中国高铁。他表示:“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 至2016年6月,中国高铁海外工程已涉及亚欧非三大洲,包括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摩洛哥丹吉尔-肯尼特拉高铁、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等等,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此外,据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国发院研究员许勤华统计,李克强总理2016年内五次出访,已“斩获”近1400亿美元大单,把中国国际公共产品的品牌和规模推到了2.0时代,这些合作与服务精神中所蕴含的“共”不仅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中国式的价值和智慧。
与此同时,李克强在2016年出访各国时继续播撒合作的种子。
7月中旬,李克强总理赴蒙古国访问并出席在该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此行不仅意味着李克强总理是蒙古国换届选举后访问该国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更重要的是此行敲定了中蒙政府间经贸科技联委会、矿能和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等机制的建立,并就中蒙间涵盖经贸、能源、基础设施、金融、气候变化、媒体交流等领域合作,加大对蒙古基础设施的投资,努力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和蒙古国“草原之路”发展战略对接,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亿美元的目标。
9月下旬,李克强总理出访加拿大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和多项商业合同。其中,就有中加关于分享和返还被追缴资产的协定,是中国就追缴转移到境外的犯罪所得对外缔结的第一项专门协定。
11月初,李克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中哈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俄总理第二十一次定期会晤。一周间的紧凑行程,再次为中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公共产品及其制度平台进程留下浓重一笔。
无论在拉脱维亚“16+1合作”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还是在俄罗斯提出的一系列中俄民生领域、能源科技领域合作,都无不透出让双边/多边各国国内民众有更多“获得感”,让国家政府有更多“实在感”。
发挥“双创”乘数效应
自从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开始走红。
2016年,从中国的西北角到天涯海角,从高校到部委,从创客小镇到大型国企,李克强总理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各行各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拓展需要宽松的发展环境与强大的资金支持。4月1日,李克强考察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了解营改增工作进展,强调结构性减税措施要落到实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6月20日,李克强考察中国建设银行时指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是给经济注入活力,“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6月26日在天津出席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时,总理强调:“我们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广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不同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加速创新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漂亮的就业成绩单
推行“双创”不能忘记的一点是,它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于改善民生。5月6日,李克强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强调培育“双创”新引擎,将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就业。有媒体统计,本届政府的前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稿中,“就业”一词共出现了150次。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分别出现了29次、23次和25次。而“就业为民生之本”“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总理在不同场合下讲出的这些“金句”,也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至11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49万人。按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作出的承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0万人以上,全年就业目标任务不仅提前完成,并且已完成了124.9%!如果把同期自然减员345万人算进来,实际的“新就业人员”达到1594万人。
持续不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活力,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万家。“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话富于深意。实际上,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1200万人。
应对L型经济压力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6-2017)》,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L型探底阶段,经济增长率从原来的两位数一路跌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6.7%,在旧增长方式后继乏力、新增长方式尚未建立的关键转型时期,内部和外部一系列新的不确定因素叠加,使得中国经济虽有回稳态势,但基础并不牢固,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给成功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挑战。
学经济出身的李克强,对中国经济有其自己的专业判断。他在2016年11月对当下中国经济开出“药方”——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李克强指出,做强实体经济,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等搭建平台,蓬勃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中国装备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摁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成长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快进键”。
总理“金句”
>> 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朋友们的监督。
>> 我们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
>> 我们所经过的压力测试也可以说是宝贵的经验。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这给世界带来的会是一股暖风。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支撑经济的发展。
>> 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今年要下决心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而且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手续。
>> 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我们之间的血脉是分不开的。我相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会造福两岸民众,改善民生。
>> 中国对外资的准入领域会越来越宽,我们开放大门会越开越大,绝不会关上!
>>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举措,是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只要是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我们就要推,最终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受益不受益。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