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三高共管”,亟待补上血脂短板

日期:2017-03-1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所致。
记者|黄 祺
 
       在实现“健康中国”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慢病应该是其中之一。中国正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慢病成为对民众生活影响最大、对社会经济造成压力 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已经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两种慢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医学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血脂管理纳入现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标准,实现“三高共管”,补上血脂管理这一慢病控制的短板。
  
血脂异常有症状, 就晚了
  
   “我们觉得现在大医院病人越看越多,看病越来越难。病人早上起来要倒车三个小时,到医院挂号排队三个小时,看病三分钟,有人把这个叫‘333规律’。怎样杜绝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把战场前移,把预防做好。”今年两会期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高血脂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院士连续三年提交呼吁健全血脂管理项目的提案。“我们知道血脂是无声的杀手,就像河道里的沙子浑到一定的程度,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也许没有问题,但长此以往,等到河道慢慢堵死就会很危险。血管就好比河道,胆固醇沉淀到血管壁上,越沉越多,血管堵死就会带来心血管疾病,比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胆固醇是一个无声的杀手,却往往不被患者觉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以高胆固醇为主的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亡构成的40%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死率导致社会劳动力的巨大损失。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所致。
  “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到2012年的40.4%,增长了117%,高胆固醇血症从2.9%增长到4.9%,增长了69%,”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特别指出:“要高度注意的是,同时合并三个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的患者比率也迅速上升,超过40%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三个危险因素。三高正在成为中国慢病防控领域的最大疾病威胁之一。而血脂正是目前三高里的最大短板。
 
干预管理应为核心环节
  
  慢病控制,如今已经上升为“国家大事”。
  2月14日,一份事关13亿中国人健康福祉的中长期规划——《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发布。《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国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将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岁—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
  葛均波和霍勇两位政协委员指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将血脂筛查和高胆固醇的干预管理作为核心环节,降低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的发生。他们建议,我国有条件的城市,应该对年龄大于45岁的城镇居民提供免费的血脂筛查,设立年度健康管理目标。对筛查出高胆固醇的高风险患者,应积极干预,设置考核目标到城市社区,胆固醇达标率要予以明确要求。
  两位政协委员特别指出,从整体看,仅靠国家卫计委难以扩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国务院给予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还需各级政府支持配合。“我们建议在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费用中,列出专款专用。”
  “社区医疗机构是城市居民开展心血管疾病筛查和干预理想的地方,血脂管理最终将落实到社区,建议将二级以下基层医院,作为血脂筛查干预项目的主力军,从基层做起,减少抢救费用和住院费用,避免社会劳动力的损失。”葛俊波院士说,“我这一次还要呼吁建立政府指导下的我国心肌梗死区域协同的救治体系和网络。”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