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何不把3月10日定为海派文化日?

日期:2017-03-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软实力的核,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它的文化。上海大学希望,人们可以在“310海派文化日”当天,用一天的时间一起诠释、体会、践行、传承上海的城市精神。
记者|应 琛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上海的城市精神。
  2016年,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又进一步阐述,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我们必须立足全局,进一步深刻认识文化对于上海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技兴市、文化兴市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新上海人有融入城市发展的愿望,却对于海派文化了解甚少;同时,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即使是从小生长在上海的新一代年轻人,也渐渐忽略了沪语的交流……作为上海精神之源,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大学生这支生力军更是亟待重视。
  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策划并承担了2016年市教委本部专项宣传处项目:“310:与沪有约——沪文化传承主题活动”,该项目直视海派文化传承的现状,面向海派文化传承的未来。
 
310,侪要灵!
 
  对于当初申报市教委项目沪文化传承主题活动,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觉得十分必要而且有信心拿下这个项目。
  竺剑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有着15年的积累,与各区文化局、学者和文化名人都非常熟悉,“我们有着丰富的文教资源,需要做的只是有效的资源整合,打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活动品牌。”
  而说起“310”的由来,竺剑用“难以置信”来形容。当时,申报教委宣传处项目的申报书差不多已完成,“与沪有约”这个项目名称也较为应景。但是,竺剑心中总觉得缺点什么。“就是缺少一下子吸引人的某样东西。”竺剑联想到了“双11”“818”这些电商们的营销手段,“对,数字,需要数字来起到点睛之用。”
  于是,竺剑和中心的另一位老师展开了头脑风暴。在房间来来回回踱了一天步,他的脑海中不断显现出各种数字的排列组合。
  “我们先想到了上海的区号021,但又觉得不够响亮。”竺剑回忆道,就在人开始有点发晕的时刻,一个熟悉至极却又被忽视的数字浮现眼前,“310!不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字密码,身份证前三位310就代表着上海。”
  更令人兴奋的是,当用上海话读310时,谐音竟然为“侪要灵”(都要灵)。“这可是一个好口彩。”竺剑表示,“这不正好寓意着我们的活动项目会有非常高的品质吗?”
  最终,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顺利承接了这一项目。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高德毅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该活动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特别是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历史上的江南地区吴越文化与近代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高德毅表示,“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必须在继承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传承和发展海派文化,推进各项改革事业发展,成为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质。”
  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正处于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战略期,“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以上海市精神为引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大力传承和弘扬海派文化,勇于改革创新,以优秀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
  去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到2040年,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要将上海建成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城,都需要‘灵’的人。”竺剑解释道,海纳百川的上海可以容纳所有“灵”的人,他们有着积极的态度,能为上海城市发展做出贡献,“这并不是说上海排外,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一些低端的产业势必将遭到淘汰。”
  最灵的城市,公民当然也要灵。竺剑希望,通过“310:与沪有约——沪文化传承主题活动” ,也能传达出这样的价值理念。
 
3场研习营,10场精品讲座
 
  一种文化可以塑造一座城市,上海惊人的成长速度与海派文化密不可分:她的人、她的语言、她的建筑、她的艺术……无不透出东方第一城的“腔调”。
  “有了名字之后,自然还需要活动的载体。”竺剑告诉记者,经过讨论,“310”最终转化成了贴近学生需求的3场研习营和10场精品讲座。
  3场研习营包括“‘老克勒’眼里的海派文化”口述史研习营,中小学生“海派书画赏析传承”研习营,以及“辅导员海派文化传承”研习营。而10场海派文化精品讲座面向大学生及普通市民,分为三个系列:上海城、上海人和上海话,分别邀请了陈东、熊月之、葛剑雄、王汝刚等嘉宾主讲,讲座地点则主要安排在了高校和区图书馆。
  竺剑透露,3场研习营中最早确定下来的就是“中小学生‘海派书画赏析传承’研习营”,“现在,太多父母逼着小孩学这学那,而且还不断考级以获取证书。渐渐地,考级是手段还是目的,许多人似乎已经分不清楚了。”
  为了不让学生眼中只有那冷冰冰的证书和机械的技巧,也不让孩子本身的兴趣和灵感在不断考级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在四天三晚的研习营安排中,竺剑和中心的老师可谓绞尽脑汁,“我们不想把时间都用在教授学生画画技巧上,我们更在乎让学生感受体验海派文化之美” 。
  当然,学生动手作画,老师现场指导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师生们身处大境阁海上书画院画室,专注于画案上的山水、花鸟时,刹那间,举办海派书画赏析传承研习营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竺剑说,“研习营希望留给学生的是一份经历,一个过程,一个与海派书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所以,作品完成了,研习营还没结束,我们要为学生办画展,继续让他们体验感悟,继续让他们接触感受。”
  其实,不仅是学员,作为研习营的志愿者,上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的唐传星也感触颇深,“上海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更是一个有温度、有内涵、有历史的城市。在活动过程中我也亲身体验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感动。虽然,研习营不能让这些孩子一步登天,至少热爱和梦想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播下,这也证明研习营的举办是成功的,他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此外,研习营活动还解决了唐传星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以前当朋友们来上海玩时,我不知道带他们去哪儿玩,无非是外滩、南京路、豫园。但今后,我会带他们去徐家汇源、武康路、多伦路、中华艺术宫、大境阁……这些具有城市‘灵魂’——历史底蕴的地方。”
  既然是“侪要灵”,竺剑说,那所有参与人员,不论是嘉宾、学员,甚至是工作人员,也都要“灵光”。上海大学国交学院的辅导员丁昭华,就是在经过层层选拔后有幸入选了“辅导员海派文化传承”研习营。
  “大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同时也承担着大学生了解城市、融入文化的引导工作。”竺剑说,让辅导员老师参与学习,能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海派文化。
  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新上海人”,丁昭华感受良多,“虽然来到上海工作生活9年了,但以前没有机会像这次一样,利用三天时间,让自己‘慢’下来,聆听名师讲座,探访文化景点,以及在上海的马路上走走逛逛,好好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
  而身为一名只面对留学生的辅导员,丁昭华认为,研习营之后,自己在“老外”眼中变得更具魅力了,“现在的留学生不像以前,只会问你一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琐事,他们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对这个城市的文化也是非常感兴趣的。现在,当他们询问我有关海派文化的事情,我都能应对自如。”
  在丁昭华看来,此次研习营打开了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路,“上海大学有4100多名留学生,我们希望通过在上海大学的学习,能够将他们培养成知华、友华的人才。”
  研习营结束后,丁昭华就将自己的收获应用到了平时的工作中。“在去年12月,我们学院就组织了一场‘追寻沪上名人足迹,感受海派文化’的实地寻访活动,受到了留学生们的欢迎。而今年3月,我们还将组织一次中式烹饪的活动,让留学生感受上海菜的魅力,通过美食来了解海派文化。”
  据竺剑透露,今年的“310:与沪有约——沪文化传承主题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过程中,大致会安排在暑假期间举办。
 
3月10日,一同探讨城市精神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这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
  据介绍,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当天,与会者共同倡议将当日定为“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28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作为举办了2010年世博会、并在“世界城市日”申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与贡献的城市,经过国务院批准、联合国人居署同意,上海成为首个“世界城市日”系列纪念活动的主场城市。随后,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成立。
  在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开幕仪式上,李克强总理也表示了祝贺。他说,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写好‘人’的大字,实现城镇和谐、包容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国际社会应当加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城市治理、城市文化等交流与合作,让城市在历史继承中更好地创造未来。”
  从“世界城市日”的设立中,竺剑得到了启发,“可以说没有海派文化,就没有上海这座城市。既然今后我们每年都会举办‘310:与沪有约’这项活动,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更爱上海、爱海派文化,我们也希望可以呼吁或倡导,让每年的3月10日成为我们上海自己的‘海派文化日’,来传承海派文化。”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非常支持上大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这一想法。在罗宏杰看来,将3月10日设立成为海派文化日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可行的方案。“韩正书记曾经说过,当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将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上海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客观地说,目前上海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差距最大的地方还是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核,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它的文化。”罗宏杰表示,人们可以在海派文化日当天,用一天的时间一起诠释、体会、践行、传承上海的城市精神。
  他希望,通过上海大学的这一努力,再加上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能够让上海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一流城市,“若每个市民都能够从各自的角度为这个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一份贡献,那么这个日子设立的意义就能够体现出来。”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