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西港特区: 中国民企扎根当地民心的样板

日期:2017-05-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西港特区公司看来,中国企业“走出来”,并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心中,与渴望劳动致富的百姓一起,随着产业配套的持续升级,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记者|王 煜
 
      “开荒”十年,不仅把莽原变成现代化的国际工业园,成为当地民众的“饭碗”,还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和依靠,被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为“样板”“亲儿子”,创造了双边合作史上诸多第一……中国红豆集团等中柬企业在柬埔寨打造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秉着服务民生、八方共赢的宗旨,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精彩案例。
 
荒滩野地 白手起家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简称“西港特区”)位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省,紧邻当地的四号国道,距该国最大的国际深水港码头12公里,距西哈努克国际机场仅3公里,海陆空交通便利。
除了地理位置优越,柬埔寨与中国友好互信、人文相通,且政局稳定、治安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对外国投资有各种优惠政策。同时,柬埔寨是东盟成员国之一,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
  这些优势,当然是10年前以中国的红豆集团为主导的民营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最终选择在这里投资的原因。但是,它们当时所面临的,实际上是一切要从零开始的挑战。
  红豆集团副总裁、西港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向《新民周刊》回忆说,如今的经济特区,在10年前只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滩。没有水,要靠自己打井。没有电,在国内习惯了吹空调的员工,在当地白天40多度高温的阳光下忍受暴晒,即使不动都会马上一身汗,稍微站个十分钟,“鞋里都能倒出水来”;而到了下暴雨时,雨大到两个人面对面说话都要扯破嗓子喊才听得见。许多员工被蚂蟥、蚊虫叮咬,气候和食物的不适应导致不少人生病。
  柬埔寨是一个土地私有化的国家,特区规划的11.13平方公里土地分属于300多个地主,虽然特区公司有GPS测量工具,但是当地村民没见过这种设备,不相信,因而全部土地都需要公司员工用原始工具一尺一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每一家都需要丈量三遍以上。这么大的一片土地,每一寸都是西港特区员工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发挥了民营企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让荒芜之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坚刚说。
  2008年2月,柬埔寨首相洪森亲自为西港特区奠基,他希望把这里建成柬埔寨的“深圳”。事实上,当地也给予了特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根据王国投资法和特区管理法的规定,进驻西港特区的企业可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如企业用于投资建厂所进口的生产设备、建材、零配件及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等免征进口关税;入区企业可享受6-9年盈利税的免税期;免征出口税;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免征增值税等等。
  有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西港特区公司高起点规划,落实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工业园区。首期开发面积5.28平方公里中,将产业规划与当地国情相融合,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为主要发展产业。
  西港特区是为企业搭建的“投资东盟,辐射世界”的集群式投资贸易平台。陈坚刚说,作为平台的搭建者,西港特区公司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满足企业及员工生产、生活所需,为企业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运营环境。
  目前,首期5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初步完成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排污(“五通”)和平地(“一平”)的建设,建有160栋厂房和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建设了集办公、宾馆、餐饮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和柬籍员工宿舍、集贸市场、生活服务区等设施。针对园区开发初期当地电力较贵的情况,西港特区公司自掏腰包为入驻企业补贴,降低它们的运营成本。
  从软件上,西港特区公司也动脑筋下功夫。他们引入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检、商业部、劳工局、西哈努克省政府部门入区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公司建立了劳动力市场,每月定期在区内举办人力资源劳工招聘会;联合无锡商院共同开办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为区内员工提供语言及技能培训,培养产业工人。
  十年的开发建设,西港特区已累计引入企业(机构)109家,区内从业人数1.6万人。它创造了多个令人惊叹的第一:它是中国首批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确认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第一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确立法律地位的合作区;第一个建立双边副部级协调委员会促进机制的合作区。从当地而言,它是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最大的经济特区;西哈努克省发展最好、就业人口最多的经济特区;也是第一个联合中国高校为东道国培养留学人才的经贸合作区。
 
八方共赢 中柬情深
 
  如今,西港特区已是西哈努克省的经济支柱,每天清晨,上万名工人涌入园区,一片热闹景象。但在十年前,周边居民却对园区的开发感到惶恐不安。
  西港特区建设初期,当天砌好的边界围墙,第二天就会被推倒,一些建筑工具也被莫名其妙地破坏。陈坚刚说,后来公司发现工业园区对当地村民而言完全是个新鲜事物,他们对此不理解,担心土地被开发以后,就没有免费的牧场放牛了。
  陈坚刚和同事们调查了解到,种田养牛是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头牛价值300美元,相当于一年的收入。
  “影响了旧饭碗,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新的金饭碗。”西港特区公司员工走家串户,和村民面对面交流谈心,承诺只要他们愿意到特区工作,以后每人三个月就能赚回一头牛。实际上,如今在特区上班的当地家庭,一年收入普遍在一两千美元,而白领一个月就挣回一头牛的薪酬。
  特区所在的默德朗乡以前以农业为主,全乡人均年收入只有400美元。西港特区建立后,当地人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收入大幅提高,全乡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000美元。大量工厂的入驻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工作,他们的吃喝住行则刺激了相关商业配套业的发展,各类日用品商铺、房屋租赁等配套服务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特区内一家入驻企业任职人事翻译的柬埔寨姑娘苏琳说:“我们家现在有四辆摩托车,一辆汽车。我的月工资有四百多美元,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曾多次表示,西港特区是当地百姓的“饭碗”。
  经济水平的增加也带来其他方面的提升。以前当地的社会治安情况较差,西港特区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如今,大家都积极地去工厂打工赚钱,学习中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前那些游手好闲破坏秩序的事情也就随之大大减少。
  西港特区公司上下达成的共识是: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坚持共赢,将发展红利惠及各方,实现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的共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仅中国赢,而且所在国赢,不仅所在国赢,所在国的人民也要赢,能够让八方都从中得益,得到各方的支持。
  秉持着这种精神,除了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西港特区公司也融入当地社区,从各方面为居民服务。每天,西港特区附近村庄的孩子们前来区里的培训中心免费学习中文。家住得最远的学生,每天来回要二十多公里路,他们上完课回家,还要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教给不能来的兄弟姐妹。除了中文培训外,西港特区公司援助周边小学改善教学条件,一对一扶助贫困学生。2010年捐助7名柬埔寨学生到红豆大学学习,2015年底捐助9名优秀柬埔寨学生到无锡商院留学。每年,公司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捐赠路灯,修建校舍,修桥铺路,改建寺庙……这样的志愿帮扶不胜枚举。
  “现在,西港特区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主心骨,他们有困难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联系我们,而我们也全力相助。”陈坚刚向《新民周刊》表示。附近村民想要修一条道路,缺少黄沙水泥,园区直接为他们提供;2016年大旱,园区发动员工,为当地居民捐赠6万瓶水。
  西港特区公司的这群中国员工,凭借真诚的心,赢得了当地人深深的尊重。对当地人来说,有了园区,就有了依靠。
 
展望未来 再建“深圳”
 
  2016年8月17日,中央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受邀出席并在第一排就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与他握手时说:“柬埔寨是一带一路上的战略支点国家,非常重要,要建设好西港特区。”
  同年10月12日,习近平出访柬埔寨前在《柬埔寨之光》报发表题为《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的署名文章,特别指出:“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10月13日,中柬两国《联合声明》中,也特别指出“继续实施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合作项目”。
  在陈坚刚看来,党中央对西港特区如此重视,这对所有建设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3月,柬埔寨王国政府发布了《2015-2025工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要把西哈努克省开发成为综合性的示范经济特别区,这为西港特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这也被认为是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的。
  谈到未来西港特区的建设目标,陈坚刚说:“第一个目标要从现在的100家入驻企业发展到300家,提供大约1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工业带动城市化的建设;第二,要充分发挥海港和空港的优势,打造一个物流中心;第三,要依托现有的培训中心,把培训和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希望在园区内建一所大学,为柬埔寨工业发展培训产业工人。”他认为,西港特区的下一个十年,将1.0版的工业园打造成2.0版的产城一体化和谐园区,是重要的目标。
  柬埔寨正在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渡,目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中国优秀的企业、产业能够转移到这里来,中国的一些产业从技术、市场等方面都有很大竞争力。柬埔寨劳动力便宜,土地和环境空间都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发展空间。西港特区是一个实现国际产能转移和合作的很好平台,中国企业转移到柬埔寨来,也是帮助柬埔寨发展它工业的初级阶段。
  陈坚刚表示,特区未来也将面对很多挑战,比如,如何在当地进一步深度融合,如何更好地惠及民生,如何把中国的优势产能、先进装备业引进到柬埔寨来,如何进一步增加园区入驻企业的国际多样性,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探索。
  虽然园区已经解决柬埔寨当地1.6万人的就业,但配套服务还比较落后。未来要结合现有的人员需求发展配套服务业,比如建设医院、学校、商业、工人宿舍、员工公寓房等。
  令人振奋的是,以往投资者所关心的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配套问题,已经在政府和特区的共同推动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陈坚刚表示,目前,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推进;针对能源价格相对偏高的问题,特区与电力总局协商探讨,实现了50%的价格下调,并且未来还会持续下降;针对产业结构门类不全的问题,特区不断引进产业链关联企业,比如服装产业已实现从简单的成衣到染整的全部过程;在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特区设置了培训中心,把大量的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在柬埔寨王国批准设立的特区中,西港特区是最大、最重要的。柬埔寨首相洪森多次参加西港特区的活动,并在多个场合直言,西港特区是他的“亲儿子”,期望西港特区能成为“柬埔寨的深圳”。
  在西港特区公司看来,中国企业“走出来”,并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心中,与渴望劳动致富的百姓一起,随着产业配套的持续升级,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