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香港20年的 “变”与“不变”

日期:2017-06-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国需要一个“独特”的香港,绝对不是“独立”的香港。身处重要十字路口的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国家部署下,要抓住机遇,搭上快车。
 
撰稿|江 迅
 
       先说个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发生的故事,即曾燕红的故事。在香港,有一种精神叫“曾燕红”。
  这位香港中学女教师,40岁,曾任教沙田中大校友会联会陈震夏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学科。7年前为鼓励缺少人生目标的学生寻梦,许下庄严承诺,攀登海拔8844米高的珠穆朗玛峰。
  2014年,她首度登珠峰时遇雪崩,被迫中途放弃。2015年,第二度登山时遇尼泊尔七级地震,雪崩中,她头部遭割伤,肋骨折断、背肌韧带撕裂。她却从未放弃,坚守不能对学生食言的理念。2017年4月她“裸辞”教席,第三次闯珠峰。4月初她由香港出发到尼泊尔,先到海拔5000米的珠峰大本营接受训练,适应低氧环境。攻顶前,几乎每天都发生10多次雪崩,8人团队在雪地苦等10天。
  被击倒并非最糟糕的失败,放弃尝试才是真正失败。她终于冲破种种障碍,5月21日成功登顶,成为首位征服珠峰的香港女性,圆了她“身教”的梦。为鼓励寻梦,曾老师的学生开设了“海拔8844米上的课堂”Facebook专页,追踪曾老师的每一步。
  曾燕红成功了。不过,她的创举依然在香港社会引发争议。
  最初,社会传出一阵舆论:曾老师登顶珠峰,无疑是一项创举,但借英雄主义式的高危活动鼓励莘莘学子,却未必合适。当挑战极限造就出人民英雄,当毋惧死亡转化为形象资产,未成年的学生一旦效法,结果堪忧。接着,更有一种非议在香港社会涌动:曾燕红有一次对媒体坦言,攻顶途中,见到一位垂死的登山者,她没有停下来救援,基于安全考虑,她没有把自己的氧气樽让予对方,舆论指责她“见死不救”。事后,曾燕红再解释,她并非见死不救,而是无能为力,“我根本救不到”。有登山专家称,攀登珠峰时环境无比恶劣,登山者一般无力把活命用的氧气樽转赠他人。
  不轻易言败,励志好教材。但仍会引发种种议论,这就是香港,这就是香港的多元社会。香港原本就是一本不容易读懂的大书。香港回归祖国20年之际,再翻开这本大书。
 
香港的“变”与“不变”
 
  近日,网络上流传据说是新华社制作的“神曲”:《一国两制》。歌词唱道:紫荆花旗有着红色的底,红的底色来自五星红旗,紫荆花旗长了五星的花蕊,永远和祖国不分离……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仿佛只是瞬息之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年了。经过20年时光洗礼,年轻的香港特区走过有欢笑也有泪水的日子,这不平凡的20载路云和月,顺景逆境,挑战机遇,穿过纷繁岁月,站在历史高度,回望20年来路,香港到底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从中或许可看出香港的发展轨迹。“变”与“不变”无疑是回归纪念日舆论最热的聚焦点。
  5月下旬一个普通的周三,香港迎来2017年以来最强暴雨。傍晚,雨依旧在下,位于湾仔区中南部的跑马地马场,却渐渐热闹,每周三晚上这里是赛马比赛的日子。香港本地马迷、各地游客聚集而来。晚上七点一刻,比赛准时开始。马迷为自己心水的赛马投注,碰运气,随着赛马飞奔疾驰,观众在雨中呐喊欢呼。赛马,仍然是香港人最爱的消遣之一,香港传统生活方式依然维持不变。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香港回归前谈到“保持香港社会制度和港人生活方式不变”时,很形象地描述“一国两制”下香港人的生活:“五十年不变,马照跑,舞照跳”,这也是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经济制度50年不变的承诺。
  香港仍然是公认的全世界最自由和安全的地方之一。普罗百姓所珍视的法治、自由、人权、公正、廉洁等核心价值观广受尊崇;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游行集会的自由等较之回归前不是少,而是更多了,甚至叫出了个“游行示威之都”的花名;有人说,媒体受控制,这些都是想当然。对前任特首的贪腐的揭露,有控制媒体报道吗?涉及内地的多元话题,有控制媒体报道吗?……
  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回归20年这句承诺没有变,“香港人的生活常态、习惯都没有什么改变。变的是什么呢?讲普通话的人多了很多,大家开始了解国家,有更多的接触。特别是经过人脉交流、经济互动,以前香港经济更多靠与美国、欧洲的贸易,现在更多依赖内地,这些都是大变化”,希望香港能越变越好,这是他“一个80岁老人的梦”。说起香港回归20年的“变”与“不变”,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这样总结:原来人们担心变的都没有变,变的大都是应该变和大家希望变的。
  最爱挑剔的西方传媒,不得不承认“一国两制”令香港保持了特色与活力。过去一些媒体总对香港前景作不乐观的评论,传之最广的就是1995年6月26日,《财富》那期以“香港之死”作大标题的专题报道,预测香港在回归之后将迅速衰弱,这几乎是当时西方舆论的主流看法。然而,20年来,香港更以靓丽表现,将唱衰的论调击得粉碎。
  国际舆论看好香港,是以事实和数据作支撑的。
  ——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失业率已连续6年低于4%,相当于全民就业,失业综援个案正处于20年来最低水平。特区政府连年录得财政盈余,财政储备现已达1万亿港元,外汇储备则达4000亿美元,位处全球前10名,人均外汇储备更达全球前3位。
  ——20年来,人口由1997年的662万增至2016年的734万;GDP由1996年的13731亿港元增至2016年的24910万亿元,增长1.8倍;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13392亿元增至2016年的35882亿元,增长2.7倍;人均GDP由1997年的21万港元增至2016年的34万元,增长1.6倍;公屋由1997年的70.4万套增加至2017年的80.1万套;住宅楼宇由1997年的204.9万套增至2016年的277.3万套……
  ——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香港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近两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都排名世界第一。
  ——在西方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的眼里,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仍是生机蓬勃的国际“模范生”。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17年6月新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在全球63个经济体中脱颖而出,力压瑞士、新加坡、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整体竞争力再执牛耳。过去10年,香港有9年在这个竞争力排名中位列三甲,其中还有4年登顶。
  ——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连续23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评分稳居第一。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去年发表的最新人类自由指数报告显示,香港连续6年蝉联冠军。在世界经济论坛编制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也从过去的10名以外,进步到近5年连续位列10名之内。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公民表达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前。特别是法治水平一项,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政府效率由第28位上升到第3位。
  在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眼中,“变”是香港的法律地位变了,由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一个地区,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变的是港人当家作主了,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和更广泛的自由。
  要说这20年来有什么变化,走到街上,可以发现港币与人民币的找换店多了,讲普通话的人多了,可见,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更紧密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内地资金、人流、物流的往来,催化了香港在零售、旅游、银行及保险等行业的进步和繁荣,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支持香港保持全球新股集资额领先的市场。香港在保持传统的金融、司法等优势的基础上,透过自由行、CEPA、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举措加强两地互联互通。现在,香港仍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并已成为内地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还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李秀恒,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随父母从内地移民香港,80年代创业,成为第一波到深圳特区投资建厂的港商之一。当初由于香港租金高、人工贵而无奈将工厂内迁的李秀恒,没想到正是产业转移,为他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如今,李秀恒已是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说起香港和内地的经贸发展,李秀恒说,20年来,两者的交融从未改变,但相互关系有所变化,“回归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怎么配合国家的发展从而发展香港经济。我们的功能有转变,以前是投资,现在功能更多,香港要发挥金融、贸易、物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香港南华足球队宣布退出香港超级联赛,自动降班,令人神伤。然而,人们实在很难用一句近乎陈腔滥调的“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来描述,南华曾经属于的、那个香港足球运动兴盛的“美好时代”一早消逝了,无数忠实支持过南华的球迷,眼泪也一再流干,今天若还有悲伤,也只是近于淡淡的惆怅,无奈的可惜。人们能不能由此联想到,今日香港的一个侧面?
  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越香港。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内地18%以上,而现在只相当于3%左右,香港的部分优势不复存在。世人对当前的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人们肯定中国将会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原因并不复杂,当今世界,笼罩在恐怖主义、核武试验、贸易保护主义、债务危机、民族和宗教冲突等多重阴霾之下,加上英国脱欧、美国新任总统言行飘忽等,都令世界局势增添不稳定因素,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不安。此际,中国提出一个和谐、共赢的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为纷乱的世界带来一股和平发展的暖流。
 
香港的“独”与“反独”
 
  香港回归20年来,不论是从经济增长指标上来说,还是从城市功能来看,一直在进步,体现出“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最大的进步,是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的认识日渐全面、日渐到位,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在这一主旋律中,一种不和谐音始终潜藏着。
  曾刊登文章《香港民族论》,主张香港“寻找自立自决的出路”的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学苑》,2016年3月再次鼓吹“港独”言论。这一期《学苑》以《香港青年世代宣言》为主题,讨论香港现状和未来。一篇题为《我们的二○四七》的文章,指香港在2047年将面对“二次前途问题”,并就届时的香港提出三个诉求,包括所谓“使香港成为受联合国认可的独立主权国家,建立民主政府,全民制订香港宪法”。对此,香港特首梁振英回应称,亘古以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会在2047年之后有所改变,这是《基本法》规定,是宪制规定,也是一个常识问题。
  另一篇文章《民族意识与群众运动》则称,“香港民族”应该拥有“政治自决的权利”,又称“香港民族不由血缘、种族划分成员身份”云云。对于《学苑》的这番“港独”言论,泛民主派的时任公民党党魁梁家杰表示,他不支持香港独立,但认同“立国”可以是坊间的一个选项。公民党发表创党10周年前夕宣言,表示该党未来在必要时会采取公民抗命,以“抗衡当前崩坏的制度”,并会以“本土”和“自主”作主轴,探讨香港前景。
  早在2013年,香港“占中”蓄势待发,“港独”踌躇满志。2015年,香港多所大学部分学生开始传播鼓吹“武装独立、香港建军”的思潮;梁颂恒及游蕙祯在立法会议员宣誓中,羞辱祖国,侮辱自己民族;2017年1月,黄之锋及香港议员朱凯迪等人两度赴台,出席“时代力量”和民进党举办的活动;4月,梁、游受邀赴台,大谈所谓“民主自决”,散播“港独”言论……就在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香港三名立法会议员罗冠聪、陈志全及朱凯迪,竟然参与“台湾国会关注香港民主联机”(台港联机)的成立活动,与这个所谓民间平台签署合作文件,协助 “台独”势力实质地介入香港内部事务。签署“合作协议”,表明 “港独”“ 台独”合流的“公开化”与“制度化”,这个“台港联机”,是由极具“台独”色彩的政党“时代力量”及民进党立委倡议组建,香港的罗冠聪、陈志全及朱凯迪竟然以立法会议员身份参与这个“台独”组织活动。
  据称,鼓吹“港独”的“香港民族党”每月都收受台湾政客资助。活跃于台湾岛内“台独”团体、与“藏独”分子关系密切的台湾交通大学社会学学者孙治本,近年经常来香港与“港独”及自决派分子密会,或在有关人员访台时协助联络接待。涉及人员包括 “香港民族党”的陈浩天及周浩辉、“本土民主前线”的黄台仰及梁天琦、“青年新政”的游蕙祯及梁颂恒、“热普城(即热血公民、普罗政治学苑、城邦派)”的陈云、郑锦满和郑松泰,及“自决派”的罗冠聪、刘小丽和朱凯迪等。有消息说,孙治本每月向“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提供5万港元资助,以供“民族党”日常运作及宣扬“港独”,如果该党举行大型游行集会,每次还会额外资助5万至10万港元。
  2016年10月,“青年新政”的梁颂恒、游蕙祯赴台湾参加“国际大都会香港的本土运动”宣扬“港独”。论坛结束后,梁、游还接受“台独”人员宴请,其中就包括孙治本。2015年9月陈云到台北出席“台港本土意识与民族问题2015西藏问题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由“在台西藏人福利协会”主办,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为指导单位,会议主持人就是“台湾汉藏友好协会”会长孙治本。“香港民族党”明目张胆宣扬“港独”,早被公司注册处拒绝注册,本身就是非法组织。“港独”与“台独”“ 疆独”“ 藏独”组织近年相互勾联并非什么秘密,但相较于以往的“偷偷摸摸”,近年来的行动已越来越嚣张狂妄。
  面对 “独”潮,前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认为,香港特区成立后,在一些重要领域没有处理好与整个国家大格局中的良性互动发展,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国化”问题严重。这种背离历史本质、悖逆“一国两制”的怪象,造成香港巨大内耗和内伤。他把中央与回归后的香港比喻为父子,中央像“父亲关爱孩子”一样,希望“刚回家的孩子”健康成长,“有时候孩子可以耍点小脾气,但是你不能撒野,不能六亲不认,要自立门户去当所谓的国际人,要独立建国,那可不行”。这是陈佐洱在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说的一个比喻。
  陈佐洱直斥“港独”与“台独”势力相互勾结,这一趋势值得善良的香港人警惕。他说,从特区成立时起,就一直有敌对势力肆意歪曲攻击和抵制“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和《基本法》自1997年7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从未变过,什么‘2047年要完结’完全无中生有,是‘港独’分子为搞‘公投’造出来的伪命题”,“ 岁月蹉跎,香港不能自废武功,这是一个维护香港核心价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大问题”。
  香港是幸运的,回归20年,迅速发展中的国家一直全力撑香港,这种支持,是全方位、不遗余力、不讲条件的,中央惠港政策源源不绝。且不说回归前,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趟快车”“ 东江水供港”等惠港民生工程。回归后几个月,破坏力极强的亚洲金融风暴祸起东南亚,迅速波及香港,中央领导人一再表示“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香港”,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保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北京还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港,要求香港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特区政府的护盘行动,香港成功击退国际金融大鳄。
  2003年,香港遇上SARS,疫症历经数月,在此艰难时刻,国家对香港要药给药,要专家给专家,优先满足香港抗疫之需,疫症过后,中央准许内地居民以个人方式前往港澳旅游,这称为“自由行”的一招立竿见影,给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酒店业带来活水源泉。中央还推出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逐步消除两地经贸、服务和投资中的种种制度性障碍。2011年8月中旬,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代表中央视察香港,带来了“惠港36条”,令香港经济如虎添翼。近几年,国家持续撑港,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不断推出各类品类丰富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将香港独立成章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之中,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重大利好,巨大商机,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快车上,国家已为香港预留了座位。
  2017年5月27日,北京“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讲话,释放出要坚决反对“港独”和分裂言行的重要信号。张德江掷地有声地说,特区要“坚决遏制任何危害国家统一的行为和活动”。
  在特区政府换届的关键时刻,反对派和“港独”势力混淆视听,竭力为“港独”开脱。反对派和“港独”势力先是诬蔑说,“港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前特首梁振英“制造”出来,因为梁振英严重撕裂社会;继而又诬蔑中联办干预香港内部事务,激发部分港人主张“港独”云云。实际上,是反对派包庇纵容“港独”,才导致其蔓延扩大。
  6月10日,香港有线电视播出一个访谈节目,候任特首林郑月娥表示,对“港独”成为“思潮”的说法有所保留,相信绝大部分香港市民从来没有觉得“港独”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其实,这两句话的表述是接近的,有共通的含义,或者说,只是当时的表述尚不太清晰而已。反对派却声称,不要小看这寥寥几句话,因为这与梁振英一向的说法口径明显不一,与张德江的讲话也不符云云。这是明显惑众与挑拨。更阴险的是,反对派企图造成新一任特首和政府在反“港独”问题上,会改变上一任特首和政府对“港独”绝不妥协和纵容的立场,甚至混淆视听造谣称“林郑拒绝渲染‘港独’”。
  几天后,针对反对派这种舆论,林郑在一个公开场合旗帜鲜明反“港独”,声称未来特区政府将严格依法办事,所有“港独”行为都违反本地法律,必须严格执法,“港独”在香港完全没有出路,不能让“港独”在香港传播,尤其是要杜绝“港独”对少年儿童的侵害。林郑强调,“一国两制”的初心和原意就包含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且香港的回归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杨志强认为,在新老特首之间,反对派和“港独”势力的造谣惑众与挑拨离间彻底破产。林郑旗帜鲜明表明新一届政府将严格依法遏制“港独”,不会改变梁振英在遏制“港独”等重大问题上的施政方针。林郑的表态犹如黄钟大吕,警告“港独”势力勿心存侥幸,以为新一届特区政府会因致力大和解而纵容“港独”。
  “百年真鼎鼎,万事总悠悠”。这是外交部前副部长、新华社前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最爱与人分享的一句话。90岁的周南现在每天仍快速翻看多份香港报纸,了解香港最新动态。周南说,2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当年的预判是精准的。邓当年就担心“香港会出乱子”,不安定的因素存在于香港内部,也存在于某些国际势力。周南认为,现在依然如此。香港内部的积极力量是主流,但要警惕“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另一个是充分估计出乱子的可能并做好应对。这两点论是“不忘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贯彻于香港回归前后的全过程。
 
特区政府班子的“新”与“不新”
 
  以777票高票胜选的新特首林郑月娥,执政新班子成军,7月1日上场,意味着香港进入一个历史新时期。
  6月21日,国务院公布新班子人选任命。候任特首林郑率新班子会见传媒。台上,蓝色为底的大型背景板上,写着“关心”“ 聆听”“ 行动”“ 协作”“ 互动”“ 行动”等多个词组。林郑乳白色上装内里是深蓝色作底白花旗袍。男官员穿深黑色西装,系蓝色领带。蓝色是林郑竞选特首时的主色调。蓝色令人想到海洋、天空、宇宙;蓝色,意味着纯净、深邃、广阔、宽容、智慧、成熟。
  有舆论说,这新班子,“多旧人”,“ 没惊喜”。林郑响应说,这套班子是一支熟悉政府运作,拥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实干型团队,承诺新班子会以新角度、新方式、新手法响应市民诉求。3个半小时记者会,未见撞击火花,即使是《基本法》23条立法、国民教育等敏感议题,候任司局长都有备而来,避免言论擦出火花。
  翌日,林郑月娥公布新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名单,16名非官守成员中,有9人为上届行会成员,另有6个新面孔,包括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具民主派背景的民主思路召集人汤家骅。林郑希望加强行政立法关系,她要强化行会的决策角色,日后政府政策会预先经行会讨论,再交由各政策局作出改善,行会再作表决,希望一洗行会被批评为“橡皮图章”的坏名。
  有评论说到新班子主要官员的经验,是3司13局官员都有丰富的治港经验。新特首林郑,服务香港36年,回归前16年加上回归后20年,谙熟新、旧港府运作正、反经验和规律,处理了民生、扶贫、改造、觅地、“占中”等棘手问题。政务司长张建宗由前劳工福利局局长晋升,服务香港多年,深知民困民疾;财政司长陈茂波任上届司长,2017年的预算案大至宏观、细至微观,数字具体可靠;律政司长袁国强,在依法处理“占中”和旺角暴乱以及对违法宣誓议员提出检控和司法复核,积累丰富经验,而今,又为高铁“一地两检”完善法律程序而努力。这表明:特首和三司主要官员,是有所作为的。
  也有评论认为,这13局长中有4局长是“老”局长续任,可驾轻就熟;有4副局长升任为原属政策局局长,能承前启后;有4新局长来自公务员体系,谙知运作规则。还有评论说,可用“包容”描述,是第一次有前民主党创党成员出任局长。罗致光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他就是民主党创党成员。这表明,以林郑月娥为行政长官的特区政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包容共济促进和谐”的要求;而中央批准罗致光加入港府领导班子,正表明中央襟怀的广阔,可容纳不同政见者。罗致光已宣布退出民主党。既然新班子均是“熟手”,希望能够坐言起行,早日作出成绩,多办济民惠众的实事。
  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香港首富李嘉诚受访时说,“一国两制”让香港享有“大堂前座”优势,使香港能够更加了解祖国,参与各种发展大计。“我要重申,‘一国两制’的本质很重要,习近平主席所言‘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是对‘一国两制’有力的保证。”李嘉诚表示,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很多政策都非常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他说,“现在加上‘一带一路’的新发展策略,只要配合高新经济的势头和港人过去多年与不同国家经营的设施,自然能事半功倍。”在全球经济转型环境下,香港更加需要在投资、教育和改革上加大力度,才可真正抓紧机遇,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日前,董建华说,以梁振英为行政长官的本届政府的5年中,经济发展迅速,2012至2016年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长率超过5%,在房屋、土地、扶贫、养老、科技、教育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措施,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他相信在林郑月娥的带领下,香港经济社会能够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他说,“从初心,从大局看,一国两制已落实,即使不是百分,也值得打高分。不幸的是香港有一小撮人天真地认为,‘一国两制’的‘一国’是说说而已,事实上只是‘两制’”,董建华强调“港独”没有市场,希望香港好好把握国家机遇,并称“如果香港只是经常出现争吵情况,将会输给别人”。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徐泽也认为,实践已证明“一国两制”这项政策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现在已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就是“走出去”。能不能顺利地“走出去”,这当中怎么把港澳的独特优势发挥好是重要课题。
  香港回归20年前夕,中央强调要落实“全面管治权”。中国需要一个“独特”的香港,绝对不是“独立”的香港。身处重要十字路口的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国家部署下,要抓住机遇,搭上快车。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