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阅读提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广泛弘扬,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加速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何映宇
10月20日上午10: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介绍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新闻舆论、网络信息、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全面布局,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成效之显,前所未有,推动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重大进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广泛弘扬,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加速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让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理解、认同中国
在文化改革发展方面,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说,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把“两效统一”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和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文化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文化发展理念思路有重大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重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有重大成就,文化政策法规建设有重大成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丰富,文化获得感极大提升。他表示,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全球形象提升的问题时,孙志军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切实履行大国担当,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在加强全球治理等方面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中国积极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扩大媒体合作、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展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中国制度的优势活力、中国方案的积极意义、中国理念的文化魅力,让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理解、认同中国。
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创建的主题主线
十八大以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凝魂聚力,巩固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成为这五年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创建的主题主线。
最近五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更好地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也是强化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使法治和德治在价值取向和导向上相向而行,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遵循一样的价值观标准。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说:“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就有了明确一致的价值观基础;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撑,道德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去年12月,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作出全面部署。在实践中,相关工作得到有力有序推进。比如,把子女‘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孝老爱亲道德要求,正式写入法律;比如,对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作出明确司法解释,出台具体规定;再比如,公布企业和个人‘失信者黑名单’,限制不诚信‘老赖’的旅游、高消费行为,用法律手段治理失信失范行为。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也注重强化法律的保障支撑作用。比如,出台了《国歌法》,使礼敬国歌有法可依,出台《志愿服务条例》,使各类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活动得到了法律保障;比如,在新修订的《广告法》中,对公益广告作出明确规定;再比如,很多地方出台文明行为条例,规范市民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这些举措,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收到了显著成效。”
文化创作生产大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文化创作生产大发展的五年。2013年至2016年,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将近10亿人次。全国县级文化馆有3153个,博物馆、纪念馆4109个,文化馆33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区都有了文化活动室,到现在,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
在这五年里,文化部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连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戏曲振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等。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大范围集中轮训,仅2016年就有10万人次参加了基层采风活动。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为了补短板、填空缺,他们还专门实施了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流动文化车和村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等精准扶贫工程。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加强了长城、大运河、大遗址和革命文物的保护。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优秀展览越来越多,文创产品日益丰富,文物出境展览已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在大规模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积极支持广泛开展传习实践活动,201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
文化部会同教育部实施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已有78所高校参加此项计划,“十三五”期间将培训传承人群10万人次。目前,他们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他们也在分门别类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统的政策体系。
在回答记者有关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时,项兆伦说,打通“最后一公里”,是近年来公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四个有”:一是有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了相关标准要求;二是有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各级文化资源能够畅通地到达城乡基层;三是有内容,积极运用多种手段为基层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四是有人才,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基层工作队伍,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大发展当然离不开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奋斗。
10月20日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围绕“文化发展开创新局面”举行了一场集体采访,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在采访中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之后,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比如说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位年轻编导,他曾经近20次去西藏,为了创作一台反映西藏地区人民生活的戏剧。在西藏,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点情况,他完全不会藏语,但是走到一家藏族人家,仅凭着温暖的、友善的目光,他们就进行了心灵的交流。现在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生活成为一种风气,很多人扎根基层。目前来讲,我们不仅一些国有的话剧院团创作出来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它们都有多部优秀作品,而且一些边远省区,比如云贵川地区,以前话剧演出比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资助的力度加大,这些边远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戏剧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进步。”
历史上,中国话剧曾产生过许多经典的作品,宋宝珍对未来中国话剧乃至文艺作品的大发展也很有信心,她希望在中国的舞台上能够产生伟大的史诗性作品,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人民。她说:“话剧特别强调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观众共同创造。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有好的观众,需要有好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话剧发展时期,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创造出从文艺‘高原’向文艺‘高峰’迈进的作品,我很有信心。”
世界瞩目,影视产业迅速发展
中国影视产业在近五年里的迅猛发展令世界为之瞩目。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说,国内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去年,我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超过1万小时。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等树立了主流影片创作新的标杆,《战狼2》票房超过56亿元;《平凡的世界》《鸡毛飞上天》等一批电视剧广受观众好评;《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朗读者》等一大批文化类、公益类创新的节目点亮了电视荧屏。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5039.77亿元,比2012年的3268.46亿元增长了54.19%;电影票房2016年达到了492.83亿元,比2012年170.73亿增幅达到了188.66%。
电视剧动画片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电影产量居世界第三;建成覆盖广泛的现代传输发行覆盖体系,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多种技术手段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电影银幕总数居世界第一;培育了结构完善的产业体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整体实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影视剧不仅在墙内开花,在墙外也大受欢迎。2013年,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就在坦桑尼亚热播,它的受众达到600万,之后这部电视剧在东非其他国家也受到热捧。这部电视剧让非洲的观众开始了解中国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为什么这部电视剧能在非洲引起关注,能够成为非洲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20日下午的集体采访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地区广播中心主任夏勇敏总结说:“一是我们使用了母语,用东非地区通用的斯瓦希里语进行了翻译,从而扫除受众观看这部电视剧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二是我们选择反映中国当下生活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里有家长里短,比如婆媳之间的矛盾,在非洲家庭中也处处存在,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在非洲观众中引起共鸣。”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在埃及、《父母爱情》在缅甸等,都受到了欢迎。夏勇敏说只要找对了方式,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用他们听得进的方式,用一个个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就能够把中国故事说好。
过去的五年成绩显著,而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相信我们的文化事业一定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