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建设一流医学院,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日期:2017-12-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交大医学院自办校伊始,始终不忘回答两个问题:到底为谁培养医学人才,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撰稿|唐闻佳
 
      医学院仅仅是转述医学知识给万千青年学子吗?一座医学院之于所处的城市、所在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历经百余年春华秋实、六十五载风雨征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努力思考、回答这个命题。
  最近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喜事连连,继2015年陈国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宁光和张志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后,今年11月28日,上海交大医学院再添一名院士——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新增院士名单,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光荣位列61人新院士名单。
  迄今,上海交大医学院拥有“两院”院士17人,如此密度,全国医学院校少见。
  都说学医又变热了,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已率先体会到优秀学子的报考热情。今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在沪本科批次录取分数比自主招生控制线整整高出65分,录取分数名列本市各高校第三位,名列全国近700所在沪招生一本高校第六位。在全国30个招生省市内,上海交大医学院有六个录取分数线进入前五,其中新疆排第三,四川、福建、青海排第四,山东、江苏排第五,进入前十名的多达27个省市。
  再看最新公布的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上海交大医学院斩获615项,项目数连续第八年位列全国医学院校第一,科研劲头可窥一斑。
  数据显示,上海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构成上海1/5的临床服务力量,却处理着上海约半数的临床重大疑难杂症。如此临床医学服务水平与能力的底气,来自强劲的科技创新,来自对医学问题的持续探究,更来自把医学成果写在人民健康上的不懈追求。历经百余年春华秋实、六十五载风雨征程,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肩负服务上海、服务国家的使命与担当,书写着一段段医学教育史上的传奇。
 
家国情怀,一所医学院服务国家的使命与担当
 
  申城寒风渐起,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里的一片建筑工地,一番火热景象,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主大楼正在这里全力建设中。
  这个地标建筑,不仅是上海,更是我国转化医学工作迈出的重要一步。
  让写在纸上的论文尽快变成用于临床的新诊治方法,联手攻关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花落上海的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就肩负这样的使命。
  该中心又称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为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承担建设。这是继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落户上海后的又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个综合性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将聚焦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
  根据规划,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率先打造开放、共享的大科学设施平台,推动医学协同创新,成为覆盖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与国际相接轨的转化医学研究标杆。
  “转化医学”备受中外医学界的关注,怎么做,势必涉及体制、机制突破。全国看上海,世界也在看,上海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深知使命在肩,义不容辞。
  对接国家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与担当。
  典型如医学教育改革。以医学教育改革服务医改大局,2010年起,上海交大医学院率先探索推进临床医学专业“5+3”及“5+3+X”学制改革,率先对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统一管理,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效衔接,并试点开展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今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新招录住院医师1057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32.38%,新招录专科医师428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43.45%。2010年以来,上海交大医学院累计招录住院医师7013名、专科医师2242名,实现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衔接。
  六十五载办学历程,上海交大医学院为社会至少输送了7万名医学人才,他们的身影不仅出现在各大医院,更出现在援藏、援滇、援疆、援非的一批批医疗队里。
  从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到SARS、H7N9,交医人还构成了“人群中的最美逆行”,每逢大灾大难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总有这样一批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疫区,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奔赴广大患者的身边。
  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这是交医人的家国情怀,这已深入到交医人的骨髓与基因中。
 
尊重规律,迎来腾飞发展的强强合并“黄金十二年”
 
  这些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持续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如今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名医荟萃,汇聚起一支包括院士、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队伍。附属瑞金医院等13家附属医院,活跃着一批响当当的名医大家。他们中的不少医学专家还活跃在世界医学舞台,领衔或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编订,为世界医学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上海交大医学院走到今日,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与智慧。正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在2017年新职工入职时所说:选择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就选择了努力中追求卓越,选择了正能量,选择了挑战自我。
  地处人文荟萃的黄浦腹地,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前身颇有看头,它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得名“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三校合并犹如三江汇流,创校伊始就奠定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质与特点,法比派医生、英美派医生和本土医生在这所医学院里并肩行医、同台教学。这一特殊的文化基因在2005年获得一次重要的“再丰富”。
  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宣告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上海交大医学院也成为当时的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重点高校之一。
  今天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已发展成为生命医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队”,成为上海交大冲击世界一流的排头兵。
  在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上海交大医学院排名全国第一。在ESI全球医学学科排名中,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七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位列全球前0.2‰,稳居国内第一。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发展实际,在中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办好一流医学院,这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两校合并之初,就认真思考并努力答题的一个重要问题。
  “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统一体,已发展形成包含基础、临床、预防以及医学人文、医学伦理等众多学科的独特而严密的完整体系,这些学科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方法。”陈国强院士称,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的整体性。两校合并十二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既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又不断加强与交大校部的融合,探索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学院的模式,为发展赢得空间与机遇。
  两校合并后,上海市对上海交大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业务指导、财政拨款等保持不变,努力完善医学学科合作共建的开放联动机制。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加强对医学院的支持,提出医学院要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排头兵,由医学院采用独立招生代码,吸引全国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在这种模式下,上海交大医学院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取得快速发展。
  从2005年到2017年,强强合并的这十二年,如今被业内誉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发展的“黄金十二年”。
 
创新驱动,开启医学发展新篇章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位列中国医学院校第一阵列,并没有让上海交大医学院停止攀登的脚步。
  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原创性科技成果,推进学科内涵发展,探索从教学科研型院校向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的转变。
  一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速产生一流科研成果。上海交大医学院正在继续构建和完善临床研究体系与支撑平台,全面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上海交大医学院坚持“医学院-附属医院”协同发展,整合丰富临床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学术方向明确、学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进一步提升医学院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在助力推动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带动若干附属医院成为国家级医学中心。
  二是推进学科整合,鼓励学科交叉,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上海交大医学院以重大医学和健康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科建设的战略谋划,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建立以高峰学科为引领、以高原学科为支撑、以新兴学科为增长点的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冲击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峰高原学科群。上海交大医学院将积极推进临床学科整合,实施“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完善基础与临床交叉联动发展新模式,围绕若干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复杂性疾病协同攻关,推进建设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
  三是加强研究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上海交大医学院大力推进交大医学院的基础医学院“人才特区”和上海市免疫所“学术特区”建设,在临床医学学科持续实施“双百人”计划,抓好“研究型医师队伍”和“临床专职研究队伍”建设。上海交大医学院将继续激发学科活力,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形成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项目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在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解决一批瓶颈性关键科学问题。
  在此期间,上海交大医学院牢牢把握实施“健康中国”的机遇,瞄准提升解决重大疾病和临床疑难杂症的综合实力,努力开拓社会服务新局面。
  一是积极推进附属医院临床诊疗和研究能力提升。上海交大医学院对接国家和上海需求,以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和专病诊治中心为抓手,切实提高临床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二是推进附属医院“专科医联体”建设,优化附属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上海交大医学院以医疗信息集成化、智能化和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不断提升疾病的救治防治能力,持续提能增效临床服务能力,全面服务百姓看病需求。目前,上海交大医学院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获得3.66亿元建设资金支持。
  三是面向医疗卫生国家“智库”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新一轮建设。上海交大医学院整合学院本部、附属医院等在公共医疗政策和医院管理领域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率先开展中国研究型医院的内涵建设和发展规划研究。
  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说,医学院正以实际行动开启医学教育新篇章,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一流医学院建设,这其中格外注重“三个坚持”,即坚持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
 
立德树人,激励青年学子把学医理想与国家使命联在一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上海交大医学院自办校伊始,始终不忘回答两个问题:到底为谁培养医学人才,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今年11月15日,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副主任黄红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菁菁堂为2017级医学生讲述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健康城市之路,她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勉励在场学子,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个系列课程有个气势磅礴的名字:“健康中国”。
  今年3月,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讲思政第一课《健康中国》。组织胚胎学专家、世界卫生组织资深官员王一飞教授作为首讲人,与医学生共话“医学科学走向何方”。
  “21世纪的称职好医生,要有一颗爱心、两张处方、三种语言。”一头白发的王一飞气宇轩昂,娓娓道来,他说,“三种语言”说的是,医生既要会说医学专业语言,也要熟知医疗大政,能用政治语言与部门对话,争取有利的卫生政策。医生还要会说大众语言,让百姓听得懂。“两张处方”说的是,医生要从疾病管理过渡到健康管理,比如在对心血管病患者开具药物的同时,还要开具戒烟限饮、平衡饮食的生活方式处方,预防疾病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心”。王一飞忆及老师董方中“每次出诊前都要仔细整理衣服、领结”,这是对患者的尊重。他至今不忘傅培彬教授的名言,“在患者身上的每个切口、每次打结,就是外科医生的签名”,这是对职业的敬重。
  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负责和主持《健康中国》思政课。他说,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希望《健康中国》课能成为一个“培养皿”,把医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用的“多能干细胞”,具有爱心、善良和担当,激励学子将医学理想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健康中国》课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启迪心灵,久久为功,静等花开,为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德才兼备的临床名医而不懈奋斗。
  确实,如何探索上海交大医学院特色的育人体系,是这座医学院始终在思考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海交大医学院聚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创新医学生培养模式。”范先群说,这些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医学教育新局面,建立“一体化、双联动、三贯通”的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本研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建立了“班导师”制,与学生辅导员“双师联动”,发挥“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作用;实施“三段式教学贯通”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即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贯通。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医学院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三前移、三结合、四个不断线”战略,建立卓越医学特色教学体系。深化以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完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探究为基础的科研训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前后期多学科整合课程、以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为目的的临床案例教学、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多样化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等。落实接触临床前移、医学问题前移、科研训练前移的“三前移”战略,以及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的“三结合”战略。保持基础医学教育不断线,临床医学教育不断线,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不断线,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
  在此过程中,学校亦十分强调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比如积极推动“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形成“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教学督导”的激励措施,把好老师请上讲台,提升“黑板吸引力”,推进更加卓越、更具灵魂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医学始终是要有温度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一肩担两义,牵系千万家,更何况医学乃“人学”,今天的医学生和医教青年的成长成才、医德医术、师德师风,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深悉医学院校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医学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中国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加强与卫生计生行业部门的协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能为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推进医学教育模式由‘治病为中心’向‘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经多年探索与努力,上海交大医学院已逐步形成“将一批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极具创新思维的老师汇聚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的办学理念。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秉持医学院精神,在建设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的征程上,交医人依然在日夜兼程、奋楫前进,勇攀人类医学事业之高峰。
  医学院仅仅是转述医学知识给万千青年学子吗?一座医学院之于所处的城市、所在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历经百余年春华秋实、六十五载风雨征程,上海交大医学院努力思考、回答这个命题。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