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与决心

日期:2018-01-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今的上海,在全球范围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之地。改革开放再出发,考验着再出发者的勇气和决心。

记者|姜浩峰

  
    2018年,“改革开放”无疑又将成为热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将会是“升级版”。今年的上海两会一大背景,即是“改革开放再出发”。
  日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凝聚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力量。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拿出明确的思路举措,掀起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新高潮。要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形成强大整体合力,发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开放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支持全市上下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形成更多成果。
  2018年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上海改革开放工作、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时曾强调,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上海从1980年代不紧不慢地发展,到1990年代由浦东开发带来的发展浪潮,“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本世纪以来逐步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上海将继续成为试验田。如何管理好这块试验田?从今年上海两会的议题上,可见端倪。


再出发者的勇气和决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上海拿什么纪念和庆祝40周年?必须是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是一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和决心。”《解放日报》1月3日刊登的评论文章,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并不是走在最前列者。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此时的上海,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镇,并没有迅即行动起来。
  正如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黄金平、张励所著《邓小平在上海》一书中所写到的,1980年代的上海——“这座计划经济的重镇,在全国,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市场取向改革加速启动的挤压下,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计划管制使上海原料、能源短缺加剧,而工业产出品价格则被控制难升,使上海经济增长率处于全国平均速度以下的排次。”
  当年的上海,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而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自然存在着风险。国家决定在靠近港澳台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快地吸引资金;另一方面也在于这些地方本无太多工商业基础,有容错的可能。而上海,则不然。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完成了对旧工业体系的初次改造。计划经济制度建立后,作为全国经济基础最好的城市,上海成为国家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这决定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经济结构。以1965年为例,上海的钢材、机床、棉纱产量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缝纫机产量占三分之一,手表产量占到十分之九。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传统工业基地、中央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上海的改革、上海的市场经济走向,不能不成为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慎重考虑的问题。
  当时的上海,如同一艘盼望出港的大船,若要在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必得要有沉着的绸缪,亦必得要有合适的时机。
  时机出现在1990年代初,上海开始再次领风气之先。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的证券市场,在1990年代初初步形成。此际,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从负担沉重的全国“后卫”,一跃而成“前锋”,实现了大变样。这背后,靠的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靠的是坚定贯彻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自此以后,上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之地。“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1991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听取浦东开发规划汇报时如是说。此后,他再次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到了新的世纪,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兄弟省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际,上海也从未放弃自己作为试验田的开拓进取。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当时是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尝试。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实现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从那时开始,中共中央就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中国经济升级起到示范作用。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近年来,各地对自贸区的角逐风起云涌,2010年后,向上海自贸区看齐,成了许多地方办自贸区,或者承接国家级新区等项目的必修课。
  作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上海已经定下了未来奋斗的目标——“2035年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如今的上海,在全球范围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之地。改革开放再出发,考验着再出发者的勇气和决心。
  诚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实现了上海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入新时代,上海要担起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必须在已有基础上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着眼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
  
  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突破口在哪里?无疑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其中的一个重大探索,就是自由贸易港。
  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一字之差,区别何在?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如此解读:“从学术角度理解,一个是海关监管区,一个应该是特殊经济功能区,差异明显。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命题,自由贸易港建什么、如何建,近段时间以来一直为海内外所关注。亦有专家认为,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定位有所不同。前者是“试验田”,在特定地区探索试验可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经验;后者则是全面开放的新高地,作为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需要在市场准入、金融制度、财政税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安排。
  国务院2017年3月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就已简单勾勒出自由贸易港的轮廓。该方案指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根据国家授权实行集约管理体制,在口岸风险有效防控的前提下,依托信息化监管手段,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简化一线申报手续。
  黄有方认为,自由贸易港指的是——在划定港口及其后方的一块特定的区域作为“境内关外”的区域,并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建立以企业诚信管理为基础的高效监管模式,全部或绝大多数境外商品可以免税进出,区内货物装卸、转运、储存、加工展览等业务活动不受海关常规限制,区内实行具有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运输自由、人员自由的特殊政策。黄有方认为,自由贸易港需要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具备“境内关外”特征,实现货物、资金和人员等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具备“区港一体化”特征,实现区港功能的实质性整合;三是具备“监管最小化”特征,实现管理、贸易、金融、投资和经营的自由化机制。
  当前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有中国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以新加坡为例,其通过电子系统处理贸易报关,99%的申报可以在10分钟内处理完毕,每年节省的贸易成本超过10亿美元。除贸易外,自由贸易港还可以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等管理制度,从而营造出一种“离岸”环境。
  某种程度上说,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要在原有的管理模式、机制、体制下寻求创新突破,任重而道远。尽管上海已经积四年多自贸区的经验,而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无疑给上海自贸港发出了可以加速推进的信号。
  当然,上海的自贸港建设,与专做转口贸易的一些拥有自贸港的城市有所不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见证着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系列重大变化——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中国发起或者参与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项目,则日益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依托。在不久前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说:“预计未来的15年,中国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也将达到2万亿美元。”在这一时空背景下,上海自贸港一旦成功,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改革开放红利。
  按照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的说法,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动力之一。虽然最终方案仍在酝酿,但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离岸贸易发展,进而带动区域仓储、物流等行业快速发展,形成内外联动趋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在动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李强2018年首个工作日的行程中,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是重要一站。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举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上海正举全市之力推进。李强书记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察看有关场馆使用和改造安排、了解各项筹备和配套保障工作进展后指出,上海要和商务部等一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充分发挥其作为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的作用。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地所在的虹桥商务区,围绕“世界一流商务区”目标,着力提升开发建设品质,正逐步形成大商务、大交通、大会展格局。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是入驻虹桥天地的首批世界500强企业,是全球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先企业。在调研中,李强察看了该公司的检测实验室及设备展示,询问企业发展情况,认真听取公司负责人的意见建议。他叮嘱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负责人——要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好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在沪创新发展。
  在李强调研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之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对外披露,全球企业首选的IT 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供应商戴尔公司,已报名参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预测,预计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来沪参展,到会专业采购商将超过15万人,展区及展品涵盖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汽车、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等。
  对于上海来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良机。
  1月16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签署“智慧国展”战略合作协议,并宣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968888呼叫中心正式上线运营。签约当天,由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承建并运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968888服务热线正式启用。该呼叫热线采用“弹性座席”模式,可以根据呼叫量进行座席动态调整适配,确保服务质量,未来将可提供中、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语六种语言服务,面向全球提供24小时不间断全天候语音与在线咨询服务。
  968888呼叫中心的推出,是致力于将国家会展中心打造成“设施智能化、运营智慧化、服务智敏化”的国际一流会展综合体的具体举措,也是上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
  在此之前,2018年伊始,上海浦东新区推出“四个集中一次办成”,即推进所有部门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市场准入审批事项向“单窗通办”集中;所有投资建设审批事项向“单一窗口”集中;张江、临港等重点区域建设项目集中验收。此次改革将浦东337项审批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以确保企业、群众在行政服务中心一次就办成事。下一步,浦东争将企业投资建设审批周期缩至80天。
  黄浦区则在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设置比例上做了调整,综合窗口达到80%以上。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让企业能在一个窗口办理所有事项。区审改办副主任施灿彬说,行政审批环节也将进一步取消或简化。
  就全市来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汤志平表示,上海将围绕市场最关心的施工许可办理、企业开办、纳税、获得电力、跨境贸易等10大领域,开展专项行动计划,大幅改善企业办事全流程所花时间、效率和费用。2017年以来,上海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包括营改增试点在内的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2017年,上海新增减税330亿元、降费175亿元,继续保持每年新增减税降费500亿元的规模。
  在调研中,李强强调,要聚焦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首先就是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对标建设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利用外资。还要在构筑合作发展载体平台上取得新突破,带动优势资源集聚,撬动产业创新发展。全力以赴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深化溢出效应、带动效应研究,努力打造上海发展的新平台、新亮点、新品牌。
  当然,无论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还是各种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举措,除了上海受益以外,亦将辐射和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