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尝试土地实转、 资金空转的模式
记者|吴 雪
由1990年初的350平方公里,到1993年的522平方公里,再到2009年浦东南汇两区合并之后的121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面积不断扩大,但惜土如金一直是新区开发坚持的理念。
在业内人士看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28年,见证了中国土地市场的大革新。1993年,浦东在全国率先尝试“土地实转、资金空转”的创新开发模式,一举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浦东开发办公室原主任夏克强回忆:“开发初期放开手脚,招商引资,8年间,开发公司获得120亿土地转让收入,吸引中外资房地产公司800多家。”
以陆家嘴为例,有88幢税收“亿元楼”,其中近10幢楼宇一年税收超10亿元。浦东第一个创造了省部集中建设楼宇的楼宇开发模式:第一幢中央部委办大楼是由中国电力公司建造的中电大厦,第一幢竣工的外省市开发的楼宇是安徽省建造的裕安大厦,第一家取得批租土地的外省市企业是上海安徽裕安实业总公司。据规划显示,陆家嘴核心区在2019年后将不会有新的写字楼供应,目前陆家嘴滨江金融城是板块内为数不多的新增供应项目。
“在整个浦东开发前期,土地管理思路是线性的,即政府只专注于对用地空间的创造。”浦东新区规土局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28年过去了,高强度开发使浦东建设用地捉襟见肘,离用地“天花板”只剩25平方公里,难以满足每年约10平方公里的用地需求。尤其在2003年后全国性地价飙升,大大增加了浦东商务开发成本及房屋居住成本。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2015年,浦东新区成交均价自11183元/平方米涨至46827元/平方米,9年时间涨幅达300%。土地让浦东财富迅速增长,增长也因为土地变得更加艰难。
为此,浦东新区政府尝试破冰,开启自我角色转换。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世博会结束后,相应场馆被明确要求打造“低密度商办用房”,并借“绿谷”建设打造了上海步行通道的范本。新区打破传统土地模式,放弃了对用地空间的简单打造,转而培育优良的用地环境。记者从浦东规土局了解到,目前土地开发的抓手有两个,一个做减法,一个做加法。“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主动探索低效建设土地减量化进程,探索工业、商业、办公等存量用地的转型,截至2017年6月底,已完成减量立项面积约1000公顷,其中“198”区域约860公顷。居全国第一”。浦东新区规划与土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减法的实施,整个减量化面积达1.4平方公里,比五个世纪公园还要大。
对于做加法的解释是,上海转型空间正在从“依靠新的土地资源供应”,到在原有产业集群地提升容积率、改变用地性质及提高低碳人文城市化转变。张江高科技园区纳贤路800号的众创园C-9-5地块,作为存量工业用地开典型,已从原先的工业用地,调整为科研用地。如今C-9-5地块已华丽变身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众创孵化平台,成为张江创新创业的新地标。
记者从浦东规土局了解到,近5年,浦东新区继续加大转变土地管理,鼓励利好产业转型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地。工业用地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创新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年限出让制度。业内人士认为,此类政策的出台,反映了浦东土地管理已从过去的总量管理转变为结构管理。
浦东尝试集约利用土地,严格管理土地,目的是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经过28年的蜕变,土地改革在浦东新区的各类改革创新中,必将再次扮演先行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