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行乐:“中国流行音乐从我开始”
阅读提示:前几十年听腻了“一种调调”的国民,在改革开放的清风吹拂下,乍闻“广东帮”直指个体情感世界的“靡靡之音”,心一颤、一麻、一酥,就此乖乖被俘获。
紧接着,中国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中国第一家影音公司、中国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中国第一个音乐排行榜、中国第一个流行音乐组织、中国第一个歌手签约制度,全都盖上了“广州首创”的印章,可谓风头无两。
为什么偏偏是广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风向标之一。它善于接受新事物,在音乐的创作、包装、推广上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它的媒体生态圈也着实给力,电视节目新颖、时髦、有趣,报纸杂志纷纷“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使得广东歌手受到全国观众的关注与喜爱。而广东流行音乐欣欣向荣之际,北地弱势一览无遗,难相匹敌,故广东人也常常骄傲于,自家也算占领了一个制高点,占领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先机。
很明显的,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已率先形成了一条相对成熟且规模庞大的音乐产业链。1992 - 1993年,内地掀起了一股“广东”热潮,广东流行歌曲大规模地北上,《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小芳》《晚秋》等传唱大江南北;广东乐坛的佼佼者:李春波、杨钰莹、毛宁、甘萍、林萍等则先后登上了“最高舞台”——春晚。群星璀璨,广东乐坛唯我独尊,笑傲江湖。
地缘因素有讲究。广东毗邻香港,两地联系紧密,不仅仅是语言与文化,重点是香港的大气电波能覆盖到这里。收音机稍微调整下频率,就能轻易捕捉香港的几个商业电台;如果家里有香港亲戚,甚至能早个三四年听到许冠杰、林子祥、徐小凤的靓歌。所以说,广东人是有“便宜”可占的,早在70年代,他们就接受了香港流行音乐启蒙教育。
改革开放后,大老板要来投资吧?谈生意的环境不能太“土”吧?于是“音乐茶座”出现了,于是职业歌手开始积累商机了,于是促成唱片公司成立了,于是激发音乐新秀大赛了,于是广东音乐圈雄起了。
除了地缘因素,岭南文化的熏陶也功不唐捐。广东人自由、开放、务实、包容的性格,让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太多桎梏,看到有前途的东西就“拿过来”为我所用,每次先走一小步,才能最后领先一大步啊。前几十年听腻了“一种调调”的国民,在改革开放的清风吹拂下,乍闻“广东帮”直指个体情感世界的“靡靡之音”,心一颤、一麻、一酥,就此乖乖被俘获,绝对是不出乎意料的嘛。
当时广州做音乐的大环境很是“滋养”,工业成熟,空间开阔,机会多。广府人李海鹰、李达成、廖百威,潮汕人陈小奇,客家人李广平,“过江龙”朱德荣、毛宁、杨钰莹、陈明、林依轮……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小朋友们会师宝地,各逞其才,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流行乐坛的一大幸事、一个盛世。
卸下“领军者”身份
到了21世纪,全国的经济水平直线上升,消费水平直线上升,人们便不再“仰视”广东了。至此,经济催化音乐发展的使命已完成,广东流行音乐“领军者”的身份也已卸下了。不少广东音乐人和广东歌手都到了北京发展,而大批新人也相继出现——这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阵地或许转移,歌声却未曾停歇。
新媒体时代,广东不是没发力过。《老鼠爱大米》《猪之歌》《丁香花》《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你到底爱谁》《不要再来伤害我》《那一夜》《秋天不回来》《求佛》《回心转意》《狼爱上羊》等网络热门歌曲,从广东飘向全国,手机铃声里,是此起彼伏的闹猛与喧杂。然而,与那些旋律优美、歌词委婉的“金曲前辈”相比,网络神曲基本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短暂的爆红,难以掩盖口水、粗糙的本质。就这个层面来分析,广东流行音乐,终究尚未再现以往的辉煌。
可是,回忆总是美。不管丑闻,不管传言,年轻时眉目清秀的毛宁,与巧笑倩兮的杨钰莹,总归是在特定的90年代得“永生”了。养眼又般配的金童玉女CP,双双构成广东流行乐尖峰时刻最不可磨灭的鲜明符号——他唱着“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让台下的少女小鹿乱撞,跟着骇浪卷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她唱着“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我会告诉你我有多真”,让万千的痴汉骨软魂销,枯木逢了春,老树开了花。嗯,那时候,天天天蓝,万物生长,情投意合的小伙姑娘唱个卡拉OK,保不齐就能拉了小手,然后一不小心,一起白了头。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