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日期:2018-05-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剧“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或许大多数人还并不知道昆剧为何物;到了今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亭》,不知道昆山腔的了。
作者|王悦阳
  几何时,昆曲还被称为“困局”,如今,这种局面竟然一去不复返,不夸张地说,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没有一个剧种所拥有的青年观众能与昆剧相比,剧场里黑发人远远多于白发人——据统计,每次昆剧演出中,观众里的白领、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的比例,将近七成。
  在传统戏曲生态环境日渐向好的今天,但凡昆剧演出,几乎都能获得接近全满的上座率,连绵不绝的掌声与喝彩,反复出现的签售长龙……昆剧的这股“文化旋风”甚至席卷全国,走上国际,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社会影响,乃至培养观众上来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传统文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喜爱,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担当。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看来,昆剧从当年的“曲高和寡”,到今天的“华丽回归”,甚至目前所承之“万千宠爱”,都源自一个“情”字。这份情来自一代代昆剧人对雅致唯美昆剧不变的初心,也源自一代代观众内心深植的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由冷而热,从少到多……或许,“昆剧年轻化”,也正是古老传统文化在今天走向复兴的最佳体现。
  昆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离不开的是时代的进步,文化修养的提高,与审美追求的进步。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剧“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或许大多数人还并不知道昆剧为何物;到了今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亭》,不知道昆山腔的了。这其中,既有昆剧人的努力,也有不少有着文化使命与责任感的“义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2004年挂帅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至今,知名华文文学家白先勇作为“昆曲义工”已经走过了整整14个年头。本着“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原则,青春版《牡丹亭》不仅走进了国内各大城市的一流剧场,也走进了几乎全国所有一流高校,更使中国昆曲的足迹踏上了美洲、欧洲的土地……这一切,在白先勇之前,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说,正是由于白先勇不遗余力的推动,使得昆曲几乎成为这些年来社会流行的一种“品位文化”。不仅如此,在白先勇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影响下,昆剧走进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学府,成为大学生正式选修的一门文化课程。按照白先勇的说法,他“要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假以时日,这颗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的确,从艺术角度来讲,昆曲确实是中国戏剧美学的最高范型,属于小众艺术。但就昆剧面临的生存状态来说,它又必须让更多的人有所接触,尽可能多地获得更多的观众,而不是只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兴趣而存在。说到底,联合国对昆曲的认可也好,国家对昆曲的扶持也好,这是昆剧和昆剧人的幸运,但这并不代表从业者就可以无所作为。昆剧要在当今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还是要靠自己,靠它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人。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