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文字里的奇幻
阅读提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学想象力在海洋领域的突破与收获。
实习生|石云霞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是变幻莫测的存在。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们在认知海洋的时候常常借助广阔的想象来弥补实际眼界的不足。这些想象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就为文本增添了奇异的魅力。《山海经》中形形色色的海神海怪;希腊神话中诞生于海洋之上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用歌声魅惑人心的海妖塞壬……
自荷马的《奥德修纪》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再到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西方文学中航海主题的作品灿若星辰。《辛巴达航海记》《海底两万里》《杜利特医生航海记》等等,更是我们永恒的儿时记忆。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曾有过海洋主题,这些作品同样富有想象力和求真求美的强烈冲动,它们像被拆散的珍珠项链,散落在文学长廊中。就像那些勇者开辟的航线链接了小小寰球一样,这些中国海洋文化经典也成为四海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象征。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足迹伴着对海洋的好奇心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上的大发现掀起了一股探险热潮,海洋的神秘性与人类的冒险精神碰撞出迷人的火花。此后,关于航海探险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并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如今,从儿童文学到报告文学,再到网络文学,航海主题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征服与探索的想象
在西方世界,海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跟大海打交道非常频繁,海上掠劫、捕鱼、海上贸易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的部分,这些活动在诡谲变幻的大海上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但也激起了人们与之抗争与征服的勇气。征服包括对外在世界、特别是大自然的征服,更包括对个人的生命、性格的锻造,而征服又往往以探索和认识海洋为起点。
荷马的《奥德修纪》为西方海洋文学拉开了序幕,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历经磨难终于返乡的故事。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人、魔女喀尔刻、海妖塞壬、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都是颇为吸引人的角色。
《奥德修纪》之后,航海故事中的主人公逐渐由英雄变成了凡人。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小说情节生动波折,引人入胜。鲁滨逊多次遭遇海难,逃出荒岛,收服礼拜五,统治荒岛,发财后荣归故里。在这一系列情节中,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冒险家形象。后来的航海小说,无论在人物形象或是在思想观念上都闪现着鲁滨逊的身影:斯蒂文森《金银岛》中的英国少年吉姆、雨果《海上劳工》中的吉利亚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杰克·伦敦《海狼》中的凡·卫登……
在上古汉字中,海的本义是晦黑和渺茫。在华夏祖先的心目中,海是神奇怪异的象征。《淮南子》、《穆天子传》、《博物志》等书中就保留了很多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海外仙山”、“鲧禹治水”“麻姑过海”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把海洋作为要与之抗争、要征服的对象。此外,《山海经》表现出了远古人民对海洋的想象。该书记载了海内外一百多个国家及其居民,不过其中描写大多是对海外远国异民的一种玄想,如其中的贯胸国、歧舌国、长臂国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与海外地区人民的交流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传闻和想象来认识海外地区及其人民,这时的海外国家形象更多的是不确实的传奇,是一个虚幻离奇的幻影。
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
得注意的是,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有一部被世人忽视的作品——《鲸背吟集》,此书最早以诗集的方式对元代的海洋漕运进行全景式的艺术再现,洋溢着积极无畏的开拓精神和浪漫奔放的海洋情怀,堪称元代海运和海洋文化的诗意百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航海诗集、第一部海洋诗歌专集。
诚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时代。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对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的三个随从回国后写了三部重要的海外游记——即“西洋三书”,分别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搓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海外国家在气候、物产、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明代还出现了很多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或描写到海外国家地区及其居民的小说、戏曲等,如罗懋登的章回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部分篇目(第一回《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艳艳生的《昭阳趣史》等,而戏曲则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等。
明代以后,海洋上出现了一些追求财富,具有探索精神的商人。他们为了摆脱在本国的困境而踏上海洋开拓新的机遇和财运。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名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主人公文若虚为了排遣考场失意和商场赔本的郁闷,和商人们踏上了海外贸易的航船,开启了自己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而“倒运汉”文若虚到了海外竟成了“转运汉”。一个意外的商业契机让他所携带的原来并不打算作为商品出售的橘子,成了海外的抢手货,这让文若虚赚足银两。类似的海上游历,不仅在明代作品中频频出现,在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有记述,比如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小说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再比如陈忱《水浒后传》里李俊等好汉向海外谋求发展时的经历。
西方游记题材的作品,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记述了酷爱航海旅行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四次游历;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通过主人公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描述一名印度男孩与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历时两百二十七天的生存历险故事,2012年被李安搬上银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幻冒险的视觉盛宴,电影里的飞鱼、无人岛、食人岛、莲花状的果实让观众记忆犹新。
探求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近代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日益膨胀的野心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渐趋紧张。18世纪末,柯勒律治的长篇叙事诗《老水手行》讲述了人破坏自然的残酷后果:老水手在不经意中射死了一只信天翁,于是整条船上的人都受到牵连。整条船完全不能动弹,船员受着极度干渴的折磨,最终一个个倒在甲板上死去,只有老水手承受着生不如死的折磨,使得他最终懂得关爱生命。麦尔维尔的《白鲸》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而最后只剩下水手以实玛利得救。作者以象征的手法,通过亚哈的悲剧结局和以实玛利的幸存,表达了一种现代生态观,即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之间应该摒弃仇杀,和谐共存。美国作家斯·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讲述了一个土著小姑娘卡拉娜独自在一个外形近似海豚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与岛上生物从斗争到共处的生活经历,为读者展现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
还有一类与航海有关的文学主题——求真传法,很具有东方特色,西方的小说中几乎没有这类主题。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显示了这样一位大胆的勇敢的僧人,为了求法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后从海上求法归来的整个过程。东方文学中不光有中国人无惧生死渡海去印度求佛法的故事,还有日本人克服艰难险阻到中国来求法的记载。我们在日本的文学经典《日本书纪》《续日本纪》《今昔物语》中都能找到日本僧人渡海到中国向玄奘学习佛法的故事。比如《续日本纪》中记载道昭奉天皇之命来向玄奘学习唯识宗佛法,玄装法师亲自把他迎到自己身边,“如瓶水之泻”,毫不保留地传法给他,还引起其他弟子的嫉妒。在回国的时候还赠他一个铛子,途中龙王为了得到这个宝物兴风作浪,“比至海中,船漂荡不进者七日七夜”,最后把铛子投入海中才安全归国。日本奈良年间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以鉴真东渡为背景,着重记述了鉴真为传法六次东渡的艰难历程。吴承恩的《西游记》也是一部有着浓厚海洋情结的小说,玄奘取经原本是发生于内陆地区的事迹,随着南宋以后文化中心的迁移,此一传奇开始在沿海地区传播。唐僧的籍贯从中原演变为海州,猴行者的出生地与早期活动区域从西域移往东海州岛中的花果山,变成了海洋之子。
当代文学依然“爱”海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数量极多的海岛,但是我们的文明一直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这让对自然美特别敏感的文人墨客远离了大海。与我国的农耕文明相反,希腊文明源自爱琴海,后来西欧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海洋为中心展开,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古希腊马其顿王国,或者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是围绕地中海周边分布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与西方海洋文学在数量和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2017年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接受《中国海洋报》的采访时称:“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也有着璀璨而浪漫的航海史,应该有更多的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
进入当代以来,海洋文学依然以其不朽的生命力活跃于各大文学舞台。邓刚的海洋系列小说《迷人的海》描绘的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让读者流连忘返:五光十色的海藻,闪着银光的丁鱼,幽蓝的海底流,迷蒙透亮的海底砂砾,奇异的海参和鲍鱼,噬血的箭鲨,霸道的狼牙鳝,美丽的海底珊瑚等。许晨长篇报告文学《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描绘航海家郭川成长历程、乘风踏浪环球航海事迹的文学作品。2012年中国第一部航海小说《海盗时代之大明宝藏》横空出世,作者引读者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寻宝探险:寻访郑和古航道,揭秘建文帝逃亡宝藏之谜。
海洋不光在科学事实的意义上是人与大自然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各个方面决定着人类的诞生、发展和未来的命运;同时也为我们这个不光要生存、要发展而且求真、求善、求美的物种划定着文学想象力的疆界。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学想象力在海洋领域的突破与收获。只要人类还没有丧失对真善美和未知、未来的追求和想象力,那么海洋文学就依然会结出硕果,并吸引着有探索冲动的人去开拓这片文学的富矿。
链接:方寸邮花展航海画卷
翻开新中国邮票史,港口航运题材频频入选,小小方寸中,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航海画卷,引领人们去了解祖国灿烂的航海科技文化;了解海洋意识和蓝色国土的概念。
1953年12月1日,我国邮电部发行特7《伟大祖国(第四组)古代发明》特种邮票1套4枚,第1枚为“司南.战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1958年6月1日,邮电部发行特18《儿童》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二步枚“放船”,图为儿童在水中放船玩耍的情景,寓意普及航海知识,必须从娃娃抓起。
1957年12月30日,邮电部发行特19《治理黄河》特种邮票1套4枚,第3枚为“航运”,突出了江河造福人类的航运功能。
1958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1960年12月15日,邮电部发行特32《中国制造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特种邮票1枚,主图就是“跃进号”。
1972年7月10日,邮电部发行29—32《轮船》编号邮票1套4枚,分别展示了“风雷”号远洋货轮、“大庆30”油轮、“长征”号远洋客货轮和“险峰”号挖泥船的雄姿。
1976年2月20日,邮电部发行J.8《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纪念邮票1套16枚,第8枚“造船”。邮票画面为一艘新建造的巨型货轮下水的欢腾场面,右侧尚有一艘在建的货轮。
1985年7月11日,邮电部发行J.113《郑和下西洋五八0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邮票的主图依次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平的使者、贸易与文化交流、航海史上的壮举。
1988年9月2日,邮电部发行T.128《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一组)》1套4枚,第1枚为秦皇岛港煤码头,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煤码头,是东南沿海电煤运输和国家煤炭出口的重要枢纽。
1996年7月28日,邮电部发行1996—17《震后新唐山》特种邮票1套4枚。第4枚为“海港”,展现了美丽的唐山海港灾后重建新貌。
1999年4月2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6《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1枚。这是我国邮政部门首次为一个兵种单独发行邮品,主图画面浓缩展示了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
2000年3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TP.12《世纪交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种邮资明信片1套10枚,其中第1枚“四大发明”指南针;第10枚为“造船航海”。
2001年11月18日,国家邮政局与葡萄牙联合发行2001—23《古代帆船》特种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分别表现了中葡两国13—15世纪的古代帆船。中国的古代帆船是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13世纪宋代海船。
2005年6月2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005-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1371—1433年)纪念邮票1套3枚,小型张1枚,再次点明了热爱祖国,科学航海,睦邻友好的主题。
2006年5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006—12《现代灯塔》特种邮票1套4枚。主图分别为“大沽灯塔”、“桂山岛灯塔”、“吴淞口灯塔”和“木栏头灯塔”。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2010年7月11日,国家邮政局首次发行《中国航海日》纪念邮票1枚以示纪念。
2016年7月11日,全国首家航海主题邮局在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邮政支局设立。上海邮政发行《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航海邮局200711专属邮政编码启用》、《中国航海日吉祥物——海海丝丝》主题邮资机宣传戳3枚。其中,《中国航海日吉祥物——海海丝丝》邮资机宣传戳为彩色图案,是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的彩色邮资机宣传戳。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是变幻莫测的存在。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们在认知海洋的时候常常借助广阔的想象来弥补实际眼界的不足。这些想象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就为文本增添了奇异的魅力。《山海经》中形形色色的海神海怪;希腊神话中诞生于海洋之上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用歌声魅惑人心的海妖塞壬……
自荷马的《奥德修纪》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再到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西方文学中航海主题的作品灿若星辰。《辛巴达航海记》《海底两万里》《杜利特医生航海记》等等,更是我们永恒的儿时记忆。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曾有过海洋主题,这些作品同样富有想象力和求真求美的强烈冲动,它们像被拆散的珍珠项链,散落在文学长廊中。就像那些勇者开辟的航线链接了小小寰球一样,这些中国海洋文化经典也成为四海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象征。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的足迹伴着对海洋的好奇心到达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地理上的大发现掀起了一股探险热潮,海洋的神秘性与人类的冒险精神碰撞出迷人的火花。此后,关于航海探险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并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如今,从儿童文学到报告文学,再到网络文学,航海主题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征服与探索的想象
在西方世界,海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跟大海打交道非常频繁,海上掠劫、捕鱼、海上贸易都是生活中的重要的部分,这些活动在诡谲变幻的大海上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但也激起了人们与之抗争与征服的勇气。征服包括对外在世界、特别是大自然的征服,更包括对个人的生命、性格的锻造,而征服又往往以探索和认识海洋为起点。
荷马的《奥德修纪》为西方海洋文学拉开了序幕,它讲述的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历经磨难终于返乡的故事。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人、魔女喀尔刻、海妖塞壬、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都是颇为吸引人的角色。
《奥德修纪》之后,航海故事中的主人公逐渐由英雄变成了凡人。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小说情节生动波折,引人入胜。鲁滨逊多次遭遇海难,逃出荒岛,收服礼拜五,统治荒岛,发财后荣归故里。在这一系列情节中,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冒险家形象。后来的航海小说,无论在人物形象或是在思想观念上都闪现着鲁滨逊的身影:斯蒂文森《金银岛》中的英国少年吉姆、雨果《海上劳工》中的吉利亚特、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杰克·伦敦《海狼》中的凡·卫登……
在上古汉字中,海的本义是晦黑和渺茫。在华夏祖先的心目中,海是神奇怪异的象征。《淮南子》、《穆天子传》、《博物志》等书中就保留了很多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海外仙山”、“鲧禹治水”“麻姑过海”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把海洋作为要与之抗争、要征服的对象。此外,《山海经》表现出了远古人民对海洋的想象。该书记载了海内外一百多个国家及其居民,不过其中描写大多是对海外远国异民的一种玄想,如其中的贯胸国、歧舌国、长臂国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与海外地区人民的交流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传闻和想象来认识海外地区及其人民,这时的海外国家形象更多的是不确实的传奇,是一个虚幻离奇的幻影。
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
得注意的是,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有一部被世人忽视的作品——《鲸背吟集》,此书最早以诗集的方式对元代的海洋漕运进行全景式的艺术再现,洋溢着积极无畏的开拓精神和浪漫奔放的海洋情怀,堪称元代海运和海洋文化的诗意百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航海诗集、第一部海洋诗歌专集。
诚如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时代。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不仅是中外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对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的三个随从回国后写了三部重要的海外游记——即“西洋三书”,分别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搓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海外国家在气候、物产、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明代还出现了很多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或描写到海外国家地区及其居民的小说、戏曲等,如罗懋登的章回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部分篇目(第一回《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艳艳生的《昭阳趣史》等,而戏曲则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等。
明代以后,海洋上出现了一些追求财富,具有探索精神的商人。他们为了摆脱在本国的困境而踏上海洋开拓新的机遇和财运。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名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主人公文若虚为了排遣考场失意和商场赔本的郁闷,和商人们踏上了海外贸易的航船,开启了自己充满奇遇的海上游历。而“倒运汉”文若虚到了海外竟成了“转运汉”。一个意外的商业契机让他所携带的原来并不打算作为商品出售的橘子,成了海外的抢手货,这让文若虚赚足银两。类似的海上游历,不仅在明代作品中频频出现,在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有记述,比如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小说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再比如陈忱《水浒后传》里李俊等好汉向海外谋求发展时的经历。
西方游记题材的作品,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记述了酷爱航海旅行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四次游历;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通过主人公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描述一名印度男孩与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历时两百二十七天的生存历险故事,2012年被李安搬上银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幻冒险的视觉盛宴,电影里的飞鱼、无人岛、食人岛、莲花状的果实让观众记忆犹新。
探求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近代以来,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日益膨胀的野心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渐趋紧张。18世纪末,柯勒律治的长篇叙事诗《老水手行》讲述了人破坏自然的残酷后果:老水手在不经意中射死了一只信天翁,于是整条船上的人都受到牵连。整条船完全不能动弹,船员受着极度干渴的折磨,最终一个个倒在甲板上死去,只有老水手承受着生不如死的折磨,使得他最终懂得关爱生命。麦尔维尔的《白鲸》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而最后只剩下水手以实玛利得救。作者以象征的手法,通过亚哈的悲剧结局和以实玛利的幸存,表达了一种现代生态观,即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之间应该摒弃仇杀,和谐共存。美国作家斯·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讲述了一个土著小姑娘卡拉娜独自在一个外形近似海豚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与岛上生物从斗争到共处的生活经历,为读者展现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
还有一类与航海有关的文学主题——求真传法,很具有东方特色,西方的小说中几乎没有这类主题。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显示了这样一位大胆的勇敢的僧人,为了求法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后从海上求法归来的整个过程。东方文学中不光有中国人无惧生死渡海去印度求佛法的故事,还有日本人克服艰难险阻到中国来求法的记载。我们在日本的文学经典《日本书纪》《续日本纪》《今昔物语》中都能找到日本僧人渡海到中国向玄奘学习佛法的故事。比如《续日本纪》中记载道昭奉天皇之命来向玄奘学习唯识宗佛法,玄装法师亲自把他迎到自己身边,“如瓶水之泻”,毫不保留地传法给他,还引起其他弟子的嫉妒。在回国的时候还赠他一个铛子,途中龙王为了得到这个宝物兴风作浪,“比至海中,船漂荡不进者七日七夜”,最后把铛子投入海中才安全归国。日本奈良年间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以鉴真东渡为背景,着重记述了鉴真为传法六次东渡的艰难历程。吴承恩的《西游记》也是一部有着浓厚海洋情结的小说,玄奘取经原本是发生于内陆地区的事迹,随着南宋以后文化中心的迁移,此一传奇开始在沿海地区传播。唐僧的籍贯从中原演变为海州,猴行者的出生地与早期活动区域从西域移往东海州岛中的花果山,变成了海洋之子。
当代文学依然“爱”海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数量极多的海岛,但是我们的文明一直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这让对自然美特别敏感的文人墨客远离了大海。与我国的农耕文明相反,希腊文明源自爱琴海,后来西欧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海洋为中心展开,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古希腊马其顿王国,或者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是围绕地中海周边分布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与西方海洋文学在数量和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2017年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接受《中国海洋报》的采访时称:“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也有着璀璨而浪漫的航海史,应该有更多的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
进入当代以来,海洋文学依然以其不朽的生命力活跃于各大文学舞台。邓刚的海洋系列小说《迷人的海》描绘的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让读者流连忘返:五光十色的海藻,闪着银光的丁鱼,幽蓝的海底流,迷蒙透亮的海底砂砾,奇异的海参和鲍鱼,噬血的箭鲨,霸道的狼牙鳝,美丽的海底珊瑚等。许晨长篇报告文学《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描绘航海家郭川成长历程、乘风踏浪环球航海事迹的文学作品。2012年中国第一部航海小说《海盗时代之大明宝藏》横空出世,作者引读者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寻宝探险:寻访郑和古航道,揭秘建文帝逃亡宝藏之谜。
海洋不光在科学事实的意义上是人与大自然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各个方面决定着人类的诞生、发展和未来的命运;同时也为我们这个不光要生存、要发展而且求真、求善、求美的物种划定着文学想象力的疆界。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学想象力在海洋领域的突破与收获。只要人类还没有丧失对真善美和未知、未来的追求和想象力,那么海洋文学就依然会结出硕果,并吸引着有探索冲动的人去开拓这片文学的富矿。
链接:方寸邮花展航海画卷
翻开新中国邮票史,港口航运题材频频入选,小小方寸中,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航海画卷,引领人们去了解祖国灿烂的航海科技文化;了解海洋意识和蓝色国土的概念。
1953年12月1日,我国邮电部发行特7《伟大祖国(第四组)古代发明》特种邮票1套4枚,第1枚为“司南.战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1958年6月1日,邮电部发行特18《儿童》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二步枚“放船”,图为儿童在水中放船玩耍的情景,寓意普及航海知识,必须从娃娃抓起。
1957年12月30日,邮电部发行特19《治理黄河》特种邮票1套4枚,第3枚为“航运”,突出了江河造福人类的航运功能。
1958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1960年12月15日,邮电部发行特32《中国制造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特种邮票1枚,主图就是“跃进号”。
1972年7月10日,邮电部发行29—32《轮船》编号邮票1套4枚,分别展示了“风雷”号远洋货轮、“大庆30”油轮、“长征”号远洋客货轮和“险峰”号挖泥船的雄姿。
1976年2月20日,邮电部发行J.8《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纪念邮票1套16枚,第8枚“造船”。邮票画面为一艘新建造的巨型货轮下水的欢腾场面,右侧尚有一艘在建的货轮。
1985年7月11日,邮电部发行J.113《郑和下西洋五八0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邮票的主图依次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平的使者、贸易与文化交流、航海史上的壮举。
1988年9月2日,邮电部发行T.128《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一组)》1套4枚,第1枚为秦皇岛港煤码头,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煤码头,是东南沿海电煤运输和国家煤炭出口的重要枢纽。
1996年7月28日,邮电部发行1996—17《震后新唐山》特种邮票1套4枚。第4枚为“海港”,展现了美丽的唐山海港灾后重建新貌。
1999年4月2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6《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1枚。这是我国邮政部门首次为一个兵种单独发行邮品,主图画面浓缩展示了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
2000年3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TP.12《世纪交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种邮资明信片1套10枚,其中第1枚“四大发明”指南针;第10枚为“造船航海”。
2001年11月18日,国家邮政局与葡萄牙联合发行2001—23《古代帆船》特种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分别表现了中葡两国13—15世纪的古代帆船。中国的古代帆船是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13世纪宋代海船。
2005年6月2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005-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1371—1433年)纪念邮票1套3枚,小型张1枚,再次点明了热爱祖国,科学航海,睦邻友好的主题。
2006年5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2006—12《现代灯塔》特种邮票1套4枚。主图分别为“大沽灯塔”、“桂山岛灯塔”、“吴淞口灯塔”和“木栏头灯塔”。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2010年7月11日,国家邮政局首次发行《中国航海日》纪念邮票1枚以示纪念。
2016年7月11日,全国首家航海主题邮局在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邮政支局设立。上海邮政发行《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航海邮局200711专属邮政编码启用》、《中国航海日吉祥物——海海丝丝》主题邮资机宣传戳3枚。其中,《中国航海日吉祥物——海海丝丝》邮资机宣传戳为彩色图案,是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的彩色邮资机宣传戳。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