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海洋强国的中国路径
阅读提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和资源成为各国的重要选择,而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以创新的观念和路径,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已是中国崛起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时隔1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主会场再次回到上海。黄浦江上,挂满旗的船舶统一鸣响汽笛,仿佛奏响中国这个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行进曲。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日。自第一届航海日主题活动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这个我国涉海领域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节日,彰显了中国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意志和决心。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我国应壮大海洋经济的任务和要求。
新思路构筑海上新丝路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是体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指标。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我国已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加快发展和壮大海洋经济的对外路径,就是利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以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步伐。”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主任金永明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
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 2015 年 3 月 28 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 2017 年 5 月 10 日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和中国的贡献》内容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金永明表示,在海上新丝路的打造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在一些与政治、外交主权无关或相关程度比较低的低敏感领域,加快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领域,如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监测、海洋调查、海洋渔业、海洋搜救等方面的合作进程。可以通过双边、多边等等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彼此海洋经济的联系连接,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经济方面有新的作为和成就。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也提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金永明提到,上海具备在“一带一路”上作为的优势和基础,尤其是“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完全可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并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陆海统筹 发力海洋新兴产业
金永明指出,除了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来指导对外海洋经济合作,对内则要用坚持陆海统筹的创新路径来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金永明认为,国内应该在设计、规划、产业布局、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要打破区域、地方的垄断和保护,采取一盘棋或是前后产业链的方式,加强合作和统筹,特别是要在管理机构、管理体制上,加强陆地机构和海洋机构的合作进程。唯有如此,才能就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海洋环境的平衡,海洋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联动的乘数效应。这需要有一个整体的领导机构来统筹,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力量,进行整合管理。
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新兴的海洋经济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进一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区域。据金永明介绍,海洋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攻克难关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需要有创新的氛围和政策环境的支持。“尤其是要加强投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让创新观念进一步深入,才能发挥创新能力,起到创新引领海洋经济的作用。”金永明说。
在2018 年 1 月 2日发布的《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这样的具体目标: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约 30%,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海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大力发展海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海洋经济开发开放领域,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则包括了加强海洋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海洋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宣传等。
海洋产业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就目前来,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引领下,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一些内陆省份海洋经济逐步发展,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效果,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促进了沿海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优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大批海洋特色鲜明、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集群,较好完成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新兴海洋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9%。
今年6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习近平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当然,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仍未摆脱低迷,国际市场需求依旧乏力,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给我国海洋经济相关领域对外投资、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有待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加大,部分海洋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退化,陆海协同保护有待加强,海洋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日益突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这些因素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仍需深入
作为开放利用海洋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一批海洋关键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装备及配套工程、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通过验收,南极深冰芯钻探第一次试钻成功。随着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逐渐成熟,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设计和生产中加大应用,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广泛使用,我国的海洋开发逐渐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目前,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如兆瓦级海洋潮流能装备正式并网发电,200千瓦波浪能装备初步具备远海岛礁应用能力。
不过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快推进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亟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和国产化之路还很漫长。
2017年3月,我国最大规模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被批复建立,项目总投资超20亿元,建设周期5年。该网将在我国东海和南海分别建立海底观测子系统,实现东海和南海从海底向海面的全天候、实时和高分辨率的多界面立体综合观测,服务于科学前沿研究,并兼顾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国防安全与国家权益等方面的需求。
遗憾的是,无论是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还是短期实验观测网,目前我国水下连接器市场基本被外国垄断。水下连接器分为干插拔连接器和湿插拔连接器。干插拔连接器在陆上完成插拔操作,然后放入水下使用,我国已基本掌握该项技术。湿插拔连接器难度更高,过程好比充电插头与手机在水下完成插合,充电完毕后直接在水中拔下插头,目前仍没有可用的国内产品。一旦该连接器成为禁运品,整个海底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将被迫中断。好消息是,最近国家已组织专家对水下湿插拔开展技术论证。
另一个受制于人的是水下焊接技术。深海焊接的实现靠水下机器人,而我国水下机器人焊接技术一直难以提升,国际上只有一两家企业完全掌握水下机器人焊接技术。我国只能向国外购买,不仅价格贵,后期维护成本也极其高昂,同时还要被严格审核使用领域、范围。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王振民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国外焊接电源全数字化控制技术已相对成熟, 国内的仍以模拟控制技术为主。”王振民认为专业焊接人才极其匮乏是重要原因。
此外,“我国焊接装备产业原有机械部定点的30多个国有厂家,多半已处于破产、倒闭或者关停状态,但目前市场上唱主角的均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900多家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而其中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几乎没有研发能力。”王振民建议,应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