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度:值得细细品读的史诗
“如果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那苏州河就应该被称为‘外婆河’。”一位从小生活在苏州河边的上海人说。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近代金融贸易和工业的发源地,从错落散布着农田、湿地的郊野之地,到贸易繁忙、人口密集的烟火之地,再到工厂林立、环保滞后的工业之地,曾经,人们依河而居,工业文明在这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历史印迹;未来,这里将成为市民、游客欢聚共享的“城市客厅”。这“一江一河”以极大的包容度见证着上海的发展和变迁。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在其两岸。
如今穿城而过并孕育了这座城市的“一江一河”,将迎来新的变化。本月初,上海一个重量级的规划——《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经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一江一河”的规划建设工作进入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一个聚焦“发展”,一个重在“宜居”,继2017年黄浦江沿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后,未来苏州河21公里中心城段滨水岸线也将实现贯通。
事实上,从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到1986年和2001年两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再到今年初《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布,上海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即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每一轮步伐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忘的初心总包括了“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让城市越来越值得品读”。
老工业区的“绿色转身”
翻开上海城市地图,苏州河犹如一条长龙,蜿蜒穿过市区。全长26公里的河道,流经普陀区的河道长达14公里。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陀区成为受苏州河滋养与恩惠最多的中心城区,一直与“水”共荣共生。曾经,在“实业救国”的理想下,上海的民族资本开始发展起来,中国最早的纺织、面粉、火柴、化工等民族工业从这里起步。
同时,普陀段绵延曲折的河道上,自然形成18个弯道。“苏州河十八湾,湾湾有传说。”许多老普陀人如数家珍,从第一湾到第十八湾,从“前世”到“今生”,历史,未来,在这里融汇。
“昌化湾”所在的位置,曾经是著名的“两湾一宅”危房简屋棚户区。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没有一家医院、浴室和一条像样的道路,居民们使用马桶和煤球炉,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存。如今,“昌化湾”所在地建成160万平方米的大型居住区“中远两湾城”,与住宅区联成一体的,有现代化的中央环岛公园、主题广场、中心绿化区和河滨绿色长廊等,整个上海旧区改造的缩影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风湾”所在的位置,则是原长风生态商务区所在地。有人说,站在高楼俯瞰长风生态商务区,形态酷似“聚宝盆”。园区东起长风公园和华东师范大学,南临苏州河,北以金沙江路为界,西至真北路中环线,开发建设总量约329万平方米,其中办公183万平方米,商业40万平方米,住宅76万平方米,公建配套3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开发建设和在建的项目310多万平方米。
而在十多年前,这里却是整日黑烟滚滚的老工业区。其前身“长风工业区”以化工、制造业为主,日排污水百吨以上企业众多、年耗煤量巨大。上世纪末,大批工业企业迁出时留下许多厂房仓库,违法出租、违章搭建普遍,区域内道路蜿蜒、断头路众多,沿苏州河2.7公里岸线上无一座桥梁连通对岸。
2000年初,因收购储备将要破产的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的土地,原普陀区国资办主任、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嵇启春带着他的团队,走进长风工业区,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研。那时,正是中国“入世”的前夜,也正是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的狂飙席卷之时。
“由于市场变化,除一小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好外,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勉强维持和破产停产的占到将近四分之三。”嵇启春回忆道,“长风工业区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当时据环保部门调查,工业区年耗煤量超过5万吨,造成较严重的空气污染。日排污水100吨以上的企业有32家。许多企业停产后,将厂房出租,‘厂中厂’现象严重,外来务工和临时居住人口有数千人。大型废品回收站有五六个,环境卫生和治安管理状况堪忧。”
整体衰败的长风工业区,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
2003年,市政府专题会议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立即组织力量,着手编制苏州河两岸(内外环段)的结构规划。普陀区主动对接,聚焦产业集聚培育,着力推动长风地区功能转型升级。经历了结构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控详规划三个阶段,长风地区的规划工作前后历时22个月。
改革有成本,转型有阵痛。“转型的过程中,园区经历过三次以上土地出让政策大规模调整。”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管委办主任、长风生态商务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超告诉《新民周刊》,面对“地王”、“流标”等市场起伏,这里始终坚持先收储后开发、先配套后项目、先商办后住宅,以“不变应万变”,既享受了最大化土地收益,又确保了园区全面转型。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到长风视察。他把长风生态商务区欣然看作是普陀区当时大力改造旧区,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一个亮点,对长风生态商务区建设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他明确提出普陀区要着力发展“水岸经济”,重点开发长风生态商务区,对长风生态商务区的未来也寄予了期望。
如今,经过15年的“城市更新”,这里已转变成“水、绿、建筑”完美组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被誉为“上海老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
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以“生态”命名的商务区,通过新建公共绿地、开发地块配建绿地和原有绿地保护,园区绿化覆盖率近50%,形成了“两园两带”的区域绿轴绿网系统。2014年,长风生态商务区获得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吴超告诉记者,园区规划建设中还充分考虑了沿苏州河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这一特色,在处理城市更新中“旧”与“新”的关系时,将历史文脉继续传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现代与传统文明兼容并蓄,生态与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充满活力的商务区。将长风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地区功能配套最为齐全的亲子文化中心,以及辐射长三角乃至内地的微度假区。我们以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落户长风为契机,充分发挥新馆在少儿阅读启蒙、少儿阅读发展研究等领域的服务引领作用,整合区域内长风公园、苏州河滨河绿地、大悦城、长风海洋世界、乐高探索中心、成龙电影艺术馆、苏宁艺术馆、上海儿童医院以及即将迁入园区的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华师大基础教育等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建设面向全市的儿童活动中心。探寻各方合作,共同策划研究滨河绿地少儿活动规划方案,构建少儿活动资源服务联动机制,以亲子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长风地区亲子游乐场馆和博物场馆人气集聚效应,设计推出不同形式满足不同需求的亲子文化游览线路。通过资源溢出,推动华师大教育文化品牌建设,引入优质企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去年,根据普陀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推动长风和长征地区一体化联动发展,长风生态商务区在“东扩、西进、北拓”后,升级更名为“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13.4平方公里。
“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个产业高端、功能完善、品质卓越、充满活力的中央活动区将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吴超信心满满地表示。
江风拂面,风景这边独好
而黄浦江两岸沿线的变迁,更是一部浓缩的上海近代编年史。
大概是在七年前,一位纪录片导演找到了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说他正在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就是《黄浦江》,希望赵丽宏担任纪录片的文学顾问。
“他告诉我,拍这部片子,就是要向世界展现黄浦江畔出现的新景象,曾经封闭的黄浦江沿岸,已经差不多全部开放,成为向公众开放的绿化地带和亲水平台。”赵丽宏回忆道,那位导演当时开着车,带他去看了北外滩、徐汇滨江、十六铺水岸等,“我下车走到黄浦江边,这里原来是厂房和仓库密集、烟囱和塔吊林立,而现在,却成了可供人随意走动的滨江花园。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而上海差不多完成了这个奇迹一样的工程。”
在赵丽宏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的那些巨大深刻的变化,都以极不寻常的姿态反映在了黄浦江畔。
从本世纪初起,围绕公共空间建设命题,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徐徐拉开帷幕。十几载光阴的谋篇布局、升级改造,生产岸线逐步置换为生活岸线,滨江沿线从封闭走向开放。
2016年的夏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站在黄浦江岸,体会着江风拂面,观赏着浦江美景。在这次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进展调研后,韩正强调,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要始终坚持“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原则,始终围绕公共空间开放做好文章,全市齐心协力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服务于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
时隔一年,韩正的骑车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市领导一行骑着共享单车,微笑着向拍照的路人挥手示意。韩正骑行的路线,从杨浦、虹口、黄浦、徐汇一直延伸到浦东滨江,堪称“浦江两岸45公里”动感初体验。
五区争锋,风景哪边都好。
其中,同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浦滨江也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杨树浦工业区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众多工业之最。
据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东昌介绍,为立足百年工业的地区文化特质,杨浦滨江建设坚持“生态为先、功能为先”,秉持“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设计理念,注重“风貌整体性、文脉传承性”。目前,杨浦滨江南段核心区规划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总计24处,共66幢,总建筑面积达26.2万平方米,目前重点修缮永安栈房、明华糖仓、毛麻仓库等贯通区域内3处共34600平方米历史保护建筑,使其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去年6月,上海杨浦区2.8公里(杨浦大桥至秦皇岛路)滨江空间实现沿江贯通开放,其贯通段实现了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的“三道”贯通,及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可令市民通过漫步、慢跑、骑行等各种方式,感受杨浦滨江的魅力和活力。
刘东昌此前向媒体表示:“今年,杨浦滨江还将把贯通岸线向东延伸到定海桥,形成系统化、网络状、多样性的公共空间。杨浦有着重要的风貌特征,通过打造百年工业博览带,将独具区内特色和要素的滨江风貌延续下去。”
早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徐汇滨江首段长达3.3公里的公共开放空间就已亮相,备受跑友们青睐。8年过去,这一建成段沿江开放空间新增118株景观苗木、328棵银杏行道树、6600余平方米花草,以及打造城市森林、多维度铺设的绿化。同时,2.5公里滨水跑道也全面升级,由更环保、舒适的彩色沥青路面代替原有路面。
此外,在跑道沿路,徐汇滨江新增3处跑步驿站,可向市民提供淋浴、更衣、寄存、饮水等配套服务。去年7月,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首个志愿服务站启用。这个由玻璃、金属线条围隔出的通透造物位于龙美术馆东侧,形如祥云,将为往来访客提供阅读休憩、应急救助、场馆文艺导览、志愿注册招募等服务,并根据市民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至于黄浦滨江,除了外滩那耳熟能详、被夸到天际的优美天际线,更添“一馆、三道、四园”。“一馆”即乒乓博物馆,在龙华东路以北、局门路以南、鲁班路以东新建一幢地下1层、地上3层的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三道”即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贯通。黄浦区8.3公里滨江岸线由北至南可从苏州河起步,沿老外滩经十六铺一期、二期,跨外马路后再穿越南浦大桥,沿苗江路进入世博浦西段,连通卢浦大桥到达南园滨江绿地,最后与徐汇滨江连通。其中,世博浦西园区约3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已明确,56盏火焰灯通过修复重新点燃,惊艳黄浦滨江的半边星空。“四园”即世博体育园、轮滑园、足球园和篮球园。
虹口滨江的“颜值”也很高,绿意盎然,杂花生树,江景怡人。目前,虹口滨江段实现开放总面积达31万平方米,滨江绿地总面积13.7万平方米,各类步道总长度6.3公里。原先封闭的空间基本开放,如在海鸥饭店的配合下,观景餐厅被改造成观景平台,与外滩遥相呼应;本属口岸监管区域的国客中心-置阳段亲水区,也在政府与企业合作下,置阳段游艇码头变身绝佳观景点,国客中心段利用码头退让之地,建成了一条贯穿国客段绿地的跑步道。
至去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全面贯通。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互联互融,不仅能够让市民朋友一览秀色、一展豪情,更重要的,是世纪工程或就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