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怎样“查清查准,一查到底”?
记者|刘朝晖 王煜 实习生|王仲昀
一声巨响和冲天的浓烟火光,让响水县陈家港这个无名的苏北小镇,一下子在全国“炸响”了“名气”,甚至惊动了国际社会。不过这个“一炸成名”却是血迹斑斑——在陈家港化工园区这次猛烈的爆炸事故中,截至记者3月26日发稿时已有78条鲜活的生命逝去,数百人受伤。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的抢救与善后同时,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有很多困惑需要寻找答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爆炸事故?为什么陈家港化工园区会一再发生事故险情?谁该为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负责?化工企业欠下的环保债该怎么还?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该寻求怎样的解决路径……
事故原因亟待尽快查明
响水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国外访问途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险救援”“加强监测预警”,同时“尽快查明事故原因”。
这次发生事故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成立,厂区占地面积约220亩,主要生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经营范围包括间羟基苯甲酸、苯甲醚、对叔丁基氯化苯、氯代叔丁烷、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对苯二胺等乙苯类、有机化合产品等。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戴建军在接受采访时猜测,由于涉事企业的生产过程涉及苯二次硝化,硝化是一个较为高危的工段,可能由于生产过程中压力过大或急剧升温导致爆炸。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爱民也认为,苯及相关化学物质会经历有硝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硝化、氧化是易燃易爆过程,控制不好容易产生爆炸。
3月24日下午,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李少冬在“3·21”爆炸事故现场指挥部召开的第三次新闻发布会表示,对于事故产生的一些原因,爆燃点在哪里,目前国务院调查组已经成立,要在下一步调查才能得出结论。
毋庸置疑,这是一次安全生产事故。而围绕涉事的天嘉宜化工公司以及陈家港化工园区的一些被透露的信息显示,这里早就是安全隐患重重,危机四伏。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次人祸!
爆炸园区已是“累犯”
事实上,涉事的天嘉宜化工近年来已经多次因为存在着环保和安全隐患,被有关部门处罚,榜上有名。
通过查询启信宝、当地环保部门和其他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发现,2015年5月,该公司因存在项目未经审批擅自投入生产等违法事实而受到行政处罚和罚款。从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的两年左右时间,天嘉宜化工就被环保部门处罚7次,处罚原因为违反大气污染管理制度、违反固态废物管理、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被罚款金额近200万元。
2018年2月,在当时的国家安监总局向江苏省安监局发布的督促整改安全隐患问题的函中,天嘉宜化工被“点名”要求整改,并指出存在13个安全隐患,其中包括主要负责人未经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仪表特殊作业人员仅有1人取证,无法满足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生产装置操作规程不完善,以及构成二级重大危险源的苯罐区、甲醇罐区未设置罐根部紧急切断阀等与爆炸可能直接相关的安全隐患。对于此类危险化学品生产的企业,国家有严格的资质许可的规定,需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涉事企业两个证件均已在2016年过期。
此次事故的具体原因,是否与此前被要求整改的隐患有关,仍待调查。但这家化工厂连续3年因违法被处罚,又直接被中央监管部门点名要求整改的背景下,最终还是酿成了爆炸事故,这不仅是涉事企业对安全生产和人命的漠视,也是给地方安全监管的一次警醒。
其实在陈家港化工园区,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事故了。2007年11月27日,该园区另一家化工企业江苏联化科技,在重氮盐出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的惨剧。2010年2月,响水县曾因化工园区要发生爆炸的“谣传”,引发当地近万名居民连夜逃离,发生踩踏等多起事故导致4人死亡,上演了一次当地人“集体逃亡”的事件。同年11月23日,该园区内的江苏大和氯碱化工公司发生氯气泄漏,导致下风向的江苏之江化工公司30多名员工中毒,因之住院人员约为40人。2011年,当地一家化工企业的两次火灾再一次刺激了当地群众的神经。
《新民周刊》记者在陈家港当地村民中的采访,也印证了园区的安全隐患丛生。
草港村里,在陈家港化工园区另一家工厂上班的村民A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他所在的工厂,小的起火、爆炸事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说到发生事故的原因,他说,生产流程所需反应温度越高,原料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2018年他亲历的一次生产中,许多一线工人都认为,那批原料如果按工厂设想的温度进行反应,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很大;他们把这个意见跟企业领导反映,然而负责领导坚持按原方案投入生产,“赶紧把这批原料用完算了”。生产开始,爆炸果然发生。所幸这次事故没有人员伤亡,工厂在处理了现场后,此事不了了之。
家住王商村的村民B在园区化工厂做机修工已经11年。他表示,在园区的化工厂里,最有安全意识的是一线员工,而企业各级领导在这方面的意识则比较淡薄。“我做机修,平常就是接触电焊之类的,是和明火打交道的。规范的情况下,我们操作电焊的时候,旁边都要有人拿着灭火器准备应对事故,因为焊枪的火星很容易溅到旁边的生产原料或者产品上,而那些东西都是易燃易爆品。”他所在的工厂同样时不时会发生一起小型的火灾、爆炸事故,但在他的印象中,企业并未因为这些事故的发生而加强安全管理,几乎把这些事故看作“生产的日常”。
在这样淡薄的安全意识下,园区发生安全事故已经有点“家常便饭”的味道,而发生“3·21”这样的特大爆炸事故,可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安全监管尚未落到实处
2017年,就在响水县的邻县连云港灌南县,连云港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了“12·9”重大事故。当时的调查报告指出,涉事公司未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地政府和化工园区管委会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不强,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属地监管责任不落实,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和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部门未认真履行职责,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上述原国家安监总局所下达的整改函,正是为了“认真吸取‘12·9’重大事故教训”。然而一年多后,作为“12·9”重大事故发生地邻县的响水县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去年6月,此次爆炸发生的盐城以及南通、连云港,辖区内的所有化工园区都被要求停工整治。去年年底,盐城市委书记在响水调研期间,曾专门前往天嘉宜化工视察,了解企业的整改落实情况。就在爆炸事故发生的几天前,响水县领导还曾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多次强调工业安全生产,全面排查各类隐患。
然而天嘉宜化工的惊天一炸,不得不让人怀疑,各方对此前重大事故教训的吸取是否到位,整改成效是不是流于形式?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评论指出,如果安全状况一直堪忧、安全隐患一直存在,那这都已经不是麻痹大意的问题了。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关键在一个“实”字。首先,不能“以罚代管”。有的地方说起监管,习惯于一罚了之,看起来对上有交代,对下有考核,殊不知,罚是手段,不是目的。罚了,更要检查是否改了,否则所谓的监管,也是浮于表面,也是懒政的表现。其次,也不能因为某企业是当地财政支柱就“大而不能倒”,在安全监管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长远看,任何一方忽视眼下安全,都是双输结局。当然,也不能因为监管成本过高或过于信任,就让企业自查替代部门监管。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自律不能替代法律,信任不能替代监督,不能让运动员自己“掐表”。
响水县人民医院里,在陈家港化工园区工厂上班的村民C说,他们厂区离天嘉宜大约1公里多,这次爆炸让他的领导在办公室里差点被飞来的玻璃渣割喉。劫后余生,这位领导向他发出了肺腑之言:“只抓好我们自己的安全是没用的,还得发动其他公司也狠抓安全!整个园区里的企业都是一体的,一家出事,所有人都逃不掉!”
中央政法委的公众号“长安剑”在名为《是时候为形式主义送葬了!》的文章中指出:教训是什么?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它不仅关乎人心向背,更关乎一条条鲜活的人命。面对逝去的生命,当地监管部门是不是真的依法履职,而不是应付差事?是不是真的严格监管,而不是罚款了事?是不是真的跟进督促,而不是“层层管、层层软”,以会议整改、用文件落实?
劣迹斑斑的天嘉宜化工为什么可以在多次的处罚下依然继续存活,直到发生这次重大事故?化工园区的重重隐患,为什么多年来在事故征兆不断,甚至屡次已经有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依然得不到解决?是不是在利益面前有法不依?这些问题,是当地有关部门必须要面对和直视的,无法逃避。
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于2002年6月6日经盐城市政府批准成立,建园时冠名为“盐城市陈家港化学工业园区”,后更名为“陈家港化工集中区”,2010年2月22日更名为“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2003年2月13日《陈家港化学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报告书》通过了省环保厅审批,是苏北沿海地区第一个取得省环保厅批准的化工专业园区,也是江苏省第一家化工类省级科技创业园。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态化工园区已成为我县重要的经济支柱。”响水县政协委员吴伯兵曾在响水政协网撰文《关于推动我县生态化工园区发展的思考》这样介绍。数据显示,响水生态化工园区自成立以来,经济总量增势迅猛,对当地经济贡献份额逐年攀升。2015年,园区实现开票销售83.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6亿元,财政公共预算收入5.51亿元。2017年收入超过2.3亿元。
然而吴伯兵的文章也提到,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在区位上先天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响水县平均水平,化工园区大多数企业低效运行,62.7%的企业处于亿元以下,企业运行效益不高。同时,农药、染料、医药等重污染企业比例过大。染料及三类中间体项目的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治理成本较高,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风险。
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江苏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督察组组长马中平向江苏省委、省政府通报督察意见时曾指出,“盐城市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等化工园区企业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运行不正常现象普遍,园区异味明显。全省12家石化企业,仍有9家未按整改方案要求安装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监测设施。”给江苏省留下的问题清单中,也指出,“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等6个化工园区在设立之初,当地政府均就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制定计划、做过承诺,但计划和承诺流于形式,至今没有落实,风险隐患较大。”
在响水化工园区周边的村落,很多村民都向《新民周刊》记者反映,这里的空气中常年有着刺鼻的气味,一到灌溉时节,周边河道里都是“酱油汤”一样的工业污水,有的地里的庄稼根本没法生长。
响水化工园区的情况,其实是苏北很多类似化工园区的缩影,即在当地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也存在效率低下、环保安全等问题突出的情况。
化工产业是江苏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产业转型,化解“化工围城”的背景下,大量落后的化工产能被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近十多年来苏北地区各市县承接大量污染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是从苏南地区、浙江等地“北漂”而来。由于化工行业利润较高,带动上下游行业能力较强,苏北的很多地方为了GDP的增长,也积极推动化工园区在当地落户,甚至不惜以环保为代价。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治理成本可能更大,而且贻害后人。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博士罗亚娟,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在现代性话语下成为“洼地”等一系列历史遭遇,使得苏北地区产生广泛而深重的社会性焦虑,产生比其他地区更为强烈、迫切的发展渴求。与此同时,国家宏观层面追赶现代化的压力,江苏省所自加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展的追赶压力以及由来已久的追赶苏南地区的压力,使得苏北地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从容不迫地带着长期理性发展经济,以避免环境问题。
多年来,苏北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向来以“具有一定的环保容量”而自居的“优势”,但是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以及城乡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发展经济,显然与当前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与追求“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
与响水县政府一街之隔的响水日报社门外的墙上,贴着这样的标语:“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富民兴县”。处理产业与生态的关系时,究竟是真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是表面宣称注重生态而实质异化成“为了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这是包括响水在内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反思之处。化工行业不是不能发展,而是要思考如何进行适应新形势的转型,如何在环保和安全上给这只“猛虎”加上锁链,不至于出笼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