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上海成2022冬奥会“补给站”

日期:2019-05-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上海,怎样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补给站”,助力“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作为南方“冰雪桥头堡”的上海,给出的答卷,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吴 雪

  以往,由于气候的地域局限性,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常常以黄河为界,上海这座南方城市,常年湿润、少见冰雪,冬季运动一度是个陌生的体育名词。但随着2011年国际顶级赛事举办、2015年“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提出、2018年上海雪车舵手成国家队主力、2022年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在经验中成长的“上海冰雪”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一方面运动员应参与所有项目,未来4年达到世界水平;另一方面,优势项目在家门口勇创佳绩,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在谈及冬奥会两个小目标时表示,从人才输出、场地建设到产业引导,“上海力量”不能缺席。而从普通大众的直观层面看,去什刹海溜冰,去紫竹院打冰球,去颐和园玩冰车,这些“老北京人”酷爱的冬季运动,已经拆掉了地域壁垒,平移到上海。

  上海,怎样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补给站”,助力“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作为“南方冰雪桥头堡”的上海,给出的答卷,令人刮目相看。


冰雪运动的“海派土壤”


  八年前,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国站在上海开战,作为东方体育中心承接的首个冰上大型赛事,90后中国小将们在首个比赛日表现不俗,纷纷通过预选赛,顺利晋级下一轮。那时,17岁的武大靖尚未获得冠军,杨扬还未着手冰上飞扬俱乐部的“上海探索”。

  随着顶级赛事粉墨登场,“北冰南展”计划也在上海落地生根,从2011年起,三年时间,冰壶、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国际国内冰上赛事纷纷来沪,越来越多的高标准冰场、日渐增多的爱好者,逐渐确立了上海作为黄河以南冰上运动中心的金字招牌。

  “每次举办大型冰上赛事前后,我们都会举办体验活动,参与的市民很多,最大70多岁,最小才四五岁。”上海市冰雪协会主席严家栋告诉《新民周刊》,与冰上运动的零距离接触,不仅激活了市场,更提速发展。虽尚处在“萌芽”阶段,但上海冰雪另辟蹊径:抛开了以往传统体制内的培养模式,而是依托社会化俱乐部与校园的“体教结合”创新路径。

  从那之后,冰雪运动在上海的大众普及逐渐呈现: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将冰壶和花样滑冰首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64支队伍报名冰壶比赛,100多名运动员角逐花样滑冰比赛,主办方始料未及;同一年,上海市冰雪协会(时为上海市滑冰协会)和上海市冰壶协会受政府委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参赛队伍;2015年,上海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和上海市花样滑冰比赛列入市民体育大联赛比赛项目。

  冰球,作为传统冰上“老三项”之一,见证了海派土壤的聚集成长。2005年从国家队退役、转战上海继续事业的前中国女子冰球队队长马晓军告诉《新民周刊》,“当时上海几乎没有冰场,唯一一块还是位于人民广场商业圈的商业冰场,由于场地稀缺的限制,南方人根本不知道冰球为何物”。

  正是在这样零基础的情况下,上海冰球队作为唯一一支由飞扬俱乐部组建的体制外代表队,紧跟上海释放的红利政策,逐渐有了一席之地。“经济基础很重要,北方有5个月的冰期,现在在南方可以365天都上冰。”马晓军说,只用了三年,人们对冰球的认知,从“不知所云”“没接触过”,到迅速覆盖了15所学校近5000名学生。

  2016年1月,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海冰球队作为南方地区唯一一支参赛队参与角逐;同年4月,来自上海的沈尚晏入选U16国家青少年队,成为首个入选冰球国字号球队的上海选手……

  随着办赛经验的增多,上海开始尝试赛事创新,2016年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大奖赛开幕,同样在东方体育中心,首次将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安排在一起呈现,并实现了短道速滑与花样滑冰在同一场地切换自如的可能性,为冰上赛事建立了上海标准。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更是一个办赛经验经过打磨的城市,从精心办赛到赛事创新,上海的信心与底气促进了冰雪运动的良性发展。严家栋说,过去五年,上海市冰雪协会由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3个项目发展到6个项目,新增了雪车、滑雪和速度滑冰,目前全市已有15块冰场、11个室内滑雪场所。这也是2018年11月,上海市滑冰协会更名为上海市冰雪协会的重要原因,而这一更名也预示着冰雪运动将在上海更有力地融合。

  2018年12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冰雪运动项目合作协议书,指出上海作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衔接北方、覆盖我国其他地域的枢纽,将在优质人才培养、顶级赛事举办、集训基地保障上,提供多元化的“上海新样本”。


跨界选才 雪车舵手炼成记


  如同夏季奥运会“得田径者得天下”,冬奥会则是“得雪上者得天下”。申城冰上运动的普及发展历史还不到10年,雪上运动则更短。但上海却成为了冬奥会人才的“能量补给站”。

  上海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王励勤表示,上海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主要来自跨界、跨项选才,目前,已组织3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加,6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国家集训队。

  在闵行莘庄训练基地田径场,走出过刘翔、谢文骏等一批优秀的田径名将,但在一旁有一块不起眼的铅球训练场,今年25岁的国家队雪车舵手邵奕俊,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冬奥会。

  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国家雪车队开始组建,由于后备人才稀缺,不少田径、举重、摔跤等运动员参加了全国“人才海选”,苦练铅球七年的邵奕俊,原本的发展轨迹是,如果铅球投出好成绩,便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大赛甚至奥运会,如果不行就早早退役当教练。但当时,身材高大、速度灵敏、超强爆发力的邵奕俊,被中国雪车队教练马哈特一眼看中,并留下委以核心重任——担当四人雪车中的舵手。

  有着“雪上F1”美誉的雪车运动,起源于瑞士,风靡于欧美,从第一届冬奥会开始,就被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一台四人雪车的重量通常在210公斤左右,最快时速能达到150公里,堪称惊险刺激。邵奕俊说:“驾驭雪车跟普通开车完全不同,你必须会在墙上开,在重力、离心力和压力的作用下,舵手的职责是去感觉它们,控制住雪车,不要翻车。”

  中国雪车队组建两年多,虽然受到场地条件、比赛经验的限制,但大家硬是一点点提升了上来,从练铅球到开雪车,从初学者到站在领奖台,25岁的上海小伙儿邵奕俊,实现了中国雪车项目奥运会参赛“零的突破”。

  如果说跨项是华丽转身,那跨界就是大胆创新。严家栋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商议开设花样滑冰实验班事宜,弥补之前花滑缺乏舞蹈基础等短板问题,重点培养一批职业化、高水平的花滑运动员,为国家队输送后备力量。

  当然,邵奕俊并非申城普及冰雪运动后收获的独苗,冰雪项目拓荒的举措也不止雪车一个。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上海组队征战冰壶、冰球、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等4个项目的比赛,成为唯一派队参赛的南方城市。

  2013年7月,上海市体育局组建第一支由8男8女组成的冰壶队,和东北三省少体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不同,上海队选手在校园中成长,在专业场地训练。经过五年卧薪尝胆,不仅夺得了全国青年比赛第四、成人比赛第五的成绩,20岁不到的上海冰壶选手瞿航还成功获得了国家青年队的集训资格。

  不过,冰壶队教练盛杰说,作为绝对年轻的新生力量,中国队员平均16岁上冰的年龄,相比加拿大、北欧等冰雪强国的6岁,偏差较大。记者从上海市体育局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多措并举推进申城冰壶运动发展。一方面,今年1月,协会牵头成立了40人的上海冰壶集训队,并聘请韩国冰壶队前队长、四垒手金智善任上海冰壶队总教练;另一方面,“体教结合”搭建培训体系,组织冰壶初级裁判员等培训班,覆盖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及普通大众。

  上海市冰壶协会负责人说,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上海更多冰壶选手不断涌现。今年年初,上海市向明中学等57所中小学被确定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今年2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也获批成立上海冰雪高水平运动队,将于2020年开展招生工作,完成了上海市冰壶运动“大、中、小学一条龙”的最后一块拼图。

  此外,黄浦、静安、闵行和松江等区都开始组建冰壶队,目前,上海注册冰壶运动员数量共287人,各区各校全年参与冰壶运动人数不少于8000人。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数量到质量,冰壶运动正在上海呈现出更多可能性。教练盛杰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冰壶队的孩子正值23岁左右,希望他们能走向冬奥会赛场,绽放光彩。


南方城市里的“冰雪王国”


  “从长期规划看,目前上海冰雪运动不仅要助力冬奥会,更要达成‘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严家栋告诉《新民周刊》,申城“冰雪王国”的氛围越来越浓,恰恰说明了冰雪运动,走上了从群众体育进阶到竞技体育,再从竞技体育反哺到大众的创新路径。

  2018年平昌冬奥会后,进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期。2018年12月,第五届大众冰雪季开幕式首次走出北方,来到上海。正是看中了上海作为南方冰雪运动的“桥头堡”,近年来开展冰雪运动的氛围,以及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体现。

  开幕式突破以冰场为主舞台,铺设雪道,形成线与面结合,打破以往四届现场无雪的难点,在室内搭建高度达19.3米的仿真雪道,首次实现冰与雪的融合,而开幕式上的冰球、冰壶、滑雪等运动员,99%来自于上海本土,开场曲《冰雪彩虹》中,33名自由式滑雪队员,用720度转身划下完美弧度。开幕式导演章瀚表示,以往开幕式会邀请东北三省运动员来帮忙,这次她走访了沪上几个俱乐部,发现人才济济,根本无需外援。

  大众冰雪季的召开,成为上海各类群众性活动与比赛发展的契机,仅冰球联赛就有450场,参与人数一直很稳定,历时也比较久。而在过去八年,上海逐步培养出一批铁杆冰迷。他们看得懂比赛,说得出门道,还有更多爱好者每个周末带孩子亲自上冰实践。申城冰场的“人满为患”,似乎成为了体育迎新年的新潮流。

  2019年1月,东方明珠脚下出现了沪上首个户外真冰冰场——“冰飞扬”上海东方明珠冰上嘉年华,而这个冰场的牵头人,正是中国冬奥会首金获得者杨扬,冰场上有教练全程指导的零基础家庭,也有每周末晚安排的花滑、速滑、冰球等专业运动特别展示。

  杨扬告诉《新民周刊》,开始推广时压力很大,但她一直坚信,冰雪运动的魅力,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而杨扬2013年一手创办的冰上飞扬运动中心,也是营造冰雪氛围的优秀标杆。俱乐部从青少年入手,尝试在周边20多所学校推行冰上体育课,遇到好苗子,直接加入校队深度培养。

  首个户外真冰冰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大众普及还需完善的系统支撑。记者从上海市冰雪协会获悉,在冰雪运动发展的可喜势头下,总面积22.7万平方米,以阿尔卑斯山为主题的9万平方米室内滑雪场“冰雪之星”,正在临港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计划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2022年对外开放。上海正是秉承着“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重点,在场地建设、氛围营造、人才输送等方面,一步步带动全民参与并支持冰雪运动。

  国际滑联一位官员曾寄语上海:“总有一天,上海的孩子也能参加冬奥会。”如今,寄语变成现实,未来,将会有更多“阿拉”小伙子、小姑娘脱颖而出,申城这座“冰雪王国”也有责任以整装待发的昂扬姿态,为三年后家门口的冬奥会,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