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边疆不远
2007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前,一首由韩红演唱的《天路》,已经传唱大江南北。把青藏铁路成为你“天路”,既是因为它处于海拔极高的高原之上,也蕴含着这条铁路修建艰难之意。
如果以勘察、施工难度而论,川藏线比青藏线更复杂、更难。
回顾新中国70年的建设历史,从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到青藏铁路,以及如今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可以说,从内地进藏的通途越来越多,边疆不再遥远……
比青藏线更刺激的旅途
一晃已是整整13年前的事了。2006年5月14日深夜,记者乘上一班从上海发车前往西宁的列车。这不是一班图定列车,走的也不全是客运列车经过的线路。这是一趟青藏铁路试验列车,由当时刚从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公司出厂的25T型列车编组而成。与别的列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此型列车车窗带有特殊的三层玻璃,全列车采用集中和弥散式供氧系统。记者发现,每个卧铺的床头有氧气出口,只要手指轻按,氧气就会从床头喷出。如果急需氧气,乘客可以戴上氧气面罩吸氧。同时,列车还备有氧气瓶。
我们的最终目的地当然不是西宁。2006年5月17日列车抵达西宁以后,稍事休整,就开上了青藏铁路。从西宁到格尔木,是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2006年,为了迎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正在做复线施工。我们到达格尔木后,不仅休息了一晚,还做了必要的体检,这才再次登上了列车,翻越唐古拉山,向拉萨进发。
乘着青藏铁路试验列车过了三江源,真正抵近唐古拉山的时候,窗外的景象让人感觉自己像是乘坐在月球车里。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莽原,除了冰雪、冻土以外,别无一物。那种万古如长夜的寂寥,直抵人心。
川藏线的情况与青藏线迥异。“在青藏线上看景观,以水平分布为主,所以是向前或者向左右看,看辽阔、看苍茫,在川藏线上看景观,则要仰视和俯瞰,看险峻,看垂直变化。”这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单之蔷对青藏、川藏两条线路观感的认识。他说——如果说青藏线是史诗,则川藏线是小说;青藏线上的景观让人沉思,川藏线的风景让人激动;青藏线是杜甫,川藏线是李白。这两条路合起来,才勾画出青藏高原的轮廓和剪影来。
从青藏线入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基本上是平行的。看似一马平川的青藏高原,因为海拔之高以及天气变化之大,暗藏着许多堪称凶险的变化。
地理学家李炳元认为,川藏线集中了“极大起伏的高山、极高山”“大起伏的高山、极高山”“中起伏的高山、极高山”“大起伏的中山、低山”等,堪称山的博物馆。譬如四川雅安到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顶,起伏接近3000米。接着又是一座高山——山口海拔4270米的折多山。从海拔2400米的康定县城到折多山口,海拔起伏1800米。再向西走下去,起伏一个连着一个。从海拔2100米的通麦到海拔4620米的色季拉山,起伏又是2500米。川藏线经过的有些区域,许多山的起伏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起伏程度还要大,譬如贡嘎山,如果从山脚下的磨西镇开始算,到海拔7556米的主峰,起伏6000米。
单之蔷认为,川藏线上大起伏的高山和那些好像把地球掰开一样的一道道大峡谷,是青藏线上不可能看到的风景。
列车一路前行,一路还能看到青藏公路的景象。5月19日列车出玉珠峰站时,远远地,记者看到一辆大货车在青藏公路上抛锚,用望远镜可以看到整箱整箱的可口可乐撒了一地。和记者一起乘坐试验列车的老朱,曾经是个汽车兵,1981年至1983年间,他曾经驾驶汽车行驶在格尔木兵站和拉萨兵站之间。他说,那时候,青藏公路还没有柏油路面,汽车行驶起来更为困难。
体现高原铁路建设“综合实力”
“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这是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2019年5月29日下午,中国铁路总公司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总指挥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再次强调了这一总体要求。
从陆东福讲话中传出这样的信息:自中央作出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重大决策以来,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川藏两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各参建单位和部门按照总体要求,以超常规的投入和奋勇担当的精神,推动川藏铁路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川藏铁路可研设计的地勘任务全面完成、实现预期进度目标,前置要件加快办理,重大科技攻关全面启动,建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为完成川藏铁路项目可研上报、确保重点工程具备先行开工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铁道》报披露的消息称,参加5月29日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总指挥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的,不仅有中国铁路总公司领导和总公司各有关部门,还有铁科院集团公司、成都局集团公司、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川藏铁路公司、铁二院、铁一院、大桥院等单位负责人。
由此可知,川藏铁路建设绝不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及川藏铁路公司和几大铁路建设单位的事,还需要成都局集团公司、青藏铁路集团公司等大力支持。
2018年8月,由中国铁道学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学术研讨会上传出消息——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向西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到拉萨,线路依次经过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山原区、藏东南横断山区、藏南谷地区五个地貌单元,先后跨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易贡藏布、雅鲁藏布江等七大江河,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被公认是“最具挑战的铁路工程”。
单以隧道而论,川藏铁路将建数十座10公里以上的特长隧道,其中最长隧道为42.5公里的易贡隧道。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华武介绍,为克服地形高差,绕避不良地质,川藏铁路出现了众多埋深大于1000米、长度超过20公里的超深埋超长隧道。康定到林芝段隧道总里程比北京到郑州高铁还长!
回看青藏铁路建设,其施工主要解决高海拔情况下的高原冻土层,以及关角隧道、风火山隧道等几个大隧道的贯通。1984年,青藏铁路施工之所以停滞在关角隧道,就在于无法解决关角隧道之贯通。青藏铁路一期建设中,有400多名铁道兵战士牺牲,其中仅进行了5公里的关角隧道施工,就牺牲了50多人。恶劣的气候环境,复杂的地质构造,令关角隧道成为畏途。21世纪初,青藏铁路二期建设中,从格尔木到拉萨,没有再牺牲一个人。这无疑是科技进步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运营以后的2007年,新的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两线间距40米、全长32.645公里的关角隧道开工,并于2014年全线贯通。这一采取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因为走了直线,使得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由2小时变为20分钟。
之所以新关角隧道值得一提,因为其施工方法必然会让川藏铁路有所参考。可以说,川藏铁路建设是站在青藏铁路的“肩膀”上的。除此之外,包括已开通的沪昆、贵广、成渝、西成等多条高铁,都曾面对复杂艰险山区修建隧道,勘察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积累了可成体系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川藏线隧道施工打下了科技基础。
当然,川藏铁路也有前所未有的攻关项目。以拉萨到林芝段的藏日拉隧道为例。5月19日,这一段隧道顺利贯通。中铁二局负责此项目的总工程师牟毅透露:“藏日拉隧道是新建川藏铁路拉林段全线重难点和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穿越碳质绢云千枚岩、板岩夹长石石英粉砂岩等不等厚互层,遇水极易发生大变形,隧道施工地质条件极差,施工难度和安全隐患极高,为I级极高风险隧道。由于地处高原地区,严寒、缺氧,昼夜最大温差达30摄氏度,给建设者和机械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
可以说,随着未来川藏铁路的建成,中国这一“基建狂魔”的水平,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藏发展将再次“井喷”
2012年时的统计数据表明,青藏铁路开通,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井喷”效应。
在青藏铁路通车前的2005年,拉萨市场上一吨煤炭卖到700多元,一吨水泥卖到800多元,而在内地,当时的煤炭价格是每吨240元左右,水泥价格是每吨350元左右。可见,每吨货的运输成本就达五六百元。单以水泥而论,青藏铁路开通后,铁路运价为每吨45元,每吨的运输成本下降550元。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13年来,进藏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180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368.7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90亿元。49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在青藏铁路通车前一年,2005年西藏自治区GDP为248.8亿元。换句话说,西藏自治区2018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2005年GDP的两倍!单以GDP而论,2018年西藏自治区GDP为1400亿元,是2005年的5.6倍。
未来,川藏铁路无疑将更加速西藏经济的腾飞,成为另一条畅通经济脉络的纽带。商人白玛多吉此前在香格里拉、塔城、茨中等地开设酒店,他很看好川藏铁路未来开通所带来的效应,认为可以将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串联起来。特别是四川甘孜州和西藏昌都地区,都位于未来的川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马尔康卓克土司官寨、昌都有4000多年历史的卡若遗址等藏羌文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星罗棋布,雪山、草原等自然生态景观浑然融合,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潜力。
川藏铁路沿线矿产资源品类繁多且储量丰富,其中玉龙铜矿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铜矿床,探明储量达650万吨,过去受交通条件限制,沿线大多数矿产均未规模开采。
总之,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带动四川、西藏等省区驶入“铁路经济”的快车道,对于内地的人们来说,边疆也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