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设计师:“最贵”工匠,如何炼成?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从这句经典广告词风靡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中国珠宝首饰产业进入急速发展期,2018年,中国珠宝首饰年消费额超过7000亿元,消费能力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与庞大的市场相对应的,是我国珠宝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千家一式,千店一面,珠宝首饰制造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珠宝首饰从业人员的紧缺。虽然目前我国珠宝首饰业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但是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人才却不到十分之一,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地区具有珠宝认证证书的专业人员不过数百人,珠宝认证方面的老专家仅有十余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珠宝认证、顾问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珠宝设计和工艺方面的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珠宝企业向高端层次发展。
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珠宝专业人才?如何将零基础的学生转变为专业的首饰设计师?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首饰设计?记者走访了上海工艺美院珠宝首饰专业的创建人沈成旸、卢蕙卿夫妇,揭秘最“土豪”专业,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就业率百分百的王牌专业
在我国,比较系统的珠宝学历教育开始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桂林冶金工学院在1988年开始的本专科招生。尽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开办珠宝首饰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有几百所,但仍然有许多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工作,珠宝厂商也聘不到合适人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饰专业带头人、中国黄金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沈成旸解释说,“首饰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制作相当精细的工艺品,因此,对其制作工艺的了解和熟悉是至为重要的。对于首饰设计师来说,基本功尤为重要。”沈成旸观察到,一些艺术设计学院培养出的首饰设计人员,虽然具有不少的专业绘画知识和设计知识,但由于对首饰的制作不甚了解,因而设计出来的画稿虽然构思不错,画面效果也很好,但无法进行实际制作,许多地方与工艺特性不符合,当然也有的是现今工艺技术还无法达到的设计要求。“不了解和熟悉制作工艺而进行首饰设计,就如同医生不看病人乱开处方,绝对不可取”。
2008年,在美国已经十年,事业非常顺利的沈成旸,接到了母校上海工艺美院校长的电话,电话中校长希望沈成旸能够回到母校帮助完成学校建设中国国家重点示范专业(首饰专业)的重任。
沈成旸出生于上海书香家庭,5岁起,他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国画,1973年工艺美术类院校恢复招生,沈成旸顺利地被上海工艺美院国画专业录取,毕业后又因为表现优异留校任教。在学校待了几年后,沈成旸进入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下属的金属工艺品厂(后恢复为老凤祥集团)设计部,基础扎实的他很快崭露头角,“进入工厂后单位施行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我们的师傅可以说是当年上海滩首饰工艺最强的工匠,我们学到的技术也是当时最先进的”。
沈成旸太太卢蕙卿教授,早年毕业于老凤祥工业中学,是当时应届生里两名留下来搞专职设计的年轻人之一。“我去老凤祥的时候,卢老师已经是厂里小有名气的设计师,我的师傅总让她教我。”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段美好的爱情也就此开启。
当时沈成旸、卢蕙卿夫妇已经是知名的首饰设计大师,夫妇俩多次在国际首饰大赛中获奖,通过自己设计的作品征服了美国消费者的心。经过多方考虑,沈成旸答应回国。 “当时首饰专业的底子很薄,几乎没有师资力量,学校给了我一年半的时间,但这么短的时间要达到示范专业建设,可以说是极大挑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1年半的努力,这对夫妻把学院“三流专业”建设成了全国知名、同行领先的品牌专业。
可以说,如果没有沈成旸卢蕙卿夫妇的全情投入,上海工艺美院的珠宝首饰专业,这个上海珠宝界认可度最高的专业便不会存在——每年毕业季还未到,沈成旸门下的毕业生就被各大首饰企业抢订一空,更有企业点名只收沈成旸的学生,就业率高达百分百。
升级版师带徒,设计师也要懂市场
沈成旸介绍说,中国的首饰文化非常悠久,传统工艺不谈,上世纪20年代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镶嵌技术,也就是俗称的洋镶,在当时的亚洲地区可以说是独占鳌头。这种技术的传承,主要靠的是师带徒的模式。
沈成旸本人就是被这样的老手艺人带出来,这种传统师徒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进行了改造升级。“传统师带徒的模式并不完善,虽然师傅有高超的技术,但只会做不会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沈成旸想培养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首饰全才,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首饰工艺人才,不仅要兼备艺术、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艺术理论、设计理论等方面的修养,更应该精通绘、雕、塑、铸、织、绣等的一种或几种。
为此,沈成旸夫妇结合市场实际,将传统沿袭的教学空间置换为生产型的工作室和车间,并且首创“首饰项目流程教学模式”,为学生们专业学习设置了12个板块,通过12个虚拟首饰定制项目,让学生由浅入深学习知识点和技能。沈成旸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学习“无宝石戒指”模块时,老师会化身客户,向同学们提出项目合作,给出合作的首饰价位、目标客户人群、材料选择等因素,班上32个学生每人设计一幅画稿,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选综合选出16幅作品进入制作模具的环节,然后再通过同样的评价体系,选出优秀作品进入金属制作、抛镀等环节,层层递进,学生们在项目参与中将画稿变为实实在在的作品,也在竞争中学会了首饰制作的各项原理和技术。
在辅导中国区选手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时,沈成旸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更为深刻,“技能大赛说到底,比拼的还是学生的基础功,首饰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锉、焊、锯、锤、镶5个方面的基础技能”。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懂设计,也要懂成本管理、营销策划,他设计作品时就需要考虑产品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流通、税费、利润等;也要有基本的销售策划、网络营销的能力。”沈成旸告诉记者,学院还设置了专门的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互为客户和销售人员,“在顾客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们介绍设计理念、制作工艺的过程,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扎实了”。
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市场,沈成旸充分利用资源,将学校与企业进行了深度联合,2008年12月,上海工艺美院珠宝首饰专业和中国黄金集团合作成立“中国黄金创意产业中心”。此外,学院与老凤祥集团、上海首饰研究所、老庙黄金、亚一金店、城隍珠宝、东华美钻、美靓珠宝等20余家大中型首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真正转化为了企业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好评。
“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教育跟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是一致的,他们对首饰工业的整个流程都掌握了,这样进了社会,他们能够做到无缝转换身份,没有任何的不适应。”沈成旸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学生毕业半年后,就被某珠宝公司提拔为整个设计部的主任,还有不少学生在读书的第二年就开始承接社会上的首饰定制服务,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也不少。“设计师的作品最终还是要投入市场,培养学生是不是成功,学校说了不算,企业说了也不算,市场说了才算。市场的回馈表明,我们的学生是受到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