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全球“新新人类”青睐杨浦

日期:2019-11-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小小五角场,创新浓度可以与美国硅谷媲美,其秘诀正是人才这一强大的永动机。在杨浦双创氛围之下,全球高校人才、创业之星、新新人类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天地。
作者|吴 雪

夜幕初启,距离杨浦滨江约6公里,象征着科技之门的巨型彩蛋在上海中环线北侧的商业区,呈现出一片迷人的流光溢彩,人们纷纷拿出手机对焦、定格、留下精彩剪影。作为杨浦五角场的地标建筑,金体形象出自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之手,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绘红彩蛋,寓意杨浦这个科技孵化基地,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项关于杨浦双创生态系统的数据分析显示,占地7.6平方公里的五角场街道,集聚了近4000家科创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10.9家高新类企业,在一张2017年五角场企业分布热力图上,位于国定路上的三号湾广场的创业中心,变成了一个红点;1115日刚刚发布的《2019年杨浦区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指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杨浦区高层次人才达682人,5年增幅77.1%。杨浦区共有两院院士66名,占上海市38.2%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用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的话说,小小五角场,创新浓度可以与美国硅谷媲美,其秘诀正是人才这一强大的永动机。在杨浦双创氛围之下,全球高校人才、创业之星、新新人类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天地。


 

天赋异禀 筑巢引凤

 

有人说,杨浦从来不缺人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杨浦有10所高校,本科生占到全市将近五分之一,研究生占到全市将近三分之一。这些天赋异禀的资源,使得杨浦的引凤之巢在打造之前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杨浦区不断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建设理念,孕育了一批双创人才。

正是享受了筑巢引凤的红利,魏杰创办了上海精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精智)。上海精智的办公大楼坐落于杨浦滨江国际广场4号楼,在这里,一边听江水心音,观零星海鸥追吻流水,一边喝着咖啡、画着图纸,是不少工程师的工作日常。

13年前,魏杰的办公室只有15平方米,在进入杨浦上理工科技园之前,他正在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拿到了一份知名企业的录用函,却偶然间从导师那里获悉,上海正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魏杰便和同门师弟汪伟,将正在做的高精度转台项目申报到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幸运的是,这个项目顺利通过,不仅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助的30万元天使基金,还享受到杨浦区上理工科技园给予的房租减半优惠政策,魏杰迈出了创业的一小步,从不知道干啥,到拿下第一笔7800万元的订单,再到七个城市布局九个厂房,直到今天把公司的Logo挂到了黄浦江边,事业发展得十分红火。

如今的上海精智已形成一支包括智囊型管理团队60人、智慧型研发团队150人、智造型技师队伍210人的精干战队。并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等人才资源,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20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18年,魏杰作为创业先锋,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等诸多荣誉,上海精智也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杨浦区双创小巨人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从创业之初的天使基金到每年的产业政策扶持,杨浦区支持并见证了上海精智的成长。魏杰告诉《新民周刊》,思想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而掌控思想的关键就是人才,创业多年,他积极创新内部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中心工厂成立后,魏杰亲自担当起技术、销售、物流的传帮带导师,并提出大师+团队、技能竞赛、年度杰出员工评选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魏杰说,不图他们为上海精智回报什么,而是寄希望于他们未来能在中国的智造行业有更大的担当。

与魏杰的创业路径不同,优刻得落户杨浦,并不是命中注定,但都与杨浦的慧眼识才密不可分。39岁的优刻得总裁季昕华感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更看重的不是获得多少资金扶持,而是当地政府是否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格局和趋势。

  

人才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又把几家互联网企业介绍到五角场来啦。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季昕华得意地说自己在五角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了,并戏称自己是杨浦的民间招商大使,而在他的成功招商名单里,不乏一些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人才。如此之多的企业纷至沓来背后,正是杨浦为创新创业打造的全域全链生态系统。

事实上,近几年,杨浦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政策,2016年,上海杨浦推出人才新政16条,针对大众创业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进入加速期的企业家三大人才群体,杨浦分别给予高额资助以及医疗、教育、落户等专属服务;2018年,杨浦又推进人才服务无否决窗口升级建设,积极争取自贸区人才政策落地推广,将分散在人社、外专、公安等部门的人才审批事项归并,对不同层次人才提供VIP式、预约式、自助式等服务。

2019年,在通过大调研收集人才关心的热点问题基础上,又全新推出了人才新政2.0——杨浦人才新政20条,进一步突出协同、精准、创新,实施包括高峰引领”“海外融智”“双创小巨人”“双创雏鹰”“青年Young”“卓越技能等六大人才发展扶持计划等,助力区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大力培育引进各类双创人才。

特别自2016年以来,通过寻找创业之星的方式,连续三年开展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大赛。从海内外广泛征集、企业成立5年内的4100多个优秀创业项目中,选拔出415创业之星。记者从杨浦区人才办了解到,截至目前,通过以赛引才的模式,发掘了学霸君、乐车邦、惠租车、名医主刀等一批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涌现出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的骥虎机器人张圣良,宜智文化朱峰、蔡珩等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季昕华说,这么多人才敢在五角场,就是因为这里有宽容失败的环境。乐车邦CEO林金文,凭借清晰思路和独到见解,在短短两年,让乐车邦成为累计融资金额超5亿元、注册用户1400多万、覆盖48个城市的投资新宠儿; 90后的孔尧,也能借助杨浦双创的东风,拿到阿里巴巴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将一手创办的明我科技,变成年销售额过亿元、为超十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智慧办公产品的明星企业。

一组数据足以看出杨浦人才的活力。以前两届杨浦评选出的排名靠前的创业之星精英企业为例,2018年度销售额平均为2065.5万元,上缴税收平均为420万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达450%,均呈现了业务爆发式增长。而获奖的人才和企业,还可参加五角场双创学院开设的薪火计划”“添翼计划”“上市提速计划实训营,持续提升创业人才核心竞争力。

在杨浦双创氛围中,各种朋友圈层不断涌现,杨浦和清华在地理上虽不接壤,但杨浦有一个由清华校友组成的创业圈,以清华启迪之星孵化器为依托,吸引了一批清华的学子到这里创业,每年定期举办清华校友三创比赛,通过校友之间互推来促进合作。

王翌本科毕业于清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在清华校友的牵线搭桥下回到杨浦,创办了英语流利说。和他一样回国创业的还有他的校友万欣,他抱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中国稀缺领域空白的决心,在杨浦创立了一家研发抗辐射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公司。

如今的杨浦,更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融资能力和增长潜力,也更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凝聚一批龙头企业、一群关键人才,反哺杨浦的创新生态。20185月,由杨浦几家互联网独角兽自发筹划成立的上海独角兽花园,季昕华作为秘书长的身份,招揽了二三十家企业参加交流。既要支持高大洋,又要扶持小青新,没有谁一家独大,杨浦区领导经常来旁听,不插话,默默记录大家的共性问题,回去想办法解决。

而这一磁场效应也辐射到长三角的朋友圈。今年4月份,沪苏浙皖四地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立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以交叉融合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局限在宏观层面的互访交流、当地企业高校合作等,将三省一市的资源全方位流动起来。

上海的投融资机构和投资人比较多,江苏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而浙江民营企业比较有活力,必须资源流动,优化配置。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郑浩峻告诉记者,至今联盟已形成41次有效对接,多个合作项目逐步落地。原来仅存在于通讯录上的25家基地,如今被拉到了线下成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朋友圈

  

硅谷人才 青睐杨浦

 

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自由之风劲吹,而上海杨浦也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兼顾实干与创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地方。”201834日和6日,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西雅图全球创新学院迎来了上海杨浦的海外人才政策推介代表团。

杨浦集结了区域内EMC²Nike、盛庞卡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组成招聘团队,将70余个企业优质岗位、200余个高校及医疗单位岗位,以及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带到了大洋彼岸。海外学子们纷纷感慨:即使远隔着一个太平洋,也能感受到杨浦的召唤。

从美国硅谷来到上海杨浦之前,Splunk(盛庞卡)已经在全球大数据行业内小有名气。在美国如果需要查找一个大数据,人们会‘Splunk’一下。在位于创智天地11号楼的开放式办公室里,盛庞卡上海研发中心总经理何宁告诉记者,传统平台一两个月才能处理的数据,盛庞卡只需两三天就能完成,而这得益于背后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

技术型企业最需要研发人才,在2014年以前,盛庞卡因企业规模和已上市的缘故,在硅谷最大的困境就是招不到研发人才,来五角场,就是奔着人才来的。何宁说,这里周边有4所高校,还有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立体架构,为盛庞卡的海外研发中心带来了清晰、巨大的人才库,在源源不断的人才助力下,如今的盛庞卡已经能与美国总部平起平坐,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大数据研发基地。

被五角场的强大磁场吸引而来的,还有同样带着硅谷基因Agora(声网)总裁赵斌。在互联网音视频通信直播领域摸爬滚打多年,赵斌唯一想做的就是把音频实时通信的能力开放出来,不仅仅服务于大公司,更开放给公众。为了这个初心,赵斌在硅谷创业车库里写下了声网的第一条代码,并把它带到了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的上海五角场。

初创时,团队只有10个人,最初办公地点在一栋圆圈办公楼湾区加速器五楼的一间办公室,后来,声网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室也开出了四分之一圈、半圈,直到一圈长跑跑完。赵斌说,今天的声网成为全球最早提供实时音视频的“PAAS平台,需要扩招搬去新的办公楼,但搬来搬去还是在五角场,从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地方。

当然,对于新新人类来说,真正留住他们还要靠软环境的开放。作为五角场的硅巷大学路尝试了不少创新:允许商户开出外摆,让人能坐在露天的室外环境里休闲;延长营业时间,满足年轻人夜间消费需求;在传统餐吧和咖啡厅业态中加入音乐、科技、复古等文化元素等。

施晨宇是科创集团的一名年轻工程师,他每天早上骑共享单车穿过大学路去上班,晚上走出办公室时已是灯火阑珊。以前上班的科技园,这个点早已变成空城了,但五角场大学路周边有很多酒吧、小店会营业到凌晨2点,选一间坐下,一天的工作结束了,但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