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东临港、南深圳、长三角、粤港澳…… 顶层设计带来更多制度利好

日期:2020-01-0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竞争态势下,中国在2019年不断推出的顶层设计展现了这个有担当的大国进一步改革和开放的决心。
作者|金  姬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相关顶层设计也层出不穷——从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11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7月科创板在上海鸣锣开市到8月上海自贸区设立临港新片区——几乎每个季度都有影响中国发展的大事发生。与此同时,深圳在8月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双范”定位,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有了更多底气。

  细心的人会发现,2019年官宣的这些顶层设计在地理位置上要么和上海有关,要么以深圳为中心。这一东一南两座特大城市不断被中央点将,意味着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再次先行。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竞争态势下,中国在2019年不断推出的顶层设计展现了这个有担当的大国进一步改革和开放的决心。而过去一年,这些新政在叠加作用下,不断释放出利好信号,让大家对未来更有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的溢出效应和深圳的“双范”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个地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

  和以往的珠三角地理概念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更加注重和港澳地区的互连互通。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湾区依赖于自身资源和港口群,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相继形成并崛起,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要特点。

  而历经40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经济规模、外向程度、产业形态,还是城市竞争力和区域一体化水平,都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因此,中央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也寄予更高的希望——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立10个月来,溢出效应十分明显——2019年前11月,广东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项目)13147个,实际利用外资1424亿元,增长3.3%,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与此同时,香港和澳门逐步驶入大湾区建设的快车道,越来越多港澳居民也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在这条坦途上越走越好。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回归祖国20年的澳门新的历史使命,其中有49项内容直接关系澳门。一桥飞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已通车1年有余,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通道与纽带作用,日均客流量约6.69万人次,成为澳门居民来往香港、内地的重要通道,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基础也更为扎实。

  不久前,澳门与内地签署《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进一步深化内地与澳门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双方经贸交流与合作。

  香港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受益者。香港特首林郑月娥2019年10月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时在致辞中指出,大湾区的建设过程将为香港青年带来巨大机遇,特区政府则将竭尽所能帮助香港青年利用这些机遇。她举例说,特区政府青年发展委员会旗下的“青年发展基金”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各城市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及咨询、指导、孵化等服务;粤港两地2019年5月为首批10个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举行联合授牌仪式;两地还将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为青年提供更多支持。

  2019年11月,由香港设计总会推动的港深设计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始运营,目前已有约50家香港创意孵化公司进驻园区。事实上,过去数年,香港和深圳在文创产业方面的合作密切,率先打开了大湾区文创产业的“窗口”。规划纲要推出后,香港不局限于“双城”,而是放眼大湾区,把“窗口”开得更大、更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在2019年8月被赋予的“双范”定位。经济发展水平来讲,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9.3万元,比广东全省高1.21倍,比北京和上海分别高37.9%和42.2%。按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深圳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是中国最接近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城市。深圳创新发展能力不仅在国内领先,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开始在全球显现其巨大的影响力。另外,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开放水平等方面均有亮丽的表现。

  如今的深圳,担负着完成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使命。深圳是否能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关键在于自己。深圳要想继续先行先试,担负起深化改革的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必须有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深圳若能以超越政策“对等”的思路来推进双方合作,这既对内地城市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有利,也为香港创造了更多机遇。


上海三大任务首战告捷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对上海提出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已经全部进入密集“施工期”。

  从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板,科创板用时仅8个月成功开市。运行5个多月来,科创板迅速扩容,板块定位基本符合预期,前期炒作情绪降温,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为注册制全面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12日,上交所披露沪市科创板股票累计成交1.2万亿元,截至2019年12月24日,上交所披露沪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已达68家。其中,江浙沪“包邮区”科创企业已达34家,占据科创板半壁江山。

  江浙沪地区“领跑”科创板并不意外,因为这些省市坐拥区位、人才、资金、产业集群等诸多优势,有助于产生更多的科创板“种子选手”。

  截至2019年12月24日,科创板已受理189家企业(包括终止企业)的上市申请,来自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企业共计141家,占比75%。其中,来自北京市的企业最多,达到37家;江苏省紧随其后,有32家;排名第三的是广东省,有31家。此外,上海市26家,浙江省15家。

  科创板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排头兵”“试验田”,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落地,带动了A股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比科创板晚一个月出炉的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承载着国家的重托。

  2019年8月3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支持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支持政策。临港管委会把总体方案分解为78项任务,把特殊支持政策分解为80个举措,再加上自动使用的相关政策、需要突破和制定的政策共176项任务。据悉,临港管委会把上述176项任务都落实到人,落实到部门去全力推进。

  截至2019年11月,超过1/3的政策和任务都已经落地、实施。成立头两个月,临港新片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人才、金融、产业等;临港新片区在落实行政审批权下放过程中,还在做好信息系统的构建,管委会希望将新片区打造成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的营商环境。可以说,上海所有的先行先试政策都尽可能地放到了临港,这里成为改革的热土、开放的前沿。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了新片区产业地图,立足“卡脖子”和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发展,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七大前沿产业。同时,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领域与原有片区形成错位,重点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

  临港新片区磁场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被激发。2019年8月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谈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进展,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由衷地表示,从在临港奠基到预备生产,特斯拉超级工厂只花了10个月的时间。“上海速度”,是中国心无旁骛谋发展的一个写照,也展示了中国主动开放的自信和胸怀。

  摊开上海地图,西面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东面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构成了上海“对内对外开放的两个扇面”,形成了东西“两翼齐飞”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自挂牌以来,临港管委会和各开发主体累计咨询接洽项目超过1700个,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101个,涉及总投资500亿元。

  而最晚落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实是上海三大任务中布局最早的一个。

  长三角虽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7%,却拥有2.2亿多人口,贡献全国近1/4、超2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同时,还积聚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毋容置疑,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可谓雄霸全国。

  从2019年1月3日,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四地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到3月份密集推动长三角医保异地结算、教育一体化和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协同举措,在市场、资本与民生等领域逐渐打破传统隐形壁垒,纵向推进一体化。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长三角一体化开始进入实施推进阶段,9月上海、合肥等9城签署《深化G60科创走廊九城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为科技与制度创新,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行先试走廊。2019年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获得批复;直至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涵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全域,总计35.8万平方公里,以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整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确定,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其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未来将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道,刷新我国城市空间格局,进而成长为极具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