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社会管理与生活习惯“全面升级”
新冠疫情是一场大考。拥有3000多万人口、270多万个市场主体的上海,其社会管理方式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在特殊的环境中加速了迭代升级。“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申城正努力把这种细节的变化,引导固定为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网通办”服务抗疫
本次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2020年1月28日,上海在“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App与小程序同步上线“一网通办”新型肺炎防控专栏,接入服务事项包括:来沪人员健康登记、确诊患者涉及区域及场所查询、网上问诊、发热门诊医疗机构查询等,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全程为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保障。
1月30日,上海“一网通办”发出倡议书,希望广大市民在疫情期间,如有相关办事需求,尽量网上办、掌上办,避免线下办、集中办,保护好自身的身体健康。与这样的倡议配套的,是上海“一网通办”运行以来具备的强大处理能力:目前接入政务事项已超过2200项,其中很多已做到可全程网办。
为服务抗疫,上海的“随申码”于2月17日上线,通过汇聚卫健、公安、交通等各政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航空、铁路等企业的数据,再进行数据建模、分析评估,测算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风险状态,相当于为个人提供了一张疫情期间的通行电子凭证。3月初,“随申码”实现了与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健康码”的互认。
疫情的特殊环境下,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更是不断创新、为企业办实事。由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六个委办局携手拿出了实招: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电子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
4月1日,上海三家新设企业的负责人使用手机一并下载领取了电子执照和电子印章,实现了无需领取纸质执照、无需刻制实体印章,不需要跨出家门半步,即可在线开展“不见面”经营活动。
这三家企业之一的上海彦昕园林装饰有限公司的法人陈进在2012年曾经注册过企业,前后对比,他深感变化巨大。他说,8年前企业落户,办理营业执照、刻章、税务登记,都需要法人本人带着资料去办,前前后后跑了半个多月。而这次,他在家里登录微信小程序“电子营业执照”,提交所有资料,第二天就能同步拿到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他表示,合作伙伴对于电子合同的认可度很高,传来的电子文件,只需加盖电子印章,即时生效,办公效率提高了很多。
电子执照、电子印章的用途还不只限于合同文书。“它们与上海市的‘一网通办”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实现无缝对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表示,电子执照和电子印章已深度嵌入涉企服务高频领域,企业可以使用两者在网上办理登记注册、年报公示、涉税事项、“五险一金”等各类业务。
同时,上海市公安局也完成了《上海市电子印章系统》和《上海市特种行业(公章刻制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开办企业通过“一窗通”平台申请刻制的电子印章,相关信息和备案数据将同步推送至公安机关,减少了企业开办环节,实现开办企业全流程“一个环节、两天办结”的目标。
陈学军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大力拓展电子执照和电子印章应用,逐步覆盖本市全部政务服务领域;同时,推动更多企业将合同签署、财务审计等商业活动通过电子化方式开展。
原来开分店需要12个工作日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而现在流程缩短至可当天当场领取一证多址企业食品经营许可信息公示表;4月17日,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广东路店领到了上海黄浦区发出的首张上述文件,可以正式开业。这是星巴克复工复产后在黄浦开出的首家新的分店。
黄浦区总部型连锁餐饮企业集聚,在该区市场监管局的前期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复工复产后有快速开店的需求。为把支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落到实处,黄浦区市场监管局成立了专项小组对接指导服务,组织现场评审,“问诊式”辅导企业各项准备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黄浦区首家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审批试点。
星巴克这次开的新的分店,按照过去的开店流程,需要经过图纸材料提交、现场核查等程序,在12个工作日后领到食品经营许可证才可开业。黄浦区采取的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试点,对星巴克这样符合条件的直营连锁食品经营企业及分支机构,采取评审承诺制的审批方式。市场监管部门对星巴克总部进行现场评审合格后,发放加注“一证多址”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对复制了主体业态、经营项目等模式的分店,采取告知承诺的方式进行审批,当场发放一证多址企业食品经营许可信息公示表。分店拿到该表即可马上开业。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为企业开展运营提供便利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同步强化了开业后检查、信息报告等监督管理配套机制。目前,黄浦区已有数家知名连锁企业对“一证多址”审批试点很感兴趣,正在做申请的准备。
“两张网络”历练升级
政务服务有“一网通办”,城市运行有“一网统管”。上海城市运行管理的两张网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历练和检验。
在上海市公安局指挥大厅,“一网统管”平台正实时跟踪各高速道口的车辆和人员信息。这里汇集了上海22家单位的33个业务系统,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疫情发生之后一个月左右,“一网统管”平台就已获取确诊疑似患者、快递物流等16个维度的3000多万条数据。
2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一网统管”平台,工作人员发现某小区“高亮”,这表明该地区居家隔离人员、外地来沪人员多。据此,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马上派单给街道消毒站增援,同时通知小区物业实施封闭式管理。
复工复产后,大量人员返沪为社区疫情防控增加了压力,“一网统管”成为社区防控的“前哨岗”。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率先试点的“一网统管”系统上,标明了摸排的204家企业、977户沿街商铺、10处建设工地的状态。哪些居民正在居家隔离观察、哪些重点区域完成了规定的消毒、哪些办公楼的返沪白领集中增加,口罩购买发放情况如何,这些信息都能一一呈现。这套系统打破了各部门、各居民区之间存在的“数据壁垒”,解决了信息重复提交的问题,基层排摸的大数据可以得到汇总和分析。有了它的支持,社区的疫情研判和决策处置能够更及时。
近日,由上海市公安局、市住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承建的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已初步完成1.0版本的建设运营。“一网统管”已覆盖所有上海市级委办局和有关单位,以及部分区、街道乡镇,它围绕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5个维度86个一级指标,直观反映城市运行的宏观态势。
疫情期间,上海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广大民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方便:零接触服务,不见面办理;截至4月上旬,使用随申码的用户达到3.7亿人次,随申办App个人用户数达2186万。
4月13日,上海市举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牵动着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牵动着长远发展大局。
大会传递出明确信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不仅要“能办”,而且要“办好”。
李强还着重指出:要深刻认识“两张网”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后疫情时代继续“织好两张网”,更需要精准预警、预判预防风险隐患,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更需思想理念和制度的变革升级。
生活习惯的渐变
新冠疫情改变了许多事情,其中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习惯。
如今,走进上海的不少餐馆,人们会发现公筷公勺出现的频率比之前高了很多:曾经只在需要分割的大块肉类的容器或大汤碗中才有的公筷公勺,已几乎摆到了每一个菜盘中。相对于让所有家庭使用公筷公勺,餐饮行业率先开始落实这项改变的可行性要高不少。目前,上海市已有约30%餐饮企业提供分餐服务。
习惯的形成要靠标准的推动。4月29日,上海《餐饮服务单位分餐制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发布。《规范》总结了四种分餐模式:适用于各类宴请和宴会的“位上式”和“分派式”,适用于大众餐饮消费的“公筷公勺自取式”和适合于各类快餐经营的“自助餐式”。围绕这四种模式,《规范》重点制定了分餐制服务、保障和管理等要求,对分餐时使用的餐具、场所、人员、流程等各个环节都作出规定。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是《规范》的起草单位之一。该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表示将加大对餐饮企业落实《规范》的培训力度。他说:要让全社会养成分食制的习惯,不仅要让餐饮企业从自身做起提供好相关的硬件,也需要从软件上做文章,将《规范》进一步细化。例如,如何让消费者一下子就能辨别公筷公勺,一张餐桌上究竟放多少公筷公勺为宜,相关标准都会在对企业的培训中摸索出答案。
在《规范》发布的同时,上海相关部门还表示,将通过一至两年的努力,实现分餐健康知识宣传进社区全覆盖、分餐健康教育进学校全覆盖、餐饮行业分餐制服务全覆盖,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供餐、公务接待分餐服务全覆盖,并逐步引导市民在家中也使用公筷公勺。
同时,不少民众也表示:自己之前几乎从来没有戴口罩的习惯,而经历这次疫情,也会考虑在传染病高发的时节戴上口罩,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对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风险场合戴口罩、勤洗手、掌握正确的打喷嚏的方法以及使用公筷公勺等,这些都是疫情期间我们已经开始养成形成的一些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5月11日,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发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公约内容包括“八不十提倡”。其中的“科学防护勤洗手,咳嗽喷嚏遮口鼻”“社交距离须保持,公筷公勺分餐食”等内容,是公认的当下全国民众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法宝。《公约》的制定方表示:防控新冠疫情的这些理念不仅在当下成为共识,也应该是每个人在未来长期坚持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