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体医融合,打造最好的健康良药

日期:2020-08-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随着全面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提高免疫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从健康体检到健康管理,从健康运动到健康保障,未来,中国人消费的“大件”可能不仅仅再是房子、车子,而是“运动”、“健康”。
作者|陈 冰

  早在24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美国科学家也用了35年的时间,对400名成年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坚持锻炼的人,在智力和反应方面明显高于很少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仅能改善不良情绪,缓解现代人常见的神经紧张、失眠、焦躁及忧郁等症状,还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的疾病。

  运动是良药。如何运动,则是一门科学。

传统武术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喜爱。摄影|种楠


  后疫情时代的“体医融合”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人们发现,拼了命去赚钱,可是钱却不一定能够换来健康。特别是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前提下,对抗新冠病毒最硬核的特效药还是自身的免疫力。

  此次突发的疫情给全国人民的健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仅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经历了巨大的挑战,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同样面临着考验。7月11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市一名30岁的年轻人参加‘新冠派对’,结果感染病毒不幸死亡。数据显示,随着美国重新开放经济,新增感染者中年轻人比例越来越高。相比而言,中国的民众明显更注重个人防护。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王道副研究员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指出,“后疫情时代,如何通过提供更好的运动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制定完善的运动健康管理方案,保障居民健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实际上,早在2002年,上海市体育局就推出了旨在免费为社区居民监测体质、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的“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刚刚推出的时候,大众普遍对“体质监测”这一名词感到陌生,误以为是体检的一种或者等同于体检。实际上,体质监测与医学体检不同,它并不是对疾病进行诊断,而是通过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对市民的体能、体质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目的是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自身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明确努力方向,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质监测站的基本测试项目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俯卧撑、1分钟仰卧起坐、纵跳、台阶实验,部分监测站还配备骨密度、动脉硬化、心脏压力、糖尿病早期风险评估等高端项目。对民众了解自身身体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科学有效健身有很大的帮助。目前,上海一共有116个区级体质监测中心和社区体质监测站点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体质监测服务,站点地址和服务时间在上海市体育局的官方网站上就可以查询到。

  2019年年底,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财政局推出了“体质监测站”的升级版——智慧健康驿站。王道指出,智慧健康驿站充分整合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体质监测等各方资源,是以街镇为单位设置的居民健康自检自评与自我管理的场所,是体医结合的重要探索,也是获得针对性健康服务的科技渠道。

  首批建成的85家智慧健康驿站遍布上海全市,既有设置在居民小区内的,也有布点在产业园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市民体育活动中心、企业楼宇中的。上海居民凭身份证、社保卡(医保卡)前往就近的智慧健康驿站,进行智能身份识别,就可以自动新建或调用居民健康账户,获得11项自助健康检测、11项自助体质检测和15项健康量表自评服务。

到2021年,上海要基本实现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家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

  根据居民健康自检或自评结果,智慧健康驿站会为居民出具健康自检自评报告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居民自检自测自评的数据实时传入居民健康账户,成为居民健康数据的重要组成。针对不同健康需求,居民还可以在健康驿站内获得针对性健康处方与运动建议,可以在线签约家庭医生,与自己的家庭医生联系咨询,还可以便捷预约挂号。

  预计到2021年,上海要基本实现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家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智慧健康驿站会根据设置所在的点位与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多种形态的智慧健康驿站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逐步从居住社区延伸至学校、企事业单位、楼宇等功能社区,并通过智慧健康设备延伸至居民家中,将健康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记者在住家附近的健康驿站进行了一次体验,获得了一份内容丰富的体质测试报告。在“运动处方”一栏,建议需要进行蛋白质补充、多喝水。此外还有每天应锻炼多久,适宜使用哪些锻炼方法等。除了运动处方,医生还给记者制定了一揽子饮食方案,根据记者的口味设定最适宜的食物。最后,医生还建议:在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内,至少再来做一次体质复测,看看在锻炼后体质的改善情况。

  值得借鉴的“上海方案”

  上海是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471.1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2%;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98万人,占总人口的5.6%。根据预测,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户籍总人口的40%,到2040至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44.5%。

  上海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排名前5位的是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和骨质疏松,75%的患病老人每月在慢性病治疗上自费支出500元以内。而缺乏运动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疼痛、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诱因。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普及健身知识,组织开展健身活动,促进健康老龄化。

  2个月后,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在辖区内率先开设了第一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嵌入式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覆盖周边社区1公里范围内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第三方企业——尚体健康科技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尚体健康科技为中心配置了有别于传统健身场所的适老化健康促进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科学指导、器械锻炼、健康讲座、运动方案制定、慢性病运动干预和社交娱乐等专业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解决社区老年人去哪儿科学健身和情感孤独问题,降低老年人被骗的可能性,为老年人谋福祉。

  目前大宁路街道已经开设5家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累计服务老年人141451人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1095份,89%的老年人认识到科学运动的重要作用,72%的老年人坚持锻炼后失眠、便秘、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得到明显改善。

  在王道看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可以以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作为社区公共健康治理的重要抓手,而上海的经验做法,可为全国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模式提供很好的借鉴。

  “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健康促进。王道说,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54亿,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重在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科学健身、慢病防控,延缓衰老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减少带病生存时间,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是“健康老龄化”、优化社区公共健康治理的重要抓手。

  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的建设涉及体育、健康和养老等多个领域,由上海市体育局牵头,协同民政局、卫健委、残联、街道、社区、企业多方,共同围绕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顺应老年人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对健康的追求,同时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健康治理中来,推动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目前,上海已在静安区、杨浦区、徐汇区、虹口区、普陀区、长宁区以及闵行区建成17家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运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纯公益服务模式,政府免费提供场地、购买部分公共服务和适老化设备,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对社区老年人免费开放,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5家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皆采用该模式;另一种是半公益服务模式,公益与商业结合,政府免费提供场地,企业负责运营管理、装修、功能区规划布局、适老化设备配置等,对老年人采用会员制,99元/月。除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外,其他街道以该模式为主。

  运动&健康,全民需要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体医融合”,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刚需,也是年轻人的诉求。略微尴尬的现状却是,老年人因为自身疾病的原因,更加关注身心健康,常去社区参与健康监测、健康管理。年轻人却疏于身体管理、健康管理,即便是许多坚持健身的达人,也同样存在着认识和健身误区。

  “许多年轻人没有做过体质监测和运动风险筛查,就贸然从事马拉松长跑等一些极限运动,这其实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王道说,髋关节灵活性差的人,又去做长时间的跑步练习,很可能造成腰肌劳损;而踝关节灵活性差的人,引起的跑步姿势不正确,则很可能造成膝或腰部的损伤,人体是一个运动链,局部弱链不解决,损伤风险会大大增加。运动前的动态拉伸,运动后的静态拉伸,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却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热衷跑步的人,最后发现膝盖受损严重,就是慢性劳损长时间积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许多人,仗着年轻,进行运动的时候追求突破极限,导致身体受伤。更有人逞强带着疼痛去运动,使得健康的效益抵不过伤病发生的风险。这些发生在健康人群身上的健身误区也是非常之多的。”

  那么,年轻人、白领到底有什么途径获得准确的健身常识呢?

  “我们也知道年轻人进社区活动中心的次数少,所以采取了很多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来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王道说,大家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健身科学加油站”,还可以收听喜马拉雅的“上海体育”音频节目,观看“科学健身大讲堂”的网络直播课总之做个有心人,在运动之前先对自己的身体做个诊断筛查,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补齐短板,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王道直言不讳,“体医融合”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

  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雪强指出,“体医融合”领域是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运动与公共健康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国际上都被列为正式的国家职业。但是到目前为止,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等还未纳入中国的职业大典。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人才流失量大。职业认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迫切需要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协调解决“体医融合”从业人员职业认定。

  “另外一方面,运动处方库的建立是“体医融合”的关键桥梁。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尤其是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等特殊群体的精准个性化运动处方,可以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够开出运动处方,将医师与运动指导人员、医疗机构与健身机构连接在一起,发挥‘1+1大于2’的作用。”

  “体医融合”只是公共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像一剂加速剂,推动了国内健康教育产业、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健康顾问产业、健康干预产业开始高速发展。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提高免疫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从健康体检到健康管理,从健康运动到健康保障,未来,中国人消费的“大件”可能不仅仅再是房子、车子,而是“运动”“健康”。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