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川流不息,打造更便捷的城区
作为浦东新区目前加快发展的六大硬核产业之一,数据港比起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来,似乎更看不见、摸不着。大数据是“川流不息”的,却又是隐藏在背后的。正像张江集团专职董事张爱平所说,大数据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预测未来——不仅仅在商家通过顾客消费习惯预测商场销售品类上起到作用,更会在企业降低能耗、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数据港,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产业。过去五年,浦东的这一“基石”在不断优化、强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2%,居全国前列。
如今,浦东聚焦数据港,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银行卡产业园、软件园、信息园“三园”融合,提升张江人工智能岛集聚度,拓展更多应用场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目标力争达到4300亿元。在营收增长的同时,浦东更在探索各领域进一步的互联互通。
一句话——5G来了,浦东,准备好了。
老牌优势产业的风情转身
随着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开放,国内第一家软件园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浦东软件园的建设,成为浦东乃至上海、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入启动发展期的重要标志。
到了2012年,浦东启动创建首批国家软件名城示范区,推动产业进入繁荣发展期。以IBM、微软、SAP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以宝信软件、银联数据、华讯网络等为代表的百强企业,以展讯通信、万得资讯、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企业在浦东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浦东新区经济密度最高、增长幅度最快、创新成果最多的产业,更已是浦东的老牌优势产业。然而,这一老牌优势产业真正驶入发展快车道,还是最近5年的事。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2%的同时,目前,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浦东已达25万人,人均营收超过150万元,在全国名列前茅。软件著作权达到3.3万件,年均增长超过30%。
“他是一位CEO,她是一个设计师,他是一个程序员……他们是一个创业团队。带着梦想,在这里发芽。他们激情澎湃,扎根上海东部门户,他们充满年轻的悸动,选择一座城镇,种下一颗种子。他们,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为爱,为理想而奋斗。他们,有权利选择更好的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一切美好,从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开始。”这是2018年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开园时的一段广告语。这一总规划面积达50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既是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之一,也是浦东新区软件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一。
原本提到浦东的IT业者,譬如“张江男”,十多年来给人一个刻板的印象,就是会编程序,却不解风情。当三林园开园时,提出:“我们提供的不是一张办公桌,而是一种工作方式。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简单的空间,更有温暖的社区。不仅是看得见的服务,更是有力量的扶持。不仅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创造发展的机遇。”这时候,人们发现,浦东的老牌优势产业正在风情转身。按照张爱平所说,就是“通过大数据发现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现人与人之间各种可能的关系”。
营收增长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张爱平看来,大数据产业包括大数据的产生、存储和数据分析应用。他说:“从广义上来讲,浦东与大数据相关的企业数以千计。当然,如果单以大数据分析企业的数量而论,浦东大数据企业的数目会少一些,但却是在茁壮成长的。”且看如何茁壮成长——以三林园为例,其将吸引超过200家科技企业入驻,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将成为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的产业基地及集聚区。
与三林园不同,临港科技城将以工业互联网数据为核心,吸引国内外工业互联网企业落地融合。2019年11月20日,“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港启航仪式暨签约仪式”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举行,当时披露——国际数据港将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核心,建设覆盖整个新片区的工业互联一级解析节点,探索工业数据及节点解析交换互通业务、工业互联网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认证业务;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为服务对象,探索以企业为基础的二级解析节点建设。在此基础上,力争扩大行业、企业类别及数据流向,吸引中外企业将跨境科创研发相关的生产数据中心、设计数据中心、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等落户。
以生物医药为例。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敬伟称,大数据可以为三甲医院提供分子诊断分析。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大数据还能助力远程医疗、远程手术。宝藤非常看好在浦东发展这一产业。
2019年5月,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上海启动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政府支持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支撑体系,种种努力,浦东从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政策资源、加快改革创新、建立标准制度、强化资金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保障。预计,到2025年,浦东新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规模达5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在产业规模、增加值规模、百亿和十亿企业数量方面实现倍增。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认为,数据港的建设,在营收增长之外,更可观之处在于让未来生活更美好。
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曾提到大数据支持的一网通办带给企业、社会的好处:“‘一网通办’的‘一’,就是要打造网上总门户,企业办事就会更方便,只要到统一的门户当中,就可以办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网’是一个大网,是线上的网、线下的网,实行线上线下融合。‘一网通办’这个‘通’字是核心,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一网通办’,二是‘全市通办’,三是线下的服务模式,也是我们浦东新区率先推出的,叫‘单窗通办’。‘办’就是一次办成,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蒋红军认为,随着数据港的建设,一个崭新的,比目前的一网通办更便捷,拥有更好的互联互通的浦东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撰稿 非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