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安全感”怎么来?
上海将建成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
今年的上海两会热词,“公共卫生”无疑登上榜单。
市人大代表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通过视频参会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张文宏教授强烈呼吁,抗疫常态化阶段,上海更要思考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这样,“不管是新冠病毒还是老冠病毒,或者其他的疾病,只要出现我们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的特殊年份,“建成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被写进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中写道: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接下来的五年,补齐短板、体现公共卫生人才价值、完善联动体系等举措将一一得到加强。
疫情考出城市公共卫生“家底”
2021年1月23日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这天,上海正在经历新一波零星散发疫情。驻会记者采访了一些政协委员,问他们对上海的疫情控制能力是否有信心。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陈澍回答:“首先上海是我见到的城市管理能力最强的城市;其次上海市民是公民意识最强、组织纪律性最强的市民;第三上海的医疗体系、防御体系是全球最好的。我绝对有信心。”
医学专家这么说,普通人又怎么看呢?1月22日,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一家商场里的美容院,美容师一边为客人服务一边聊着疫情:“上海反应太快了,该封闭的小区封闭了,我女儿学校昨天已经通知不返校,我们商场里防疫措施也加强了,上海真的做得不错,没什么好担心的。今年过年我们都不回老家,别添乱了。”
从2020年疫情初起至今,上海的疫情防控举措频频得到市民的点赞。
上海的疫情防控压力可以说非比寻常。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190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空港口岸的33.6%和27.9%。在全世界疫情肆虐的时候,上海的大门始终没有关上,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入境人员、货物都落在上海。
正如陈澍医生所言,疫情防控首先考的是城市管理能力和公共卫生体系是否成熟和健全。
2020年12月播出的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为观众回顾了11月上海浦东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后,用27天时间控制疫情、城市重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过程。
27天中,上海共有四个社区以及营前村和上海浦东医院风险级别上升、实行了封闭管理。依靠强有力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上海用精准防控的方式,将疫情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避免了恐慌情绪的产生,也避免了城市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城市的经济运行受到更大影响。2020年11月29日,2020上海马拉松如期鸣枪开跑。
疫情防控不仅考验“硬”的防控措施,也考验着“软”的人性关怀。网络媒体上,一个个温馨的瞬间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
1月21日,上海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由于老小区封闭管理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居民需要去酒店隔离。网友在路边拍摄居民们带着大包小包行李上大巴时,看到不少人带着自家狗狗上车。这些镜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人留言:这才是上海让人喜爱的真正原因。
同样是1月21日,由于涉及疫情,仁济医院西院实施闭环封闭式管理。考虑到病人的身心需求,封闭的医院里,医护人员对病人加倍关心。护士带领着滞留在医院内的血液透析病人做操;骨科做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80岁老奶奶借助工具进行行走锻炼……医院内运行一切正常。
上海疫情防控的底气从哪里来?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从疾控工作的角度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上海在此前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绩,主要依托于多年来建设的三级公共卫生体系。
上海市疾控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疾控中心,也是全国最早转型专业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中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由市级疾控中心、区级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干的三级的疾病预防体系。网络还覆盖到很多医疗机构,因为医疗机构也是疾病监测的哨点,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超大城市,短板还需补齐
上海的疫情防控成绩有目共睹,但作为一座超大型、国际化的都市,上海仍需更好地筑牢公共卫生堤坝,以应对各种挑战。
2020年4月7日,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召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指出: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应对中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重大疫情严峻挑战相比、与超大城市面临的现实威胁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相比,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全面提升。
2020年4月8日,上海发布重磅文件《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上海公共卫生体系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2020年4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回应了记者的提问。
一座超大城市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非常高。邬惊雷介绍说,传统的传染病传报系统我们感觉还是不够的;上海有三级诊疗系统和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但医和防的融合还是不够;另外,大规模、传播很快的疫情来临暴露出综合保障能力是不够的;还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代化,与国际先进的水平比是不够的;专业队伍、专业人才方面,公共卫生人才储备上海还是不够的。
疫情催生城市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如何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若干意见后,一系列具体配套文件相继问世:《关于推进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作为夯实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2020年12月15日,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奠基。新的基地“落子”虹桥商务区,总建筑面积达117420平方米,将全面提升上海市疾控中心硬件设施水平。这里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开放共享的公共卫生基地。基地将集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平台、各类应急检测实验室等为一体。基地的规划布局,还为疾控体系现代化需求留下更多空间。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表示,接下来上海将完成“公共卫生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体系”建设项目,全面优化本市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风险预警体系,提升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病原检测实验室网络和平台”建设项目,将以高通量、快速、准确为目标,提升本市对传染病病原体综合检测能力,实现对新发、输入、罕见和不明原因病原体的同步检测、同步复核和同步确认,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预警……
付晨介绍,未来,上海市疾控中心将大幅提升完善新发呼吸道病原体、生物恐怖、环境危害因素、体外替代方法、人畜共患病、蛋白组学等检测能力,补齐各领域硬件条件短板,体现引领性和示范性。
基地还将对标美国疾控中心、欧盟疾控中心等国际顶尖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平台,其中,世界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新发呼吸道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农药抗生素生物监测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畜共患病生态学实验室、代谢组学与生物暴露监测检测实验室、环境职业暴露模拟实验室等则将成为“国内唯一”。
上海的疫情精准防控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有成年确诊患者都在这里接受治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2003年非典疫情后留下的重要设施,作为一家永久保留的医院,中心为历次传染病疫情的控制贡献了力量。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市政协委员朱同玉透露,公卫中心目前占地约500亩,医疗团队将从1400人左右。未来中心面积会进一步扩大,到十四五末更新为2.0版公卫中心,将全面建立临床救治、科研、转化等体系,以及世卫组织合作中心,成为国际交流、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的大平台。
让公共卫生人才得到尊重
身穿防护服的疾控专业人员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大白”,上海的疾控专业人员以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为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为精准防控提供了前提。但不得不面对的是,疾控专业人才流失是长期存在的尴尬现实。
几年前从上海某区疾控中心辞职的兰女士(化名),向记者叹出这一行的苦经。
兰女士大学学习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到上海求职,成为某区级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她介绍,疾控部门对求职者的专业、学历有比较高的要求,她过去工作的中心每年招聘十二三名新员工,其中硕士学历占三分之一。但在她离职那一年,这家中心就有4名员工离职。
兰女士说,收入较低是导致年轻人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男同事,生活压力比较大。我所知道几位离职的男同事,后来去了药企,收入马上就大幅度提高。”
据兰女士的了解,疾控系统人才流失现象在各个省市都普遍存在。疾控工作对专业人员学历、能力的要求与他们获得的报酬、社会认可度不相匹配,导致疾控专业岗位缺少吸引力。
另外,按照公共卫生三级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承担着最基本的疾病预防任务,在上海,无论是传染病的监测、慢性病的管理还是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直接服务居民的“守门人”。但同样因为收入及社会认可度都比较低,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
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接下来,化疫情危机为人才机遇,公共卫生人才储备被列上重要日程。2020年,上海已启动探索建立公共卫生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流动机制,开启首批高层次人才双聘工作、学科带头人工作,同时还引进了各层次人才。上海市疾控中心已强化现有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了公共卫生高端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紧缺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为多层次人才储备做最充分准备。
上海两会上张文宏教授也提到,要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队伍,不能以挣多少钱来衡量这支队伍的价值,要维护好和培训好这支队伍。
“建成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新的五年,我们希望为上海的公共卫生安全继续点赞。(记者 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