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中苏“最强大脑”造就上海建筑奇迹

日期:2022-02-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强强联合,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这在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撰稿|吴 健 常立军


  上海展览中心最初的名字叫中苏友好大厦,1968年改称上海展览馆,直到1984年才改为现名。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苏联著名建筑设计师维克托·安德烈耶夫、吉斯诺娃夫妇和结构工程师列夫·戈赫曼主导设计,中苏联合团队七天拿出设计图纸,仅用10个月就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让这个几十年间都是上海市中心的地标熠熠生辉。


强大的设计团队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访问苏联,其间苏联多位领导人提到可以在中国搞一些专题展览,展示苏联人民在经济建设、文化科技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加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友谊。很快,中国做出积极回应,决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设大型展览场馆,举办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从中学习、研究和借鉴苏联的先进经验,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3年10月,北京展览馆正式动工开建,于1954年9月顺利建成。而在上海,根据约定,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拟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中苏友好大厦建馆委员会”,具体负责场馆建设工作。

  苏联派出建筑设计专家来华帮助开展展览馆的设计和施工工作,苏方专家组成员包括苏联中央设计院建筑师安德烈耶夫、吉斯诺娃夫妇,以及著名的结构工程师戈赫曼等人。他们都是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以安德烈耶夫为例,1905年,他出生在乌克兰工业重镇哈尔科夫,从小就多才多艺,尤其酷爱画画,这为他的建筑艺术创作奠定良好基础。从哈尔科夫国立艺术学院毕业后,便参加了大扎波罗热工业区总平面图以及各种各样的楼宇和住宅项目设计工作。1934年,他考上莫斯科全苏建筑学院研究生,1937年毕业后开始了顺风顺水的建筑艺术创作生涯,最出色的作品当属全苏农业展览馆(即后来的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里面的机械化展馆,1954年改造后成为全展览馆最漂亮、最主要的展馆。1949年,安德烈耶夫因在改造莫斯科主干道特维尔大街11号的原公租屋所取得的建筑学成就荣获斯大林三等奖金。上世纪50年代初,他又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驻莫斯科大使馆等大型项目设计工作。

  具体到上海方面,则派出了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陈植、结构工程师蔡显裕、设备工程师赵忠邃等70多名人员,陈植担任中方专家组的组长,他于1927年2月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转入该校建筑研究院深造,1929年9月回国后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会同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设计了吉林大学总体、教学楼和宿舍,1931年2月在上海与赵深合组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创作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等一批在现代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品。1952年7月1日,陈植与赵深、联合事务所建筑师罗邦杰、工程师蔡显裕、许照等人加入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均任总工程师。陈植一生参加了中苏友好大厦工程,设计了鲁迅墓,主持了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等重点工程设计,为上海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他主持和指导的苏丹友谊厅设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晚年为上海的文物保护、建设、修志等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取得了许多成果。

  强强联合,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这在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句酒话催生工程问世



  1954年3月,正当北京展览馆建设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之时,安德烈耶夫夫妇抽空来到上海察看中苏友好大厦选址地哈同花园现场。当年4月中旬,戈赫曼也从北京飞到上海实地考察,陈植等中方人员全程陪同,当天晚上还设宴招待他。没承想,戈赫曼在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许诺说:“工程5月1日就可以开工!”第二天,上海的报纸就以头条新闻形式进行了报道,这下子把戈赫曼吓傻了!他知道自己说话太鲁莽了,马上抄起电话,打给远在北京的安德烈耶夫,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当时,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派出张乾源等人参与北京展览馆的设计工作,为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建设积累经验做好准备。据张乾源回忆,安德烈耶夫接听电话后,紧急召集他们开会宣布说,苏联和中国政府都知道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即将开工建设的日期了,“所以我们只能靠集体努力,千方百计达到这个目标”,无论如何都不能食言而肥!

  问题是,离戈赫曼所说的“5月1日”开工日期只剩下区区19天了,但设计图纸却一张也没有!好在安德烈耶夫久经沙场,见过世面,他拿出自己的绝活,很快拿出一份中国宝塔状建筑风格的设计草稿。但陈植对此并不满意,果断推翻了,经过中苏双方一番热烈磋商,设计团队集体努力,定下了总平面图,按照功能拆分成中央大厅、东翼、西翼、工业馆、电影院等五大部分。接下去,双方专家根据这份总图分成好几个专业小组,分工设计总体方案、正面图和剖面图纸(整个建设过程中总共完成2480张设计图纸),短短七天后,大厦的设计图准备完毕!这可能是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的奇迹!

  4月15日,设计方案被送到上海,很快便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5月1日,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开工典礼,5月4日,大厦正式动工建设。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1955年3月初,仅仅10个月之后,中苏友好大厦便在广大建设者的齐心努力之下拔地而起,依当时的施工和技术条件,中苏劳动者共同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建筑奇迹。整个楼群呈现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局部结合了巴洛克艺术特点,上海美协的艺术家们设计制作了大量华丽的雕刻和花饰。三民玻璃厂的职工克服并解决了许多技术困难,制作出耐热120℃、耐冷-12℃的红玻璃,覆盖在大厦顶端的五角星上,内装125只总功率6300瓦的灯泡。3月15日,一万多件展品布置完毕,展览盛况空前。上海老建筑保护专家娄承浩回忆:“排队排了很长时间,可以说是全城出动了。看了也真是感慨,都说社会主义好,怎么好呢?就是苏联这样子。”从此,中苏友好大厦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是游客心目中的著名景点,明信片、文具盒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将其形象推出上海,走向国外,其功能也从举办展览会向召开重大会议拓展。(撰稿 吴健 常立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