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疫”路同行
上海疫情中,高校封闭时间很长,学生在校生活是怎样的?教学如何坚持?
四五两月间的大学,网课和学习仍在继续,很多师生做起了志愿者,用爱心和耐心带给大学“家”一般的温暖,用暖心呵护高校学子。
“疫”路同行,你我相伴,在这特殊的季节,上海高校里的师生用他们的热忱与坚持化解着疫情的寒冷。
网课也有良好的上课体验
虽然遭遇疫情,但是上海各高校的教学工作通过网络仍在有序进行,学生们在宿舍中并非无事可做。
在复旦大学,学校有很多线上学习“打卡”活动,督促学生自觉地学习,尽管不需要去教室打卡,但是很多同学仍然通过这种方式自觉按时学习。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020级本科生涂诗怡有一个四人组的小群,大家每天晚上都会发自己的“打卡”记录,互相激励彼此。她会列每周计划表,灵活安排录屏课的学习时间。有时遇到紧急事项也会偶尔挪用一下时间,不过还是尽量当日事当日毕,不然会拖着越来越久。
新科技在网络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得益于各种云端平台的支持,学生们能在屏幕前端获得视觉听觉良好的上课体验。复旦大学物理学系2020级本科生班的赵玉雪说:“上网课这些天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包括作业提交批改、汇报展示等流程也都通过各类网络媒介进行,速度敏捷、分类方便、呈现直观。我们能够将老师上课的内容通过录屏截屏等方式保存,课后还能反复观看,仔细思考课上不解的问题;并且省去了平时在各个教室之间辗转的时间,给自己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之处。相信在之后的网课学习中,我能更加投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捷功能,获得更多进步。也希望疫情快点消散,能与同学们再次坐在教室里,与老师面对面讨论交流,收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
上海电力大学的宋昕昱觉得虽然相隔着屏幕,但也能感受到老师们一如既往地认真备课和同学们努力学习的热情:“我们寝室的学习氛围很好,上课时大家都会认真记笔记,课后也会互相讨论题目、复习课程、预习下节课的知识点。”
为保证封控管理期间的教学质量,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微信公众号新推出“教学教务咨询智能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上海大学推出线上教学建言献策问卷调查,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与建议。
在确保线上教学网络的稳定可靠方面,上海大学升级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调整和优化网络设备及网络策略,保障教学资源的网络线路优化。
同济大学还要求,任课教师应利用课前、课间时间,多和学生们聊聊天,弘扬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用言语和行动鼓励学生,最大程度缓解焦虑情绪。
而在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们依然在苦练基本功,琴声、歌声、台词声,声声入耳;他们潜下心来安静地阅读,认真地听课,构建了一个稳定、旷达、透澈的精神世界。
上海音乐学院的逆行者
进入4月,随着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的时期,许多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也都处于社区封控管理中。但上音党委发出号召后,在接到志愿者“召集令”的第一时刻,许多上音人就纷纷通过自己所在的基层党组织踊跃报名成为新一批“逆行而上”的志愿者。
从第一批机关党员男同志到第二批的党员女同志乃至系部教师等,在短短时间里,一支60余人的党员队伍就迅速集结完毕。大家拖着箱子,扛着被子,带着枕头床单被套,背着电脑,精神抖擞地入驻零陵路校区,开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
2022年3月13日,上音第一时间成立了零陵路校区防疫专班,调整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每天清晨收到前一天的核酸检测报告,他们就开始整理数据、采集信息;7点到12点召开研判工作例会,对在校师生进行整体面上的综合研判,同时单独研判每类(核酸、体温、抗原)检测异常人员的行程轨迹,形成一人一策,向市教委、区疾控、区教育局、所属街道报告,对接后续处理方案;中午继续开职能部处的小组研判交流会,分解落实党委布置的各项举措;下午1点到5点抓紧执行,如报送材料、完成核酸检测的运送、消杀安排、转运隔离等;其间时常还会穿插各类工作会议。直至凌晨,一整天就在紧张忙碌有序的日程中度过。
上海音乐学院学工部的毛媚老师说:“封控期间,在校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节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情绪上容易出现波动,学工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多场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开展互动式工作坊。第一时间向全校师生公布24小时上音专属心理热线,公布24小时微信咨询和视频咨询。推送心理防疫小贴士及音乐治疗特色方法,成立由学校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及学生工作部教师共同组成的上音心理应急工作小组,关注关心全校学生心理健康。”
面对物资、运力紧张的情况,后勤保卫处尽全力满足在校师生们的各项需求,多方联系确认货源,保证在校师生和所有人员的生活物资供给。
从3月中旬开始,上音零陵路食堂加大供餐量。食堂仅有二十多名员工,校园闭环管理后,零陵路校区食堂每天要保障近两千人就餐。此后一个月时间里总计提供了近20万份早午晚餐。
为尽可能给同学们提供品种丰富多样的“放心餐食”,3月中旬,上音零陵路校区增设了临时小卖部,并启用二楼餐厅保障师生用餐。除原先商品之外,小卖部为学生提供包括零食、水果、生活用品等在内的各类需求品。
从3月底开始,学校对所有封闭管理期间供餐实行免费供应。食堂师傅们每餐需要打包千余份餐食,但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上音是一家音乐专业艺术院校,学生都多才多艺。疫情发生后,在校园里,由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们共同自发组成的小型乐队,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生动的“阳台”音乐会。
同学们在阳台上观看演出并保持安全距离。疫情虽阻断了人与人之间距离,但却阻挡不了同学们彼此心灵的交流,音乐将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演出期间,同学们纷纷挥舞起手机闪光灯并一起合唱,有力的声音响彻校园,用团结之光驱散疫情的阴霾。
“阳台”音乐会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缓解疫情下的焦虑与不安,用音乐传递爱与快乐,同时也给疫情期间的校园生活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用暖心呵护高校学子
物资来啦!
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尚熙物资小分队只要一出现在学生公寓楼,同学们就会特别期待,因为物资小分队送来的都是“甜蜜投喂”:桶装矿泉水、面巾纸、洗发水、泡面……
根据上海市统一部署,各高校近期都严格执行“足不出室”的封控管理。在此情形下,学生的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成为一大难题。“老师,我们的矿泉水、面巾纸和洗发水快没了”,类似这样的诉求,时常都会听到。
驻守华山路校区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火速行动起来,成立了尚熙物资小分队。
在校后保处处长何亮、副处长徐军的带领下,生乐物业团队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对所有入校的物资进行严格的消杀和放置,确保校内人员安全。校学工部对相关院系辅导员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布置,让辅导员们及时按楼层汇总归类学生的各类物资需求;戏文系党总支副书记陈莹、舞美系辅导员李宗禹等老师在学工部、后保处的支持下,统筹协调配给、运输、发放等各项事宜。食堂工作人员、保安团队、物业团队、教师志愿者一起加入到这场“配运送”的爱心接力。
食堂职工高文仙和许斌利接收到需求列表后,迅速将储存物资进行清点,按寝室一一分拣,随后马不停蹄地在短时间内将700余份物资细心打包。对于学校老职工高文仙来说,这已经是封控管理期间的生活常态了。有时,凌晨三四点钟便要起床打包,有时则忙至深夜两点钟,“这些东西都是娃娃们急需的,我就怕晚了或漏了”。在说这话时,高文仙的手也没有停下,匆匆说了两句便继续工作了。
在这场物资供给的冲刺中,所有老师和职工们守望相助,携手并肩,共同为学生构筑起了物资保障的坚强后盾。
足不出室,但有人为你守护,在特殊时期的上戏校园里,教职员工换了一种模样与你在一起。
为保障校园封控管理期间物资以及食堂原材料等进校安全,复旦大学制定了三级防护工作要求:采购大宗货物要做到来源可追溯,强化配送人员健康核验,确保校外配送过程有防护;严格货物和车辆进校管理,确保进校过程有防护;师生员工人人尽责,使用物品时做好个人自我防护。
封控管理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们留守寝室,但校内餐饮服务人员非常有限,为3万多名学生送餐的工作量很大。于是,上海交通大学各学院组建教师送餐队伍,1000余名教师成了送餐员,教师们的私家车成了送餐专车。
而在华东理工大学,早上6点,当学生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宿管员周金才已经开始了他新的一天:背着蓝色喷雾器进入浴室开始消杀。
7点不到,当送餐工作人员送来早餐时,他立刻打开大门,把一筐筐盒饭搬到楼内清点,协助楼层长将热乎的饭菜送到学生的手上;接下来稍息片刻,他又投身到楼内垃圾清运的工作中。
周金才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普通宿管员,上海疫情暴发后,他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工作,度过这样满负荷运转的一天。
他认真引导学生到达指定核酸点,维持现场检测秩序;接着楼内学生的“云购物”订购物品大批量送来,他要与楼内的几位同事又一起忙着清点分发物资……最忙的时候,他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8个小时!这样的工作量是原来的几倍,但是他不觉得累,他说:“特殊时期也让我和孩子们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们都很乐观,也会提醒我注意安全,这让我感到很暖心。”
从天山之脚的新疆到东海之滨的上海,经过四天四夜马不停蹄的冷链运输,满载着石河子大学师生爱和情谊的重型卡车经过消杀驶入海思路999号。在华东理工大学疫情防控决战冲锋的紧要关头,石河子大学迅速筹集的10吨猪肉和5吨鸡肉,跨越山海,雪中送炭,解决了燃眉之急,感动着广大师生。这份来自石河子大学师生沉甸甸的深情厚谊,充分展现了两校结对、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
自2008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以来,作为9所援建高校团队的副组长单位,华理与各兄弟高校团队共同为教育援疆事业积极贡献力量。面对疫情,两校师生心手相牵,同心抗疫,共克时艰,齐心守“沪”。(记者 何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