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大气包容 创新活跃

向明:中西交融的海派名校

日期:2022-09-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作为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向明中学享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人文资源环境,从而造就了其开放自由、独立创新的海派校园氛围。
记者|应 琛


上图:校园里的创造文化——三独(独思、独创、独立)。


  “环黄浦皆楼也,其西南某路,梧桐尤美。望之时尚而古韵者,淮海路也。路行二三里,渐闻书声琅琅回响两屋之间者,向明也。创之者谁?清末教育家马相伯也。师生每日畅谈于此,教师崇实求新,学生勤思创造,师生明理向上,故曰向明也。向明学子之乐,得之思而寓之理也……”有《向明记》这样描述了创建于1902年的上海市向明中学。

  同时,由于学校地处上海市商业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与淮海路商业街毗邻,也有人戏称走在淮海路上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游客,第二种是工作人员,第三种便是向明中学的学生。每天下午4点,背着书包的他们构成淮海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美丽的校园内,全新的塑胶跑道操场旁由乐高积木搭成的维纳斯像趣味盎然。小洋楼前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先生的铜像与历史悠久的“震旦楼”及其姐妹楼“晓光楼”交相辉映。一旁向明的杰出校友墙告诉人们,向明学子活跃在传媒、体育、科研、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

  作为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向明中学享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人文资源环境,从而造就了其开放自由、独立创新的海派校园氛围。也因此,向明在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向明精神”,即大气、包容、睿智、活跃。

  今年,向明中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百廿年向明史,勾画了向明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


从震旦岁月到向明教育集团



上图:海派书画大师陈佩秋为校名题字。右二为芮仁杰校长、右一为冯忻书记。


  向明中学位于地铁13号线淮海中路站3号口旁。走进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震旦楼,弧形转角处的彩色玻璃依旧剔亮。

  一切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这所百年名校的过往。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大门,教会学校成为新式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纵观如今上海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学校,教会学校占有相当比例。作为向明中学的源头,震旦学院(大学)之历史,也是上海乃至中国教会学校历史的一个缩影。

  1900年,马相伯将祖传的3000亩良田悉数捐给天主教耶稣会用于办学,史称“毁家兴学”。不料教会收到巨额捐献后,对办学却不甚积极。

  1902年11月,南洋公学爆发“墨水瓶事件”。蔡元培介绍部分退学者至当时居于徐家汇土山湾的马相伯处求学,并请他创办学校。马相伯欣然应允,并为新学校取名“震旦”,谓中华曙光,蕴日出东方、前途无量之意。同年12月底,《震旦学院章程》在《翻译世界》杂志刊出,公布宗旨、课程、学制、师资和学费等。

  上海市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回忆道,由于学校的雏形基本形成,因此1902年也被认定为震旦学院创办的年份。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屋正式开学。马相伯提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办学三信条,不仅亲任总教习并教授拉丁文、数学、哲学等科目,而且“视学生如家人子弟,共食同游,亲切恳谈,循循诱导”。在他的领导下,震旦学院很快声名远扬,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精选西欧名著为教材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二是重视学生自治精神的培养;三是以校长演说形式引起学生对世界大势的关注;四是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军事训练。

  起初若即若离的教会,此时见办学颇有成效,起意夺取学校领导权。1905年,马相伯无病而被勒令“养病”。随着校方尽改旧章,爱国学生愤而退学,“震旦第一时期”戛然而止。

上图:90年代,许建苗书记(左五)、刘冀生校长(左六)接待访问学校的曼联足球队。


  在原震旦学生的拥戴与恳求下,马相伯另组复旦公学。耶稣会则沿用震旦之名继续办学,史称“震旦第二时期”。

  1937年,圣心会在沪创办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这是天主教在华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该校虽与震旦大学合组一个董事会、合聘一位校长,但在行政和财政上均独立自主,用震旦之名实为方便向政府立案之举。1938年,学院附设女生中学部。

  1939年,学院和附中合用的新楼落成。起初,邬达克想建一座哥特式建筑,但他后来调整方案,将其设计成了一座纯粹现代风格的教学楼。大面积通透的玻璃窗和许多弧形转角,让这座功能实用的大楼看上去十分优雅,至今仍为向明中学的标志性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教育主权、接管教会学校排上议事日程。1952年9月25日,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开学典礼在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召开。会上宣布,震旦大学附属中学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合并,改为公立的上海市向明中学,迁入长乐路原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校址办学。

  1952届女附中校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宝芳描绘了当天的情景:全校同学从淮海路排队步行到大光明,边走边唱“震旦人向太阳向自由,向着那光明的路……”。李宝芳说:“我因为个子高又入了团,是学校擎旗手,心情激动极了。”

  自此之后,向明中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风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快以优秀的教学质量蜚声海上。

  1958年,根据上海市教育局指示,位于学校南侧的私立晓光中学并入向明中学。一年后,向明中学成为上海市重点中学之一。

  “向明中学是本市规模最大、学生最多的中学之一。”在这一时期校友们撰写的回忆文章中,也纷纷以考取向明中学为荣,并对教师功底深厚、水平高超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后,向明人在向平校长的领导下迅速恢复教学秩序,一心一意办好学校——1978年重新确定市重点中学名单,向明中学再次入选;1980年,上海交通大学宣布与全市16所重点中学建立挂钩联系,向明中学又为其中之一;1982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五讲四美先进单位”,上海仅两所……

  一所学校的发展,宽广的视野与宽敞的空间缺一不可。

  2007年后,瑞金一路100号原东风学校校舍被划拨为向明中学教学区,师生以“西部”称之。西部改建完毕后,“东部”即瑞金一路151号校舍开始全面改造,并专门建造了一条连接东、西两部的地下走廊和一座设施完善的地下体育场馆。前后历时十余年的工程,使卢湾校区办学空间大大扩展、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向明中学在闵行区浦江镇设立浦江校区。学校采用“一校两部、互补联动”的管理模式,面向全市招收寄宿制学生。作为向明中学的又一校区,浦江践行向明创造教育办学特色,助推闵行教育再发展。至此,横跨黄浦江的“一校两区”办学格局自然形成。

上图:“初心耀百年 高歌向明天”——向明教育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


  在拓展物理空间的同时,向明人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1995年,原卢湾区提出以“就近入学、资源共享、示范辐射、整体优化”为原则建设四个教育小区。区政府投入资金,改造向明中学综合楼和操场、增设专用教室。1996年向明中学初高中脱钩,初步构成了“向明教育小区”。

  2004年,永明中学(原向明中学初中部)更名为向明初级中学,以此为契机,向明中学提出初高中“四个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向明教育联合体”初具雏形。随后,清华中学、三好中学、七色花小学和卢湾二中心小学陆续加入。

  2016年12月29日,以向明中学为龙头,由向明教育联合体演变为向明教育集团。经两次扩容,现有成员校10所,除向明中学外,另有1所完中、3所初中和5所小学。各校融会贯通“向明”品牌,结合各自特色共探创造教育的真谛。


创造教育不只是创造发明


  今年2月,向明中学卢湾校区大礼堂内上演了一场“开学第一课”的重头戏——学校与上海社科院共同打造了一堂创新型思政课。

  上海社科院的研究生们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出精心准备的情景剧——《致敬!干部楷模焦裕禄》。解温饱、治风沙、除三害……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再现了焦裕禄在兰考不平凡的三年时光。

  紧接着,向明中学语文教师丁欣梓与同学们一起深情回望共产党员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一生。

  同学们娓娓讲述自己心中的共产党人李大钊、江姐、于敏等的英雄故事,声情并茂地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理解,还带来了寒假中向明中学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学员对全国劳模、“改革先锋”、向明中学校外科技辅导员包起帆和第一代全国劳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的视频采访。两位劳模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赤忱之心和感人事迹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师生。

  “我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思政课改革了,当时全市有六所学校进行思政课改革,向明就是其中之一。”在芮仁杰看来,彼时的做法即便放在今天也未过时,“同样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搞社会调查,完成小课题、小论文”。

  而思政课改革的背后,是向明中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实施的创造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实践与发展之路。

  “在取得成绩的今天,我们尤其要追忆当年向明中学创造教育的奠基者和推行者方启敖副校长。”芮仁杰表示。

  1980年左右,向明中学提出了“坚持全面发展,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造就‘四有’人才”的办学思想。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向明中学能提出“发挥个性特长和培养创造才能”是非常超前,但也被认为是有些“另类”的。

  “当时大家也不太知道什么是‘创造教育’,无非是广泛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芮仁杰告诉记者,经过十年“无意识”的探索期,向明中学逐步形成了“普及型的兴趣小组→提高型的爱好者协会→创造型的带‘小小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颇具代表性的“三小”活动,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

上图: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学员与全国劳模面对面。右二为陈屹书记。


  1993年秋季开始,向明中学又每年在初、高中分别招生“初中英才教育实验班”和“高中创造教育理科班”,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使创造教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但进行3年后,上海实行初高中分离,初中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无法施行,好在高中理科班的建制一直持续至今。

  “这一时期,我们对‘创造教育’认识尚不深入、实践尚不系统,但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芮仁杰坦言,比起创造家,大家更听得懂发明家,“这就导致了一提起搞创造教育,就被认为是搞创造发明,但实际上两者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改变这一误解,向明中学在争创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先是构建了以创造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框架——

  1999年至2004年,依托时任校长许建苗主持的市级课题“高中创造教育课程框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学校架构了由基础性必修课程、拓展性提高课程、自创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大板块构成的创造教育课程框架。

  “我们提出‘两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师生,面向全部学科和各项活动,将创造教育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之中。”芮仁杰表示,创造教育由此从原来的试点进入课堂,进入课程,实现全覆盖。

  2000年起,向明中学把每堂课从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压缩基础型课程课时,又在原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组建学生协会,辟出了全市第一幢学生协会楼。虽然没有如今很多校园实验室来得豪华,但在芮仁杰眼中,协会楼非常实用,“当年很多学校都来考察取经”。更重要的是,协会楼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之后,我们陆续开设了纳米微生物(含基因技术)、机器人、无人机等实验室”。

  与此同时,向明中学对创造教育的瓶颈点“高级思维能力”发起攻关。芮仁杰清楚地记得,在回答“____的太阳”这道题时,标准答案是诸如“红红的太阳”之类,但有个同学填了“灰色”。原来这位同学来自兰州,当地污染非常严重,因此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看到的太阳确实就是“灰色”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反映出我们在思维方式培养上的问题。很多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所要培养的创造人才,是要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再通过理性分析,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芮仁杰坦言,虽然因一些现实因素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向明人切实认识到创造思维培养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基础,为此学校创建了苹果思维实验中心,上好创造第一课。学校独立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深化创造教育,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综合研究”,最终提炼出八种高级思维方法及其对应的四种高级思维能力,并搭建了支持高级思维能力的多样化课程平台。其成果被汇集在芮仁杰主编的《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一书中。

  “中小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思维方式,而创造发明只是附带的加分项。”芮仁杰反复强调道。

  2005年,学校被首批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同年经批准,向明中学成立国际部,让境外学生共沐创造教育阳光。

  如今,在姚秉华、刘冀生、许建苗、芮仁杰四任校长的不懈探索与引领下,“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向明中学一张“学校名片”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培养了一批创造型的教师。”芮仁杰表示,向明中学在一批优秀的高级教师中评选区学科带领人,在学科带头人基础上评选“校准特级教师”(学校首创),同时,在特色教师中创建名师工作室,“他们在各自领域著书立说、科研探究,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创造向明的未来”。



  比如,数学特级教师王大任,不仅授课风趣幽默,在尖子生培养上很有一套,上世纪80年代,他指导的向明学子吴思皓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比赛铜牌,一举打破中国在国际上零的纪录;政治特级教师浦以安(党的十三大代表)指导了上海第一个中学生哲学兴趣小组,探索开放型、指导型、双向探讨式的政治课教学改革,还尝试以“作品”替代纸笔考试,使思政课堂充满活力;科技教师黄曾新几十年来指导学生获专利和国内外发明金奖各有500多项,被誉为创造发明的“神奇教练”;上海市劳动模范、十佳“最美班主任”丁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有独到做法,是学校中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此外,黄志安(无人机)、沈骞(VEX机器人)、史忠晴(原创音乐)、周剑霜(微电影)和语文教研组(阅读课程)等,也在创造教育特色课程群的建设上卓有成效。


让学生拥有走向未来的创造能耐


  曾有一位向明毕业生在回忆母校时这样形容:“向明棒,向明好,活动多,作业少。”芮仁杰对此非但不否认,反而认为向明的学生确实“很会玩”。

  芮仁杰曾出过一个洋相,他最初以为所谓“纳米”是袁隆平研究的大米新品种。为了让向明的学生在毕业进入高校后,不再犯他的笑话,芮仁杰坚持让同学们走出去,与高校、研究所、有关的科技公司进行联动,让学生开拓视野,“他们将来不一定要从事相关事业,但一定要知道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上图:向明校园里的震旦书院(创建于2012年)实现图书馆成功转型,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总督学柳斌为书院题匾。


  每年必办的活动中,最让同学期待、最具影响力、呼声最高的无疑是向明活动的王牌——向明春假研学。从2011年开始同学们利用春假活动走出学校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探源历史文化遗存,感悟地域风土人情,认识探究悠久中华文化。可以说,春假研学是一个让全体向明学子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契机和平台。

  除了走出去,芮仁杰还坚持“请进来”。

  在思想仍较为禁锢的年代,向明中学作为全市71所涉外学校之一,很早就聘请了外教。

  “当时,轮到我们的外语老师有点忌讳了,就故意刁难,想让外教教一些高考的内容。”这件事传到了芮仁杰的耳朵里,立即拦了下来,“不允许”。芮仁杰的想法很简单,外教上课内容不能涉及意识形态,多讲讲风土人情,多与学生对话,“只要你讲的外语学生听得懂,学生讲的你听得懂,就算成功了”。因为如此一来,学生得到激励,“原来我的英语外国人能听懂”,也就敢开口了。

  在“与科学家面对面”的活动中,芮仁杰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切身体验顶尖科学家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从而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也是人。我明天也可以做科学家”。

  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拓思维的能力,学校特别成立了由学生会负责的学生自主管理的“今天我当家”,管理校内校外大大小小的事务,在校内有着领导作用。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学校举办了众多由学生全权负责的大型活动。几乎所有的向明学子都会在三年中自己组织、策划、参与过几项活动,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让他们在步入大学以后受益匪浅,也让他们在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备受青睐。

  芮仁杰表示,创造教育带给向明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比如,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带小小研究生、评小小专家”活动,激发一批特色学生的涌现。初中被评为“小小昆虫学家”、高中发现并命名“中华螽斯一号”昆虫新种的黄文华(1988届),后来成为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在向明广播站迈出第一步的林海(1990届),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台主持人;曾参与组织“向明之春”艺术节的吕超(1994届),近年来打造了《亮剑》《心术》《安家》等多部爆款影视作品;考入北京大学的马宗明(2001届),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教授,2016年获“斯隆研究奖”等等。

  在向明中学110周年时,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曾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写道,向明中学“彰显明理向上,践行创造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他希望学校“把握时代脉搏,突出特色发展,着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作出新贡献”。

  芮仁杰发现,创造能力不是老师能直接授予学生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下学生自己“生长”的。于是,他把办学理念升级为“学会创造、追求梦想,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并凝练出“思想活跃、勇于挑战、宽容失败、梦想成真”的内涵,致力于营造“三创(创意、创造、创业意识)、三独(独思、独创、独立)、三心(爱心、宽容心、责任心)”的创造文化氛围。

  于是,从2012年起,学校先后建设了震旦书院、创意实践体验馆和原创音乐、机器人等30多个特色创新实验室。

  其中,由原图书馆转型而来的“震旦书院”配置了十余个特色实验室和10个专题阅览室和研究室,并设有演讲厅和学生书吧等,将自修、上课、讲学、教研、辩论融为一体,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导师专题辅导相结合的个性化学习场所,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为此,原教育部柳斌部长专门为书院题写“震旦书院”匾牌。

  而“创意实践体验馆”将科艺融合的教学探索从课外引入课堂,开设科学与艺术核心课、苹果思维、数字绘画与摄影等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成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策源地、向明创造教育新的生长点。

  此外,体教结合也是向明人创造文化的一个亮点,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如著名游泳运动员、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庄泳等3人,以及著名篮球运动员、中国男子篮球队前队长刘炜,乒乓球世界冠军何智丽,游泳熊国鸣和羽毛球世界冠军张爱玲等等。

  “让学生拥有走向未来的创造能耐,我们对创造教育的解读会越来越精彩,对创造教育的实践也会越来越丰富。”芮仁杰透露,“十四五”期间,他希望学校能在高一阶段就开设哲学和逻辑学这两门课程,“因为它们都是对创造思维能起到基本作用的学科”。向明人在创造教育的求索路上将不断前行。(记者 应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