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科创走廊, 风雨兼程谱写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它是创举,也是传奇,谱写在长三角大地上。
这些年我始终关注它、跟踪它,看它从一条地理上的高速公路,蝶变成改革创新的新思维和新能量,继而又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它一度经受的被怀疑、被争议以及各种艰难险阻可谓“跌宕起伏”,但赢得更多的是赞誉是肯定。它推动松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战略空间实现开创性突破,给世人这样的启示:一个城区、一座新城赢得逆环境下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无一例外,由思想决定视野,由规划决定品质。
它,就是成为今天“高热词”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新思维新能量破茧而出
多年前,我数次飞驰在G60高速公路上,对它的认识停留在从松江到嘉兴再到杭州的跨省公路上,仅此而已。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两周年之际,松江提出并奏响了建设“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的序曲。
回望这段历史,“G60科创走廊”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探索的新路。当年并无多少人料到,日后激荡长三角大地的“G60”画卷正由此徐徐展现。
凝结松江精神的G60科创云廊。
彼时,松江承接了海内外制造业不少项目,是上海传统制造业重镇,其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占比很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毋庸讳言,一些落后产业渐渐滑向劣势产能和污染大户,急待产业升级。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来松江调研提出,松江“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上海市委市政府也要求松江大刀阔斧推进转型发展,走出一条新路。自此,新一届松江区委深入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马不停蹄地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后,提出将“G60科创走廊”建设作为全区产业发展新发力点。最初构想是,沿着G60高速公路40公里松江段,在两侧布局“一廊九区”,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彼时斩钉截铁地发出动员:“这条新路不是想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是走出来、干出来的,甚至是从没有人走过的地方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
可以说,G60科创走廊起步于“啃硬骨头”。松江对区域内量大面广的落后产能依法使出“铁腕”,通过大力推进“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向存量工业用地“索要”空间,仅第一年,便整治拆违708万平方米,超过以往10年的总和;关停淘汰劣势企业、污染企业1000余家,建设用地减量立项和验收7434亩,生态用地新增4433亩。
初战告捷后,松江一鼓作气,乘势而上,连年让劣势产能“瘦身”,至“十三五”末,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腾挪了大量空间。与此同时,他们向规划要品质,向科创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犹记那个阶段,我们去松江,看见不少河流变清了,不少道路变畅了,新公园新绿地相继在建,四周居民笑逐颜开。我们曾深入“G60”两边,目睹了动人心魄的“敢破善立”,也看到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等渐渐显现。特别感慨的是“人”,是当地干部群众敢想敢干的精神。“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靠的是上下一心,勠力前行。
其间,并非一路平坦,也不乏争议。譬如,原计划开发房地产的千余亩城市发展备用地,被改用于科大智能等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有人算了一笔账,按当时土地行情,土地出让建商品房,出让收入每亩3000万元左右。而出让给制造业项目,出让价只是每亩100万元。单从这一点看,地方财政貌似受了损失。但松江区委誓将土地指标优先用于先进制造业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们不想做“一锤子买卖”,而看到先进制造业的“母鸡可以持续下蛋”的高质量发展之未来。果不出所料,短短数年间,梧桐引得凤凰来,海尔智谷、顺络电子、复宏汉霖、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纷纷“落户”于松江,由此在松江形成的高端科技资源和国际化创新环境,吸引了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集聚,也带动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摄影/蔡斌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曾表示:“过于依赖房地产经济和土地财政的发展难以为继,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脱虚向实’、转型升级。”他们锚定高质量发展,将新发展理念落地为实践,在“经济转型升级”上发力。经过数年奋斗,“科创、人文、生态”成为今日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板”,“一廊九区”空间布局和“6+X”产业功能布局从蓝图变成可见可触的现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在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走廊。
“科创黄金走廊”多点开花结果
“G60科创走廊”的超常规发展,着实“出人意料”。
原本,它只是上海西南翼“一个区城的事儿”,倾力于“一廊九区”和“6+X”建设。不料,它很快与周边发生“同频共振”。发源于松江的“G60科创走廊”,一年后主动对接嘉兴、杭州,演绎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三地共同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篇章。再过一年,即2018年6月,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至此,“一廊一核多城”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壮大”后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区。九城市积极联动,不断激活区域科创活力,开创了协调发展新模式。
“硬核”发展的背后,是“软实力”的不断累积。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环节,市场渴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松江率先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通办”,39个部门、2289个政务服务事项一一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以往从签约到土地摘牌等需要一年走完的繁琐手续,如今只需一个多月,“效率特别高”——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项目有了这样的亲历。他们的项目边建设边招商,吸引了科恩实验室、优图人工智能实验室、常山北明、东华软件等50余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松江践行的“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服务,很快也扩展到G60科创走廊的九城市合作。我们曾参与并见证了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开通暨第一批异地证照发放仪式的举行。它标志着中国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破冰”。之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科技与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助力长三角公共卫生一体化发展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等不断被提上协同创新的议事日程。
前不久举行的2022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在连续三年跨越式增长的基础上再次出现井喷,科技成果拍卖成交额一举突破50亿元大关。此举意义非凡,意味着“G60”九城市科技成果切实加快了项目化和产业化进程,科创要素得以不断聚变。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一环。以往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成果,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常常遭遇瓶颈。如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并制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此举使得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得以疏通,更多前沿科技成果便捷地实现了向生产力转化。研发力和知名度双双提升,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致力于推动九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创新要素在此集聚裂变,创新主体层出不穷,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成为中国科创板资本市场着力辅导的一片沃土。作为长三角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早就主动联手金融机构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机制,助力市场主体提高科创能力。如今,九城市组建了科创板企业家联盟,建立“4+5”科创属性实质性判断预咨询、预辅导、预推荐机制,加速高成长性企业登陆科创板,近期九城市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占全国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5。G60联席办牵头构建了债权、股权、基金、上市联动的金融综合服务生态,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全牌照、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还组建金融服务联盟,将有关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会计所、律师所等400多家相关机构串联起来,共同促进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为实体企业引入金融“活水”,也为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支撑。
随着“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策源于上海松江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开拓实践,正式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回望这一成果的形成,不能不看到,是松江胸怀“国之大者”,以长三角一盘棋的格局,主动出击,打破行政壁垒,促进政策协同,坚持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要素在更大范围“活泛起来”,从而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转型新路。
“长三角G60科创之眼”效果图。
在世纪疫情中经受“大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强劲动能,从松江在今年“世纪疫情”和经济复苏中的表现也可管窥一斑。他们通过“三个率先”,显示了G60科创走廊建设所形成的非凡实力。这里所谓“三个率先”,即率先实现动态清零、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春天,上海面临复杂严峻的疫情传播,公共卫生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彼时彼刻,松江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战略引领,科学精准施策,表现出“十指弹钢琴”的治理能力。其间,松江区重大工程项目一刻不停地抓紧建设,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保持良好运营。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大考”成绩啊!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松江区规上工业企业数跃居全市第一,工业产值第二;进出口额居全市第二。从结构上看,松江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6+X”战略新产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呈现强劲的韧性、抗波动性和成长性,战略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发展潜能上看,松江近期有270家企业被新认定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同比增长119%,增量创历年同期新高,辖内“专精特新”企业目前达86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3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二。合同外资已经完成全年指标,到位资金超去年全年水平。“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一期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产业项目开工、新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672亿元。
如此成绩单,透出松江依靠自身“确定性”发展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
再看这段时期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发展,同样受到疫云笼罩,九城市联动合作的前行步伐却没有停歇。在特殊时期,九城市携手开展“云对接、云招商、云招聘、云培训、云沙龙”等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系列活动,有效地调动了G60产业联盟(园区)、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载体和各类要素资源服务市场主体,累计举办云服务活动40场,32万人次在线参与。九城市还联合编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十四五’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加强彼此优势产业协同错位发展。该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制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中心企业,常态化开展要素对接,集聚头部企业1826家。
前不久,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带队深入G60科创走廊企业和集中隔离点检查工作时表示: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防疫工作,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
事实上,他们严抓实做,经受“大考”的亮眼成绩单可谓傲人。
吸纳高质量人才的“强磁场”
“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是通过共建发展走廊推动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张勇如此评价。
目前,长三角科创走廊所在的三省一市互联互通,“抱”得更紧了。它导致产业集群加快崛起,科创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活力更加充沛,共同打造了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从宏观到微观,我们漫步其间,切身感受“G60”这条黄金走廊被发掘和建设,不仅激活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也促使这一带成为创新创业热土,持续释放人才“磁吸效应”。
松江无疑已发展成科创新高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孔雀松江飞”。据统计,2021年落户松江新城应届硕士毕业生人数占五个新城总量的42%,今年留学生落户松江人数比去年全年增长337%。
“光耀G60”雕塑,长三角广袤大地又一地标。摄影/张哲伦
据了解,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的小于,以及从英国华威大学毕业的小许,老家分别是江苏南通和浙江台州。他们毕业后不约而同选择在松江工作,是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发展所吸引。本硕均毕业于清华,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80后”吕文才,曾任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医疗科技学院访问科学家,2020年他毫不犹豫,选择加盟位于松江的一家医疗科技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董事。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90后”创业者李一诺,学成回国后很快飞来上海,选址松江,创办智脑科技公司,专攻智慧养老领域的健康管理、安全保障和生活协助服务体系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为吸引更多的人才,助力科创走廊发展,松江区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落户政策。一位毕业于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女生成为“新松江人”已有5年。据她介绍,“这5年,松江对人才的录用培育奖励、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我都享受到了,感受到松江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处处为人才着想的用心”。还有一位留学生表示,松江人才服务中心服务到位,对于她想落户,中心派出办事专员上门给予办理,着实温暖了她这样的一批新松江人。
“新生代”们纷纷表示,之所以选择松江,是看好G60科创走廊建设在产业和资源配套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对先进制造业发展是有力推动,也给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机会。
无独有偶,有数据显示,整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集聚态势也趋明显,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九城市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1190万人,国家级人才超1000人,省级以上人才超4200人,院士工作站652个,博士后流动站913个。人才的源源不断集聚,使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区块链、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获得“新鲜血液”,年轻人带着新知识、新观念以及青春和理想奔赴这片土地。
一切发展,为了百姓安居乐业
G60像一条大河,其承载创新的波浪滋养着两岸千家万户。
我们于傍晚驾车经过G60高速公路,不经意间就看到松江段会如约亮起呈自由翱翔之势的璀璨灯影。而跟松江居民聊起“非凡十年”标志,无不指向这个新地标。
“G60科创云廊”,是一种精神获得感的象征。
这一由国际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的科创云廊光带,承担了两大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凝结了200多位设计师、600多位工程师、4000多位建设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仅建成了他们“梦中的样子”,也彰显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大都市的卓越品格。它承载了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梦想、使命和责任,蕴含着排头兵、先行者的精神。它作为崭新的城市名片,飞向了世界各地,让松江民众感到“荣耀”和“自豪”。
历史深厚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摄影/姜辉辉
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摄影/姜辉辉
当然,松江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来自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和日日呼吸无处不在的独特文化。这里,既有G60科创走廊,也有广富林文化遗址、唐代经幢、宋代方塔、漕运仓城、云间第一楼、佘山教堂、独特的世茂洲际酒店、星罗棋布的“最美书店”“美术馆”,还有风情独特的有轨电车等等。爱松江,理由成百。但九九归一,他们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使千年府城的“非遗”文化、古老记忆、高科技、现代化浑然一体,有机交融,共同构筑了今日松江绵厚历史底蕴与新时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城市建设,根本目的是为民谋福祉,要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人民城市建设实现高品质提升。而松江近几年聚力于“科创、人文、生态”建设现代新松江,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勇当科技和产业的开路先锋,正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十年时光漫漫,又如弹指一挥间。回望松江十年,“G60”犹如一个响亮音符,激荡了广袤的长三角大地。松江秉持新发展理念,改革辟路,创新求实,唯实唯干,拼搏奋进,使今日604平方公里的新松江处处迸发青春活力,以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之意象,闪耀于神奇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这十年,松江奏出的发展交响曲,激越而辉煌!(撰稿 萧丁)
迈向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松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