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被网暴吞噬的时代

日期:2023-06-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被网络深度链接的当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或是在被信息洪流席卷并反复横跳间,一不小心成为网暴的“帮凶”。
记者|应 琛


  留校查看、留党察看。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广州地铁8号线“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被曝光”事件有了最新的进展,四川大学6月21日通过官方微博就该事件发布情况通报,给予了本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某以上处分。

  该事件发生以来,网络上对女生张某的批评和指责一直都没有平息。尽管公安机关已经调解处理,当事大叔和他儿子表示不予索赔追究,涉事女生也公开道歉,舆论仍不断催促四川大学调查处理,一定要让事情有一个公正公开的处理结果。可见,公众对于造谣污蔑和网络暴力的痛恨,希望“按键伤人”者付出代价,得到震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社会的信息生产、传播之地,语言暴力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形成了大家深恶痛绝的网络暴力。网暴已经不再局限于社会的负面事件,它已经扩展到热点事件、重大活动、明星网红、焦点人物等。

  有时候,一些网暴就是来得莫名其妙。而在被网络深度链接的当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或是在被信息洪流席卷并反复横跳间,一不小心成为网暴的“帮凶”。


莫须有式的维权


  事件起因是,张某在地铁上见一大叔蹲着玩手机,怀疑对方偷拍自己。为自证清白,大叔同意其检查了手机相册。但发现是个误会后,张某依然选择在网上曝光,并用“猥琐老头”“不是第一次作案”“动作娴熟”等词汇来斥责大叔,并表示“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

上图:大叔自证清白后,张某仍将其曝光于网络。


  有人顺利被这篇“小作文”带偏,也有网友替大叔鸣不平。张某继而表示,“既然没有偷拍,那他为什么不为自己发声”。 正是这条微博激起了千层怒浪,舆情自此发酵。

  大叔的儿子邓先生表示,父亲没有开通微博,并不知道网上的舆论。警方关注到后,联系了其父亲和视频曝光者了解情况。“民警要求女生删除视频,双方达成和解。”邓先生说,他父亲并不知道视频传播意味着什么,以为对方只是发到朋友圈或者短视频平台,“删掉就没事了,也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家人”。

  6月11日,邓先生自己在社交平台刷到了上述视频片段,认出了父亲,才知道这件事,并感到非常生气,于是决定报警,“我们希望她能公开道歉”。当天,张某从东莞赶了过来,正式向其一家道歉。

  “她是大学生,我们是农民工,她的文化水平比我们高,犯了错我们应该给她一次机会。她(考上大学)不容易,希望学校不要开除她。”邓先生说,自己家只需要她能够在网上公开道歉就行,并不想让她退学或者赔偿。

  当晚,张某在她自己的微博发文道歉。

  但网络舆论并未就此平息,眼看着一场网暴刚被遏制,另一场网暴又在酝酿——张某的很多个人信息、照片被扒出,就事论事、理性批评之外,恶言恶语、人身攻击也不少,甚至其“代表”的各类群体也遭了殃。之后,她不仅被曝被腾讯解除实习合同,还有前同学曝光她霸凌同学、违规旷课等恶行……

  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委党校研究员姜方炳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张某本想通过“网曝”他人来为自己进行所谓的“维权”,结果自己却被巨大的网络流量反噬,甚至被网暴。怪诞的现象背后,其实有值得深思的问题。

  “客观而言,被偷拍是很多女孩深恶痛绝的现象,女性对类似行为有所警惕、严加防范,也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能够鼓起勇气求证,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遏制此类不法行为的发生。”姜方炳话锋一转,但伸张权利的基础应该是事实和真相,显然张某这种“莫须有”的维权方式引发极大争议。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曝光成了不少人揭露乱象、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在姜方炳看来,大多数人都共享着一定的朴素的社会公平正义观,但也正是这种“公共的善”给了造谣者可乘之机。

  “此外,当事双方一个是农民工大叔,一个是名校硕士研究生,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客观上的差异和张力,容易让事件变成一个舆论关注的热点,也更容易通过网络事件的导火索引发各种社会情绪。”姜方炳补充道。

  但从法治的角度讲,即便一个人犯了罪,在定罪量刑时也要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姜方炳强调,被“喷”的对象即便有错,甚至说违规违法了,其权利也不能被随意践踏,“该怎么处理,应该由法律法规来界定”。

  正如有评论这样写道,没有边界的“以曝制曝”,本质上也是一种“以暴制暴”,是网络曝光这一手段被滥用的缩影。

  从处理结果来看,四川大学秉承了宽严相济、客观审慎的原则,对于网络关注的热点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该处罚的处罚,该澄清的澄清,厘清是非,捍卫公正。留校察看和留党察看的处分,都是相当严厉的程度,绝不是像有些网民所说的“轻飘飘地处罚”。


变与不变


  早在2010年,姜方炳就开始关注网暴问题,并试图从风险社会视角来进行分析,先后完成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多个相关课题。就他的观察,无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网暴的有些风险特性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

  “网络暴力的风险逻辑并没有改变。第一,很多网暴事件是突发的,当事人也不知道网暴怎么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起因很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话。第二,实施主体的模糊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确定到底哪些人真正参与,但由于大量网民的介入和互动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势能,对当事人带来莫名的强制性。”姜方炳进一步分析道,“第三,演化过程的难控性,特别是在媒体跟进报道,相关单位相继发声,网民互动传播后,会产生牵出效应,事件的演化最终往往超出当事人本身的控制能力范围。最后,后果的实在性,网暴会实实在在影响当事人的,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生活层面。”

  无论是素人,还是名人,都无法摆脱“网暴”的鞭笞。去年,易烊千玺因为舆论的压力,主动放弃了国家话剧院编制一事,就是相对典型的案例。或许真相是什么,难以辨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现象出现了:在舆论漩涡面前,心理素质强大如头部艺人,也难以自处,并且极其不安。

上图:演员易烊千玺曾因舆论的压力,主动放弃了国家话剧院编制。


  正如易烊千玺当时在微博中回应的那样:“事情发展的走向、所波及的范围,确实超出了我个人能解释清楚的范畴……庞杂的流言蜚语让‘易烊千玺’逐渐变得面目模糊,失去了基本的‘人样’,无论作为公众人物还是个体本身,这种‘失真’都让我感到巨大不安……必须承认,有悖科学的、与家人相关的种种谣言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荒诞与恐惧,但我内心明白,那个被拼凑出来的‘易烊千玺’,不是过去与现在的我,更不会是将来的我。”

  那么变的是什么?姜方炳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让网暴事件得以更快地发酵,并传播得更广。

  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迅速增加。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为4.57亿人,人们主要通过宽带上网。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中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结构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

  而2010年,BBS论坛是网络言论的主要汇集地,彼时新浪微博才上线一年。如今,网暴事件几乎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平台,而是会在多个平台扩散。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是近几年一个典型的网暴案例。2020年7月,杭州谷女士在楼下取快递时,被便利店主偷拍照片和视频,偷拍者在微信群聊里编造了“少妇出轨快递小哥”的聊天内容,这些内容很快被转发到了多个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抖音等平台,引发多个平台的网民发表侮辱性评论。

  同样地,还有“粉红色头发女孩事件”。2022年7月13日,郑灵华收到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赶到医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躺在病床上的爷爷。当她把祖孙俩的合影发在小红书平台后不久,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照片陆续被抖音平台的多个营销号、百家号平台上的一个认证博主盗用,随之在网络上扩散。

上图:郑灵华把祖孙俩的合影发在小红书平台后不久,照片陆续被多个平台盗用,随之在网络上扩散。


  而郑灵华遭到网络暴力最直接原因竟然是她“染了粉红色头发”。有营销号搬了她的图,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起了课;许多人针对她的粉色头发,辱骂她“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甚至还有人攻击她生病的爷爷,造谣称“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

  2023年1月23日,兔年大年初二,郑灵华自我结束生命,卒年23岁。她在遗书中说,“内心创伤,由于吃药已经记不太清了”。生前,她吃大量抗抑郁的药。在她“尽力罗列”的原因里,第一条就是“网暴”。

  “海量的平台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着各种细分方向的内容,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长视频,再到直播。再加上深度伪造等新技术的发展,网暴的呈现形式、载体等都有所变化,比如短视频、还有AI造谣等。”姜方炳表示,因此舆论反转的频率也比以往频繁。

  比如,2020年清华美的一位女生,怀疑一个学弟摸了自己屁股。为了自证清白,这名学弟按照学姐要求,把身份证件发给了对方,并且告诉她可以查看监控。然而在调查结果没出来前,女生就将学弟的个人信息发布到社交媒体,声称一定要让这位学弟“社死”。在学姐的强势攻击下,这名学弟承受着来自网上的暴力。然而在调取监控之后才发现,这件事原来是一场误会。学姐遂被网友称为“清华腚姐”。

  又比如,千万网红“小慧君”在镜头前哭诉,自己被老板骚扰,同时被骚扰的还有公司里的其他几位女同事。一句“没有一个女生会拿自己的清白说事”让她的老板孙灏羽被大批不明真相的网友攻击,家门口被人泼东西,他的父母被人跟踪,他的公司也因为这件事而不得不关闭。但最后,人们发现,这一切都是“小慧君”的阴谋。她造谣的目的不过是想要在不付违约金的情况下离开机构。

  由此也可以看出,网暴者攻击的话术几乎一脉相承——对男性的攻击多从政治、金钱和性丑闻出发;对于女性攻击的方面则更多,包括但不限于羞辱外貌、贬低能力,统一使用的手段是“造黄谣”。无奈,这些话术和手段总能够奏效,引发暴力的狂欢,让人瞬间“社会性死亡”。

上图:武汉被撞身亡小学生的母亲遭受网友指责。


黑灰产推波助澜


  2022年底,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一名刘姓历史老师上网课后在家中不幸去世。据其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给学生上网课时,直播间遭遇陌生人闯入,闯入者故意播放刺耳音乐,干扰课堂秩序,种种侮辱话语不堪入耳。该事件发生后,新型网暴——“网课爆破”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入侵者”也被称为“爆破手”。

  报道称,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网课爆破手”甚至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广告,并通过组建QQ群等社交群组的方式接单,还有自称初中生的参与者表示自己不收费,主要就是“图个乐子”。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为用户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带来了便利性和互动性。“网课爆破”的发生,是因为网课参与者泄露网课会议号和密码。而自2000年初出现的人肉搜索,更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网暴的重要表现形式。人肉搜索意味着通过对被搜索人信息的披露,实现对被搜索人的惩罚。

  相比十年前,现在获取个人信息的难度已经显著降低了。个人信息不断地被收集、挖掘、分析、传输,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随之增加,但人们实际上无法左右别人收集和使用自己信息的行为。

  在大数据时代,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或加剧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2020年12月,成都公布了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赵女士的活动轨迹很快引起了网民的注意——近14天内,她前往过多个酒吧,也去过公园、美甲店、麻辣烫店。有关赵女士活动轨迹的微博评论区,充满“转场皇后”“一人之力,干翻整个成都”等嘲讽性回复,赵女士的身份证号、居住地、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很快也被扒了出来,网民对她的私生活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个人信息泄露对于网络暴力的助长,还体现在一些不易被察觉的联系上。

  网络黑灰产业的源头实际上就是个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可以利用个人信息做很多事情,例如水军公司就会大量收购个人信息,用个人信息批量注册账号,这些账号外表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它们都是网络水军,一旦得到指令,就能有组织地左右话题的方向,煽动大众情绪。

  实际上,十多年前的网暴事件就已经有水军推波助澜的痕迹,但由于缺少大数据的加持,水军产业链不完善,水军所能造成的影响相比当下要小得多,也很容易灭火。

  “在流量经济的当下,网络黑灰色产业更为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推波助澜一些网暴事件,制造补充热点,来蹭热点、赚流量牟利。”姜方炳表示,造谣者对受害者的伤害巨大,究其原因,本质上就是因为造谣成本太低。相反,受害者自证清白的成本却非常高。

  就拿“清华腚姐”来看,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删帖道歉了事。而对于造谣老板性骚扰的“小慧君”,平台只是封号,法院也只判了她赔偿5万元而已。

  值得欣喜的是,惩治网暴,国家出手了。记者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从6月9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称,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错误倾向。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体现从严惩治精神。

  “关于网络暴力治理的法律依据多散落在刑法、民法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条款中,较为零散甚至相互冲突,不利于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姜方炳表示,这一专题性司法意见的酝酿和制定,梳理和整合了相关法律条款,为我国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值得肯定。记者|应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