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人道救助,传递社会关爱

日期:2023-08-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来自红十字的人道关怀,是对弱势群体的温暖陪伴,也是缓缓流动的社会温情。
记者|周 洁


  “哪里有人道需求,哪里就有红十字的人道关怀。”在开展人道救助、反映群众诉求、协助政府兜住民生底线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上海市红十字会依托自身的独特优势做了大量工作。

  并非事事托底、大包大揽,但它总是见微知著、深入人心。来自红十字的人道关怀是一束希望的、温暖的微光,是对弱势群体的温暖陪伴,也是缓缓流动的社会温情。

上图:5月8日,白玉兰大厦为世界红十字日亮灯。


一束希望的、温暖的微光


  唐女士2013年被确诊为白血病,当时她正沉浸在快要当妈妈的喜悦之中,没想到生活却给了她一记当头棒喝。为保住生命,唐女士听从医生的建议,忍痛放弃了未出生的孩子,她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化疗了9次,疗程结束后,效果还不错。

  然而很快,一年后的例行复查中,医生告诉唐女士,检查中再次发现了肿瘤细胞。那是唐女士最沮丧的一段时间:捉襟见肘的钱袋子,怎么也消灭不了的癌细胞。“医生已经把能用的方案都用了,仍然无法扼制住病情,剩下的唯一可能治愈的办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等血液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唐女士没有考虑移植,“当时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太了解,而且感觉后续费用是个无底洞”。

  2018年,唐女士已经经历了长达5年的治疗周期,家人借遍了亲戚朋友,她的博士生导师也为她募捐了不少治疗费用,“我和爱人都出生在农村,本来也没有多少积蓄,我还在脱产读书,家里只有老公一个经济支柱,最难的时候,我想过放弃”。

  幸运的是,唐女士偶然看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张贴在医院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救助基金的宣传,这让她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咨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候,医生的耐心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一是上海市红十字医院,医生了解我的情况后,给了我一张救助基金申请表,同时还给我加油鼓劲,万一移植方案行不通,他们针对我的情况设计了备选方案。”

  幸运之神眷顾了她,在有限的时间里,唐女士获得成功匹配。2018年4月中旬,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基金的资助以及移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她顺利出仓,干细胞移植成功。

  5年多过去了,唐女士不仅身体恢复了健康,还重返职场,和家人一起幸福地生活着。这一次的重生经历,让唐女士内心充满感激,闲暇之余,她为医院的移植做宣传,也参与志愿者服务,为和她一样情况的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我受到很多人的帮助,红十字会、病友、母校等等,我想用我的行动,给患者和家属力量,回馈给这个充满爱的社会。”

  唐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案。据了解,我国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名,其中50%是儿童,并以2—7岁居多。目前只能通过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周期长,而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高昂,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阻断了很多人的求生之路。

  “很多人对红十字会的印象,都停留在灾后援助方面。实际上,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对于社会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体现红十字特色的人道项目。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助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的救助患者数都超过了百名,为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上海市红十字会救助项目负责人陈艳告诉《新民周刊》,目前该项目已经累计救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261名,救助金额达2944万元。

上图: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红十字迎春帮困活动。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麻风病,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流行已有3000多年历史。病人被麻风杆菌感染后,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极易发生畸形和残疾,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二十多年前,上海地区基本已经看不到麻风病人,即便不幸罹患,只要及时治疗,就能有效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但目前,在上海还有近200名因早年感染麻风病致残的住院及居家患者,其中不少为年过七旬的孤老,这些人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无法独立,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红十字会启动了“千万人帮万家”项目,每年春节前夕,各级红十字会对辖区内肿瘤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因病致贫家庭中的患者和遭遇意外灾害的生活困难者,给予人道帮困。在这一项目中,麻风病患者得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格外关注。

  尽管上海没有新发的麻风病病例,但过去的麻风病致残者,仍然承受着疾病后遗症带来的痛苦,还常常承受来自他人异样的目光,因此不久后,关爱麻风病人项目就从“千万人帮万家”项目中独立出来。

  每年春节前夕,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会对全市居家麻风病致残者,以及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崇明康乐医院住院的麻风病致残者进行节日慰问。红十字会还会定期组织志愿者们到医院为他们理发、带他们出来观赏市容等。

  在人道救助工作方面,由于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各级政府和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救助方面力度普遍较大,因此上海市红十字会积极发挥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作用,将救助重点聚焦到特别需要人道关爱的重点人群,推出了一系列人道救助项目。

  “困难重度失智老人关怀服务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图:红十字志愿者为失智失能老人家庭配送护理用品。


  上海是一座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而上海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处于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期,发展到一定程度将遭遇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到后期,老人会完全丧失判断力、认知力,生活无法自理。为此,2009年始,上海市红十字会策划设计了“困难重度失智老人关怀服务项目”。

  这个项目不是简单地将善款补助发放给需要帮困的家庭,而是为困难重度失智老人提供护理用品、为居家老人的家属和护工培训老年介护技能,以及志愿者上门探望等综合志愿服务。陈艳说:“项目落地前,我们做了一些需求调查,也考察了其他单位针对失智老人的帮助内容并做了区分,我们认为对于重度失智老人,需要的不仅是钱,更是温暖的服务和陪伴。”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的志愿者陈晓萍介绍,街道和华东师范大学红十字服务队紧密配合,为社区重度失智老人送去关心和温暖,“年轻人身上的可爱和朝气感染了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有的老人只会说上海话,跟学生们交流起来有困难,但老人看到他们时,眼神中充满着期待与幸福。而年轻人因为做了好事,内心也充满着快乐,可以说青长相伴,情暖夕阳。”除了送去老年用的尿片、床垫等护理用品,志愿者们还会为老人做按摩、梳头发、剪指甲、理房间、晒被子、擦玻璃、倒垃圾等。他们还把在老年介护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老人的家属,让家属平时也能更好地照顾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疫情期间,社区内物资配送困难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想尽一切办法采购、配送这些老人所需要的专用物资。家属感叹:“超市难买到的尿布,红十字会贴心地送到了我们家门口!”这些不遗余力的帮助,让老人和家属铭记在心,也维护了这些老年人在晚年时的人道尊严。

上图:上海疫情期间,红十字会为重疾困难家庭提供生活物资保障。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个人道救助项目的背后,有一群践行人道精神的爱心人士。

  邹洪鸣是上海市嘉定区的公益名人,虽然自己收入微薄,但却毫无保留地参与到帮困救助的公益事业中。《新民周刊》记者近日采访她时,她给记者展示了她最近刚刚收到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证书,她和家人在腾讯公益平台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助项目”捐赠了一万元。

  善良能够打破冷漠的心墙,给他人带来温暖和感动,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走进邹洪鸣家中,面积虽然不大,但打扫得干净整洁,而更令人震撼的是房间里满满当当的荣誉证书和捐款证书。

  十几年来,邹洪鸣已经先后荣获了2008—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嘉定区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说“拿奖拿到手软”毫不夸张。

  在她看来,慈善公益不能等,想做就要去做,而她与红十字会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汶川大地震发生的2008年。“地震发生后,我自己买了一批物资捐赠到灾区,但整个过程不仅花费很多,还很耗费时间精力。当时我了解到红十字会是专业的机构,有力量统一采购、运送、发放,我就把身上所有的钱,3000元,都捐了出去。”

  “在多年捐赠中,我对红十字会的发展历史非常清楚,对于他们的认真细致也非常了解,我很相信他们,善款捐给他们,我很放心。”邹洪鸣自己30多年没买过新衣服,但她的各项捐款却累计已远超50万元。

  除了直接捐钱,邹洪鸣还参与组织了“认养紫藤”“组建沪剧社团”“赠送爱心粽”“无偿献血”等项目,在上海市红十字会的介绍下,她做起了瑞金医院北院的志愿者,一直坚持到现在。

  受邹洪鸣的感染,她的家人也积极参与各种慈善公益项目。儿子孙义哲不久前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与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型并完成捐献。“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因为年龄限制,没能捐献造血干细胞,但这个遗憾被我的儿子弥补了,现在我们家应该是拿到了慈善证书的大满贯了。”而当记者问起,这么多荣誉中她最看重的是哪一个,邹洪鸣豁达地表示,哪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帮助的这份爱心。

  类似邹阿姨这样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他们都是生活在城市每个角落里的“红粉”。

  2016年起,上海龙华古寺、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向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元设立“明旸法师帮困助学基金”,连续十年、每年100万元用于帮困助学活动。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又对每位受助学生叠加1000元光明随心订牛奶卡,为这些学生送上健康关怀。项目实施8年来,已资助困难中小学生4162名。

  上海市红十字会接受的所有社会爱心捐款均进入人道救助基金唯一的账户,专款专用,并100%用在受助对象身上。

  社会的点滴爱心,汇集成温暖大爱,将爱心传承,将温暖传递,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发扬光大,为特殊群体送上一份红十字的关心和关爱。而这,正是红十字组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重要体现。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