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一个寻常工作日的下午,航华四村小区里充满平静、安逸的气氛,偶尔有虹桥机场的飞机掠过,随后又重回宁静。这个时间见不到什么年轻人,三三两两的退休老人聚在一栋两层楼的建筑门前。这里是七宝镇红十字服务总站,平日为老人提供一些基础的健康服务。一位阿姨推开服务总站的玻璃门,熟门熟路朝着血压仪走过去,确认一下这天血压是否正常。
在拥有近2600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市,红十字组织已在215个街镇全覆盖。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和村居红十字服务站是上海16个区红十字会推进“博爱家园”建设、广泛开展社区红十字服务的重要组织基础。
参与群团改革以来,围绕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影响力、活跃度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认可度都有了新的提升。这些红十字会基层组织,雨露润物般,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带到群众身边。
上图:红十字服务站将人道关怀送到群众身边。
聚焦“一老一小”将关爱送到身边
今年已经75岁的陈阿姨,2019年被诊断出乳腺癌。从那时起,陈阿姨就被纳入七宝镇红十字会每年的“千万人帮万家项目”,除给予资金资助,每逢春节或者其他节日,镇红十字服务总站的人员还会上门慰问。2022年疫情期间,陈阿姨和老伴封控在家,子女没法上门照顾。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多次上门,为老人送去了生活必需物资。
七宝镇红十字服务总站负责人陆鲍君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每年会根据‘千帮’项目的入围标准,排摸出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让社会的爱心捐赠能够帮助到最需要帮助的人”。
除了上述关爱社区老人、为困难老人送温暖,其他诸如健康服务、急救培训、造血干细胞捐献、结对辅导困难学生,开办来沪务工人员子女爱心学习班等,这些都是上海红十字基层组织的志愿服务内容。
小东门街道地处中心城区,由于二元结构突出,社区多元需求非常明显。在这里,老城厢旧里陋室和现代化高档楼宇同时存在。最常见的景象是,马路的一边是现代化的商务楼宇,另一边是富有历史感的老城厢。社区困难群体和高收入人群并存,不同城市形态、居民生活方式等差异也一览无遗。
在小东门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工作6年,穿梭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成为施晓磊每天的日常。街道居住的“一老一小”,就是他和同事服务最重要的对象。
2018年3月,街道红十字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生志愿者联手,在服务总站举办三期社区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活动,并以大学生志愿者与学生结对的形式,将助学活动做实。现在已经形成每周五放学后,大学生志愿者到红十字服务总站给社区困难家庭孩子辅导功课的制度性安排,且一直持续至今。
小悦(化名)就是第一批被帮助的困难学生之一。小悦的哥哥有智力障碍,需要家长24小时照看,一家人依靠父母轮流打零工维持生计。懂事的小悦一直努力学习,但在升入初二后,成绩停滞不前。父母无力亲自辅导,也负担不起补习费用,看着孩子为成绩焦虑,他们心急如焚。街道红十字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小悦就成为助学项目的长期帮助对象。
小东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道红十字会副会长高文俊告诉《新民周刊》,如今街道已有几十名中小学生获得有效帮助。街道红十字会以“大手牵小手,帮困加助学”的形式,开设的“红十字爱心班”,受到了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欢迎和好评。
今年同样75岁的徐阿姨,是一名失独老人。20多年来,是街道红十字会通过常态化的关爱活动,让老人找到一扇“走出来”的窗口,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记者前往小东门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采访时,正逢红十字会为失独老人们组织了“爱心烹饪”活动。像这样的活动,通常每月组织一次,徐阿姨总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红十字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过这些活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徐阿姨告诉记者:“红十字会的关爱让我们觉得很温暖,晓磊隔三差五就打电话关心我们,问我们最近身体好不好,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早就把他当自家人了。”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
社区红十字工作的内容主要触及两端,一端是助力筑牢城市民生底线,另一端则是致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无论是七宝镇,还是小东门街道,都是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建设城市社区“博爱家园”的一个缩影。
作为最早参与群团改革的省级红十字会,201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按照群团改革“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工作要求,在全国红十字系统中率先开展城市社区“博爱家园”建设。
上图: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服务总站建在“花园里的屋里厢”,周围居民来得勤。
各区红十字会按照社区红十字工作“融入大局、嵌入社区、深入人心”的要求,加强社区红十字服务总站(站)阵地建设,主动将社区红十字工作与平安城区建设、文明城区创建、网格化管理、民生工程等相融合,在社区广泛开展具有红十字特色的人道服务,传播红十字精神和文化,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红十字活动和工作。
在街道层面,有红十字服务总站;再往下到居村层面,以红十字服务站为窗口,实现了基层工作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目标。这些服务总站和服务站就是把红十字工作带到老百姓身边、最贴近老百姓日常的工作阵地。
各区红十字会结合区域特点、红十字特色,推动“博爱家园”建设服务落地、内涵提升。通过“社区、校区、院区”三区联动等工作模式,将基层党建、救护培训、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交流。
浦东新区围绕“15分钟生活圈”和“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进红十字组织在社区基层的全覆盖。宝山区充分利用社区红十字服务总站建立面向社区、辐射周边的救护培训基地。杨浦、松江等区成功将红十字服务站嵌入党群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整体建设,实现共融共建共享。静安、普陀等区持续推动商务楼宇和园区“博爱驿家(站)”项目。青浦区不断优化红十字服务总站(站)功能,积极参与“温暖家”治理体系建设。奉贤、崇明等区充分利用村居睦邻点联系群众的优势,延伸服务触角,守牢“四堂间”“青春里”等阵地,着力使红十字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惠及民生。
目前,全市已有62个街镇建设成为上海市红十字会“博爱家园(街镇)”,其中15个街镇被评为中国红十字会城市社区博爱家园示范点。
上图:奉贤区庄行镇有一条红十字路。
身边的红十字,映射城市文明进步
在上海,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这样的基层红十字服务阵地,正在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红十字精神传播开来。
红十字服务总站这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空间,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为困难家庭儿童提供辅导服务时,这里是小课堂;为失独家庭举办节日活动时,这里是温暖的社区港湾;倡导居民参与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捐献时,这里又成了传播正能量的讲台……红十字服务总站集“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和生命体验”四大功能为一体,增强了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了社区群众对“身边的红十字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了社区治理与人道服务的有机统一。
早在2016年,在上海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等工作被列入文明城区创建指标体系,红十字多项职能被列入街镇具体事务,并下沉至居村委会依法协助事项清单。
在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滨江凯旋门小区,有一个境外人员红十字服务站。据街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胡延清介绍,该小区大部分居民为境外人员,街道红十字会便以此为阵地开展各类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满足境外人员对红十字服务的需要,也充分显现了红十字精神的无国界属性。
在小东门街道靠近外滩的外马路,有一处金融品巷·“零距离”党群服务站。这里也是街道的红十字服务站。平常的工作日,街道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会定期来到这里,为附近商务楼宇的白领们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包括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和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救护技能的年轻白领们也因此成为了红十字志愿者,为上海马拉松提供赛事应急救护保障。
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从人员组成到社区业态多种多样,现实的复杂性也推动了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必须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
上图:金山区水库村景区救护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近三年来,“BFC枫径市集”成为外滩区域又一张新名片,而街道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也走进了市集,拓宽了服务的广度,同时也丰富了这一商业市集的多元内涵。
在千年古镇“七宝老镇”景区,不仅有红十字服务站点,更在景区入口处有极具特色的红十字文化长廊。不仅如此,结合红十字献血宣传,景区的无偿献血站点献血量常年在全市保持第一。
目前,金杨街道、小东门街道、七宝镇先后因组织开展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成效显著而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上海市红十字会正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不断提升红十字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力争让“博爱家园”成为参与上海社区治理的一项工作品牌。记者|王仲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