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中国红十字百余年人道征程,由上海开始……

日期:2023-08-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红十字运动本身,见证着中国的凤凰涅槃,见证着中国为人类做出的诸多贡献。
主笔|姜浩峰


  “19世纪80年代,红十字文化开始传入我国。1904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中国红十字会前身)诞生。1911年,‘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前身)成立。由此,开启了100余年可歌可泣的红十字人道征程。”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重公路135号的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新民周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

  119年的时光,中国从积贫积弱,到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再到改革开放,如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以说,红十字运动本身,见证着中国的凤凰涅槃,见证着中国为人类做出的诸多贡献。

  “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是红十字运动的宗旨,亦是上海市红十字会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领风气之先的上海生发


  红十字运动源自战场救护。在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门前,有一尊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先生的雕像。镌刻的铭文上写道:“1863年2月9日,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在日内瓦成立(1875年改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这正是红十字运动诞生的标志。1864年3月,红十字标志首次在战争中被采用。

  西风东渐,1888年夏,英国医师梅威令率门生李荃芬、陈呈棨、吴杰模、林环璋等人到达上海,在租界工部局广场举行了一次红十字救护演习。对此,《申报》进行跟踪,发表多篇文章,并称“红十字救护演习新人耳目”。这是目前所见上海有关红十字活动的最早报道。

  1897年,上海旅日商人孙淦向清廷奏设红十字会,成为“中国倡导红十字会第一人”。同年,伦敦红十字会柯士宾医生著作《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经孙中山先生翻译,在英国伦敦出版中文版。由此,孙中山成为“引进红十字救护知识第一人”。之后,《申报》等积极评价这部译作,发表《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等评论。

  当时的上海,媒体之发达在中国来说堪称首屈一指,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慈善”思想,又与国际红十字运动有颇多融合之处,也正因此,在一批有识之士的推动下,红十字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知晓,被各阶层民众所接纳。

  直到日俄战争的爆发,直接催生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19世纪起,日本、沙皇俄国就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将近代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深渊。双方为独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张各自的殖民统治“势力范围”,不惜开战。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在东北旅顺口爆发。

  炮声隆隆,狼烟四起。在旅顺的外国侨民皆由本国政府或红十字会出面,接运撤离战区。而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在列强的蛮横干涉下,被迫宣布“局外中立”,派出接运中国同胞的船只也被拒绝,不得入港。

  为救援数十万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受害兵民,以沈敦和为首的上海绅商奔走联络,“拟援万国红十字会例,力筹赈救北方被难民人之策”。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积极响应。1904年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公共工部局集会,郑重宣布联合组建“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而这,正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为响应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上海光复起义。起义前夕,“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前身)在老城厢县前街(今光启路)宣告成立,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经中国红十字会正式承认的第一批分会之一。辛亥之际,红十字会在江南制造局之战,及后来的二次革命、江浙战争、北伐战争、淞沪抗战等战事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记载,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救护委员会共设立40余个伤兵医院、20余支救护队。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8月13日至1938年4月间,上海红十字组织总计救助伤病员44389名。

  其间,在救助中国空军战斗员苑金函的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医师、刘中武助医,和谢惠贤、陈秀芳两位护士,在亮明红十字救护人员身份后,仍然被日军残忍杀害,其中苏克己医师被肢解为六段。据统计,在两次淞沪抗战中,共有约30名红十字救护队员英勇献身。

  抗战胜利后,在四位烈士殉难处,中国红十字会建起一座“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该纪念碑曾经重建,200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修缮,并于当年8月13日举行竣工仪式。苏医师的女儿也受邀参加仪式。2022年又建成上海红十字四烈士事迹陈列室,以彰显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与辉煌。

  此外,在淞沪会战中,法国神父、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饶家驹促成在南市设立难民区。“他还以‘上海国际会’的名义起草英文协议,与日军交涉,要求勿对难民区进行攻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者苏智良向《新民周刊》记者如此感怀,“从1937年11月至1940年6月,南市难民营共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这一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为日内瓦第四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1938年,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百余人在完成伤兵接运任务后,还集体加入新四军,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苏智良从史料中发现,饶家驹亦曾负责办通行证,使他们顺利经过日军封锁线,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

左图:1899年《申报》刊登《中国亟宜创设红十字会说》。

中图:1937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饶家驹促成在南市设立难民区。

右图:淞沪会战中,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转运难民。


左图:1950年周恩来总理亲笔修改《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中图:抗美援朝时,中国红十字会医防救护人员光荣赴朝。

右图:1976年,红十字医院收治唐山地震灾民。


红十字事业在上海发展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完成改组,其性质确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次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完成改组。从此,上海市红十字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1951年初起,先后组织七批600余人的国际医防服务队赴朝鲜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其中,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近百名医防人员参与其中。

  1952年七八月间,朝鲜停战谈判已经开始一年了,战场上仍是硝烟不止,美军先后发动数次攻势均被击退。国际局势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年7月26日至8月7日,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大会确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面临着旧中国遗留下的卫生旧习、传染性疾病泛滥,人民生命与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除害灭病、预防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措施。上海市红十字会积极发动民间力量,在全市广泛建立红十字急救站和卫生站,配合卫生部门普及救护和防病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上图:20世纪80年代红十字青少年参加爱国卫生运动。


  在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就展陈着当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的“卫生小丛书”《急救》《家庭护理》《群众卫生》三册,以及上海市红十字会编印的《卫生救护训练课本》《工厂红十字卫生员课本》《农村保健员手册》《学校红十字急救员课本》,还有《消灭血吸虫病》等书。

  遇到兄弟省市出现灾情,上海市红十字会总是施以援手。1954年,皖南遭遇水灾。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了多支医疗大队前往灾区,为灾民治疗疾病,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文革”时期,尽管红十字会许多工作受到影响,但在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上海各大医院仍组织救援队、医疗队前往灾区救助,上海市红十字会开设唐山灾民临时接待站,为抗震救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日后的长江流域洪水、汶川地震等等灾情出现的时候,上海市红十字会从不缺位。

上图:学生参观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


  1978年,上海成为第一批全面恢复红十字工作的十座城市之一。

  1985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是“人民卫生救护与社会福利团体”。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公布施行,明确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随着性质与职责的变化,上海市红十字会对自身业务也进行了拓展。

  红十字组织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很多特殊事件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红十字“寻人转信”工作。

  本着人道精神,在恢复工作之初的1979年7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曾致电台湾地区红十字组织,表示查找亲朋下落是台湾和大陆骨肉同胞的共同愿望,建议双方就查人和家人团聚、探亲等问题进行商谈。1986年起两岸正式开展“寻人转信”工作。当年2月,上海的张先生通过红十字通信与失散近40年的父亲取得了联系。1987年,上海市红十字会正式启动寻人转信工作,热忱为因战争、动乱、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的发生而导致亲人失散的人提供寻人服务。1990年《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有关海上遣返协议》(简称《金门协议》)正式签署。

  与此同时,上海市红十字会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倡导开展遗体捐献,1986年起协助卫生部门推进无偿献血,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在践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类尊严”的人道宗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上,不遗余力。

  2001年2月,上海市红十字会由市卫生局代管改由市政府直接联系,随后建立党组。2004年起开始理顺区县红十字会管理体制。201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201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201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率先参与群团改革试点。2017年5月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施行。2022年6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上海市红十字事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红十字志愿者的队伍中。大到世博会、进博会、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和赛事保障,小到家门口的量血压、测血糖等健康服务,以及特殊困难人群关爱,处处可见红十字志愿者的身影。

  为服务国家战略,2019年12月23日,由上海市红十字会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红十字会共同签订了《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此后,长三角地区红十字会又抱团参加了长三角应急博览会。在人道救助、应急救援、红十字青少年、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等方面,长三角地区红十字会迈开了合作交流、协同发展的步伐。

  回看历史,上海市红十字会的人道征程,从未停歇。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今天,红十字精神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明时尚……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