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红十字事业,崇高而伟大

日期:2023-08-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暖流在申城的上空涌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了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之中。
记者|黄 祺


  夜上海,浦江两岸笼罩在温暖的红色中,“世界红十字日”“博爱申城、你我同行”……一行行文字在陆家嘴璀璨的高楼上亮起,光芒投映到游客、路人的眼眸里。2023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的上海,春风沉醉。

  正在公司加班的陈灏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也看到了上海中心楼顶亮起的红十字标语,这抹红色不仅投入他的眼眸,更在他心中激起自豪感——他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曾参加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并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同样是这一天,很多上海市民的手机接收到红十字公益宣传短信:“让我们与爱同行,共创美好生活!”通信部门向上海全网手机用户发送了3884.3万条公益短信。而在微信朋友圈,公益广告“红十字博爱周,让我们携手人道,从心出发”曝光量约569万人次。

  暖流在申城的上空涌动,“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了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之中。

  根据新修订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从2023年开始,5月8日所在周被确定为上海市“红十字博爱周”。围绕“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主题,一系列集会、升旗仪式、TED演讲、为民服务等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市展开。红十字,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事业,在上海焕发青春。

  上海,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地。上海红十字运动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其成长与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息息相关。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红十字事业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

  一直以来,上海各级红十字会在参与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红十字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工作以及红十字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自2017年4月22日上海市红十字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六年,是上海市红十字会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开拓创新的六年,是不断完善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的六年,更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好地发挥红十字在人道领域独特作用的六年。

  依托上海这座国际化程度最高、肩负引领重任的城市,上海红十字事业在创新中不断成长,用行动续写新的篇章。

上图:位于青浦区赵巷镇的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


关爱生命红十字“救”在身边


  2020年10月,上海高中生为突发心梗倒地的老人实施急救成功的新闻,不仅引起上海市民的热议,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救人的是上海市黄浦区格致中学学生盛晓涵,当时他刚刚进入高一。他标准的急救操作过程,被媒体赞誉为“教科书式的急救”。

  盛晓涵事迹的发生,并非偶然。

  依托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基地——东方绿舟,自2009年起,上海每年结合高一新生军训,组织近8万名学生开展8学时应急救护普及培训。针对未成年人的急救培训,并不仅仅是高一学生,从幼儿园至高中,上海市红十字会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课程,教会孩子们保护自己,以及在紧急时刻帮助他人的方法。

  为践行“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上海市红十字会不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机关、进楼宇、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六进”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响应。2008年至2010年,市政府连续三年将“群众性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列入了政府实事项目。

  2010年至2022年,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7600余人次,救护员培训42万余人次,普及培训约668万人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年普及培训40余万人、救护员培训3万余名的长效机制。

  心搏骤停是公共场所病人意外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015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启动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公益项目,也是全国首个以公益形式推广设置AED的城市。

  围绕践行红十字的宗旨,关注并改善城市中高龄、重疾病患等群体的生存状况、身体健康,也是上海市红十字会长期“默默不张扬”履行的职责之一。

  从2009年至今,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在全市实施“困难重度失智老人关怀服务项目”,累计已经为91万多人次的困难失智老人提供了人道救助服务。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红十字志愿者为这些困难家庭送去老年人用的尿片、护理床垫等生活必需品,解除了这类家庭的燃眉之急。

  除了开展救护培训、人道救助,红十字会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中,还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上海市红十字会立即启动《上海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先后为灾区募集抗震救灾捐款11.74亿元,接受并发运救灾物资价值约8650万元,同时帮助灾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此外,积极支持中国红十字华山医院赴川参与紧急救援行动。

  新冠疫情中,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再次出征。

上图:红十字志愿者在上海新冠疫情中参与防疫消杀工作。


  2020年,积极配合市卫健委先后派出8批、近1600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由上海市红十字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的156人医疗队伍整建制入驻雷神山医院;来自上海市红十字医疗急救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的8名驾驶员组成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队连夜奔赴武汉,在40天时间里圆满完成了转运重症患者的任务。

  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红十字会共募集款物1.7亿多元,支援抗疫一线,并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上海)防疫消杀志愿服务队,赴疫情严重的社区开展防疫消杀工作,作业面积约299万平方米。


被红十字“圈粉”,志愿服务网络遍及上海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因为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红十字事业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

上图:志愿者服务马拉松。


  “去年上海马拉松志愿服务招募信息一发,秒杀。红十字急救培训的招募消息一发,秒杀。”陈灏是外资企业“德科”上海公司的一名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位红十字事业的“铁粉”,他告诉《新民周刊》,他的白领同事们最初可能仅仅是因为想要帮助家人、朋友而对急救培训感兴趣,但当他们聆听了红十字故事,了解了红十字精神的含义后,因认同红十字传递的价值观而加入红十字事业。“很多都市白领,他们在上海安家乐业之外,还追求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所带来的价值感,而红十字事业正是一个体现人道、博爱情怀的绝佳平台。”在他工作的写字楼里,有近300人经培训掌握了应急救护技能,其中不少人还以红十字志愿者身份在上海马拉松赛道上为比赛服务。

  上海市红十字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冯赟有两个身份,他既是一名医生,也是红十字志愿者。2020年,冯赟加入医院的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两年之后,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上,冯赟第三次作为红十字志愿者来到了场馆内,为参展客商提供服务。“红十字志愿者进馆服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红十字会承担的应急救援和救护职责正是大型活动所需要的,第二个是因为进博会参展者来自世界各地,而红十字这个象征着人道主义的标志被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任何人都可以迅速地找到我们寻求帮助。”

上图:红十字志愿者参加进博会临战综合演练。


  从2018年到2022年,连续五届进博会中,上海市红十字会均作为城市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在进博会场馆内设红十字救护站、红十字救护服务点,在各场馆和人流密集处设置AED;从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南丁格尔红十字护理志愿服务队、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各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中共招募志愿者(“小红叶”)755人次,提供各项服务28716次。场馆中拎着AED救护包的红十字志愿者,为参会的各方来宾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除了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红十字志愿者还出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只要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红十字志愿者的身影。红十字志愿者像一个个红细胞,为城市带来活力,给城市带来温度。

  志愿服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遵循的七项基本原则之一。为更好地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持,2017年开始,红十字“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启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团队和公益组织参与。项目实施至今,参与志愿者已达1.9万人,服务时长18.5万小时,受益人数达355.5万人。同时,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上海市“风信子”脑卒中健康志愿服务项目等5家单位(项目)和4名志愿者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荣誉称号;36名红十字志愿者荣获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如今,全市注册红十字志愿者已达7万余人,共有志愿服务组织327个、市级志愿服务基地83个,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已融入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之中。同时,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登记志愿者已达17万人,累计实现捐献591例,其中向德国、美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捐献23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12.66万人,累计实现捐献1083例,使30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引领了社会文明新风尚。


依法治会用公开透明赢得信任


  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在和平繁荣的都市里,为什么红十字活动能够吸引白领、青年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和点赞?为什么红十字的影响在今天的上海能够实力“圈粉”?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一项事业的生命力,首先来自自身的体系完善、法规明晰和创新实践能力。

  1999年1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拉开了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的大幕。在上海市委的关心下,2001年2月,上海市红十字会由市卫生局代管改由市政府直接联系,随后建立党组。至2009年底,本市区(县)红十字会均改由同级人民政府直接联系,此举使得红十字组织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也更加符合自身特点。

  近十年,一系列与红十字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事业高度重视,红十字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间外交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自身能力建设和监督治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市红十字会负责人对《新民周刊》记者谈到的感受。

  “2022年6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的《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一系列新实践、新举措、新要求被列入了新修订的条例中,为新时代上海红十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能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是在基层采访中,红十字会干部对记者谈到的普遍感受。

  公众的信任如金子般珍贵,而信任就来自于公开和透明。“提高公开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是上海市红十字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上图: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公示平台。


  点开上海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市民可以快速查询到关于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体系、业务信息、救助项目、捐赠公示、培训基地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除了官方网站,通过上海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的“办事大厅”,市民还可完成在线捐款和查询、救护培训报名、器官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少儿基金政策查询、志愿服务报名等。

  2017年9月,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率先依法选举产生全国红十字系统首个监事会,进一步增强了红十字会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是上海在红十字会治理结构改革上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截至目前,已有15个区红十字会成立了监事会。

  早在2012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省级红十字会层面成立了第一个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人道救助基金监督委员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013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就曾被国家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评为全国慈善透明榜卓越组织。2021年,在全国红十字系统信息公开透明度指数评价中,上海市红十字会名列前茅。


传播出圈,红十字精神融入城市文化


  上海外滩的“BFC外滩枫泾夜市”,是如今夜上海最时髦的地方之一。5月13日晚,“红十字夜市体验”也来到了这个年轻人扎堆的地方。在夜市的摊位上,市民可以参与体验各种好玩的活动。急救知识大转盘、红娃拼图游戏、心肺复苏体验,参与者兴致勃勃学知识、赢奖品,最后还要与上海市红十字会吉祥物“红娃”合影留念。

  夜市之前的几天,在徐汇区小蜻蜓幼儿园里,“小小红娃”红十字少儿活动举行。老师们通过场景模拟向小朋友们传授了红十字急救小知识,现场教小朋友们受伤后止血包扎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小朋友们制作属于自己的“红娃”来纪念本次课程。

  “红娃”是两次活动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主角”,它是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卡通形象。“红娃”以红白为主色调,头戴上海市花白玉兰轮廓的头盔,头盔上有醒目的红十字,身披红色披风,表示红十字人拥有“超能量”,能为处于困境的人们送去温暖、帮助和希望,同时也寓意红十字精神、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红娃”诞生于2018年,第二年,红十字主题曲《红娃》也与公众见面。“红娃”勇敢又可爱的形象,拉近了红十字事业与市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公众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的当下,上海市红十字会在传播红十字精神的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探索。

  2019年,上海市红十字会联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了现代都市公益话剧《髓·愿》,这是中国首部反映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像的舞台剧。

  《髓·愿》角色的原型,是真实的捐献者。有过两次捐献经历的志愿者周超是徐汇区康健街道的一名公务员。成为志愿者之前,周超的父亲曾经因肝硬化接受过肝移植,出于对患者家属的感同身受,家人对周超的捐献都很支持。在2012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6年后,他终于与一名在北京医院治疗白血病的15岁男孩配型成功,实现了第一次捐献。两年多后,这名男孩在接受移植手术之后,造血功能虽然恢复,但免疫力恢复不理想,需要进行淋巴细胞的移植。而当时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只有他一人与男孩配型成功。周超没有丝毫犹豫再次进行了捐献。

  2021年末,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又联合制作出品全国第一部以器官捐献为题材的公益话剧《向阳而生》,同样取材于一个感动上海的真实故事。

  两部舞台剧演出时,台下的观众无不被故事深深打动,不少观众眼含热泪看完表演。

  无论是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还是2018年“博爱申城——‘5·8’世界红十字日滨江行”骑行宣传活动;无论是话剧舞台上闪烁的表演,还是写字楼里红十字志愿者唱响的歌曲《红十字的旗帜》;无论是高校中的“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还是大街小巷红十字志愿者留下的身影……多种多样传播的形式,使红十字的故事感动了申城,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弘扬,红十字组织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红十字凝聚力得到了加强。


上图:世界红十字日,外滩为“博爱申城”亮灯。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人真切地感受到,参与红十字事业是崇高而又时尚的选择。记者|黄祺


链接:


  红十字运动的使命

  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红十字会的性质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红十字精神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契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


  上海市红十字会创新之举

  1982年

  在全国率先开展遗体捐献工作。

  1992年

  在全国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工作。

  1993年

  建立上海市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基金。

  1995年

  制定全国第一个省级红十字会工作条例——《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

  1996年

  创建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

  1997年

  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

  成立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

  2001年

  全国第一部遗体捐献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施行。

  2005年

  成立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

  2008年

  将“群众性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列入政府三年实事项目。

  2010年

  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试点省市之一。

  2012年

  成立全国首家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基金监督委员会。


  上海市红十字会创新之举

  2015年

  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场所AED的设置工作。

  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

  2016年

  建成全国首个系统介绍红十字历史文化的主题展馆——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

  在全国红十字系统中率先参与群团改革,启动城市社区“博爱家园”建设。

  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市精神文明创建评估指标体系。

  2017年

  嘉定区红十字会率先依法选举产生全国红十字系统首个监事会。

  2018年

  首次举办“博爱申城·你我同行”——“5·8”世界红十字日主题宣传活动。

  建立社区、校区(学校)、院区(医院)“三区联动”工作模式。

  2019年

  联合苏浙皖红十字会共同签订《长三角红十字系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

  建成全国唯一的红十字烈士事迹陈列室。

  以《条例》形式确立5月8日所在的周为“上海市红十字博爱周”。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