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赵晓菁:在上海做个“纯粹的医生”

日期:2023-11-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赵医生心中的“上海精神”第一条就是讲规则,而他自己也是用讲诚信、讲规则的方式来不断优化诊疗,让更多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
记者|黄 祺


  三十多岁模样的男人坐在诊室椅子上,手上白色塑料袋里装着父亲之前做的检查的报告。他身体微微前倾,尽量靠近桌子另一边的医生,生怕错过了医生嘴里说出来的任何一个字。

  赵晓菁早已习惯了病人家属脸上焦急的表情,但仍然认真地注视着这位家属,做起了解释。

  这里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门诊诊室,从医近三十年,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医生总是想着如何用更好的技术改善治疗效果,如何让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为了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境界,有时候甚至不惜“得罪人”。有点“耿”的赵医生相信,自己只是追求做一个“纯粹的医生”。

  赵晓菁不仅是胸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还是民政部增爱基金会慈菁专项(早期肺癌早筛早诊早治帮困基金)创始人。“上海给了我成长的沃土,给了我创新的环境,她让我有机会为病患多做一些事情、多培养一些好医生、多做一点公益事业。”

  赵晓菁说,他最珍视的“上海精神”是讲规则、拼创新、重仁爱,这样的环境让他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


“莽撞”青年敲开医学大门


  赵晓菁出生在上海,出生两周后随父母安家在杭州。读小学时,由于父母工作忙,赵晓菁被送到上海的舅舅家,由舅舅和外婆“托管”,在上海读了三年小学,之后再次回到杭州。

  1989年赵晓菁参加高考,报考了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学医的想法可能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我父母学微生物学,工作与药物生产相关”。此外,高考前一年他得了甲肝,第一次对疾病、对医院有了真切的认识。

  高考分数公布后没多久,赵晓菁自己坐火车从杭州跑到上海,找到上海医科大学的招生办公室,推门进去向老师表达了自己对这所大学的向往。“我说:我第一志愿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已经上了分数线,希望能录取我。”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这一年在浙江只招5人,这一次“莽撞”的敲门是否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成了谜团,但赵晓菁就是以这样的个性,踏入了医学之门。在高校里,赵晓菁每天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放的思想碰撞、老师的悉心教导。懵懂青年在这里树立自己的人生航标,并朝着航标前行。本科毕业后,赵晓菁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业,1996年分配到上海胸科医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胸外科医生。

  踏上工作岗位后赵晓菁很快发现,外科医学正处在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刚刚兴起的微创技术大有“风靡”之势,尽快跟上时代的变化成了他心中最急迫的事。仅仅工作半年,赵晓菁就像18岁时一样再次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辞职、自费到海外进修。

  赵晓菁申请到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部进修,这里是当时日本最重要的肺移植中心之一,他在日本接触到了发达国家一流的胸外科疾病诊疗理念和微创手术技术。回国后,赵晓菁将肺小结节诊断理念和胸外科微创手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2004年,他成为国内率先使用微创手术技术的胸外科医生之一;2009年,他又成为国内率先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做胸外科手术的医生之一。

  但今天回想,赵晓菁说,三年的进修给他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识和技术,而是从众多日本医生身上学到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技术日新月异,但人文精神是永远刻在你的骨子里,是永恒的东西。”当年进修时赵晓菁看到医生们不断从工作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他们对学生严苛、对工作敬业、对患者尽心尽力。现在赵晓菁对自己的学生、下级医生也很严格。“有时候要骂人。”他说:“医学这个行业不能开玩笑,我如果对下级医生不严格要求,他是会害人的。”


用行动诠释上海精神


  熟悉赵晓菁的人会发现,生活里总是“哈哈哈”大笑、喜欢下厨烧菜的赵医生,内心却是个严肃,甚至有些刻板、不容许“捣糨糊”的人。赵医生心中的“上海精神”第一条就是讲规则,而他自己也是用讲诚信、讲规则的方式来不断优化诊疗,让更多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

  赵晓菁这些年在科室推行的“精准预约”就诊机制,就是基于诚信与规则。由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国内大医院中长期存在专家号一号难求的问题。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比如基层医疗力量薄弱,患者总觉得要看名医才放心;比如各种“打招呼”患者占用了部分医疗资源等等。

  “精准预约”试图化解矛盾:医疗团队通过线上预约筛查,筛选出必须要专家级医生看的患者,然后按照患者病情来决定诊疗优先级别;对于病情不需要专家级医生的患者,预约平台做好咨询和建议,让这部分病人有序分流到恰当的医疗机构就诊。“精准预约”推行后,赵晓菁的专家门诊原本一天超过120位患者被压缩到40-50人,他们的病情如果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就会更快地得到安排,医患之间的沟通时间也得到增加。

  病房里,赵医生会拉着刚刚手术康复患者的手,给他们信心和安慰。离开工作环境,赵医生喜欢过简单的生活。他用行动去靠近理想中“纯粹的医生”。

  “慈菁专项”的诞生与赵晓菁守规则的信念也有关系。十多年前赵晓菁治疗的一位患者出院后,家属坚持要给赵医生一笔钱以示感谢。赵晓菁再三告诉家属他不能收,但家属一定要给。最后,赵晓菁提议:你一定要给,我们就用这笔钱做公益事业,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获得救治机会。 “慈菁专项基金”迄今已经在山东临沂市兰陵县、河南安阳市、青海民和自治县、云南曲靖等多地开展,累计筛查近14000人,其中226人获得了免费治疗的机会,还有1200多肺结节人群在进一步密切跟踪随访观察中。

  到偏远或者贫困地区做筛查,赵晓菁尽量全程参与。除了做早期肺癌的筛查和治疗,赵晓菁还与同济大学的专家合作,到曲靖富源和宣威开展环境学与流行病学研究,希望找到当地肺癌高发的原因,为未来开展肺癌预防提供依据。

  上海偏爱每一个坚守自己信念、为正确的目标而奋斗的人。记者|黄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