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戴敦邦:“我就是个民间艺人”

日期:2023-11-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戴敦邦始终觉得自己一辈子就是一个“民间艺人”,一个用传统中国画艺术来绘制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手艺人”。
记者|王悦阳


  整整70年来,著名画家戴敦邦勤奋创作,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心中的“中国派头、民族精神”,其作品题材上至远古神话,下至唐诗、宋词,明清戏曲、小说,乃至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人物,《资本论》绘本,以及表现抗战题材的《义勇军进行曲》,古今中外,蔚为大观。尽管被誉为“读书人最喜爱的画家”,又有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职称,著作等身,但戴敦邦始终觉得自己一辈子就是一个“民间艺人”,一个用传统中国画艺术来绘制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的“手艺人”。

上图:戴敦邦夫妇。


我自民间来


  “敦邦的名字像外交部长,人却是戴家庄的老乡。自号‘民间艺人’,却是艺术门里的苦行和尚。”这是忘年交方成先生写给戴敦邦的“打油诗”,字里行间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他的关爱与赞美。戴敦邦把它刻在了自己的画案上,时时以“苦行僧”自勉自励。或许没人能想得到,如今已经是86岁高龄的他,每天的工作都是从凌晨三点半开始的。右眼看不见,耳朵听不清,腰腿也不便,但一到三点半,生物钟一向极准的他必定起床,收拾停当之后,就开始调朱弄紫,在一方不大的案头,辛勤地笔耕起来。早晨七点,起床的老伴沈嘉华看着已经工作了三个多小时的丈夫,难免有些心疼,总忍不住跟他唠叨起得太早了,这岁数还那么拼干嘛。可他每次都冲老伴笑笑,摆摆手,装作没听见,心里盘算的是每天多画一小时,一周七天就能变成八天用。已是人生晚晴岁月的戴敦邦,耄耋之年依旧有一股“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拼搏精神,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创作出更多作品,从《道德经》到《红楼梦》,他的创作计划依旧庞大且漫长,与时间赛跑,耽误不得。

  1938年,戴敦邦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石马乡。父亲是个皮匠,收入微薄,送孩子学画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还是孩童的戴敦邦首次领略到画笔的神奇,是他每天上学时都会经过的棺材铺。店里的老师傅用金漆在棺材上描绘出各种图案,花草、动物、山水……戴敦邦对此百看不厌,能“妙笔生花”的老师傅成了当时他心中“最伟大的人”。除此之外,他每天放学后最大的兴趣就是去陆家浜路逛旧货摊。就这样,老城厢的三教九流,民俗民情,市井百态,从小就印刻到了戴敦邦的脑海之中,一辈子受到民间文艺滋养与熏陶的他,总是笑称:“我自民间来。”

  19岁那年,他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到《儿童时代》杂志社当了美术编辑。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位恩师——漫画大师张乐平。当时,戴敦邦经常要到五原路的张家去拿画稿,张乐平工作繁忙,有时候来不及交稿,只用铅笔画了一个草图,就要年轻的戴敦邦帮他勾线完成。“张先生对我的鼓励、帮助和教诲,就在这样一来二往之中,使我成长、成熟了起来。”


为人民画画



上图:戴敦邦作品《大观红楼》


  在40岁那年,戴敦邦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先是创作的连环画《陈胜吴广》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野间插图二等奖,不久后又受邀前往北京,绘制英文版《红楼梦》插图。在北京,他不仅结识了阿英、启功、周汝昌等一大批红学家,也因此结识了从上海走出来的大画家蔡若虹、华君武、叶浅予、丁聪等美术界老前辈,无不对他关爱有加。

  1979年,在蔡若虹先生的关心支持下,戴敦邦跟随中国美协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两月的西北艺术采风。对戴敦邦赞誉有加的还有人物画大师叶浅予。1980年,文化部组织了一次全国人物画创作研修班,上海派去的学员正是戴敦邦,当时的同班同学都是诸如周思聪、刘文西、杨之光这样科班出身、名满天下的翘楚,只有戴敦邦来自民间,来自草根。尽管如此,作为指导老师,叶浅予总是对戴敦邦格外偏爱。毕业那天,大家争相与叶先生合影,每个人几乎都是他曾经带过的学生,只有戴敦邦一个人落寞地站在一边,有一种被遗弃的孤独感,就在此时,只听见人群中的叶先生高喊:“戴敦邦,我们来拍一张!”那一刻,令戴敦邦铭记终身。

  前辈的关怀,自身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1981年,戴敦邦受邀到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教授绘画。此后的岁月,他在喧嚣的都市里安静地沉醉在水墨之中,自得其乐。直至1998年以教授身份退休后,戴敦邦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古典题材人物画创作之中。据统计,这些年来戴敦邦为四大名著先后绘制了2000多幅画作,其中描绘《红楼梦》的作品就有1000多幅。他总说,画红楼最累心,但又觉得应该能画出比年轻时更成熟的作品,于是不顾年岁,重新再画。最累的时候,哮喘犯了,夜里咳得不能平躺,就靠在床头,坐着睡觉。白天咳得严重了,就站起来用后背去撞门框,等气喘匀了,拿起笔继续画。面对褒扬,戴敦邦坦言:“我就是一个画中国故事的手艺人,从没想过成为艺术家或大师,因为我的创作都依附于伟大的文学名著,只要老百姓从我的画能看懂原著,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如今,这位“80后宝藏爷爷”,还经常登录年轻人的社交网站,在线回复网友评论。当有读者问起“您给自己这个民间艺人打多少分”,一向自谦的戴敦邦难得一回对自己跷起了大拇指:“120分。我是非常称职的民间艺人,我是不折不扣的,而且我也是以民间艺人为傲。我把自己定为三种人,一个我是中国人,我所有一切都是要回报我的祖国,做好一个中国人。第二,我的职业就是个民间艺人,我的画不是为我自己得到什么财富、荣誉,而是为原著服务,讲好中国故事。第三,我出身自民间,没有什么文化经历,也谈不上什么艺术造诣,能在上海交通大学里当一名人民教师,我感恩学校,感恩时代,我要做好一个交大人。今后,我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会分批捐赠给交大做永久收藏和研究之用。这一辈子做好三种人,我就心满意足了。”记者|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