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即课本,舞台即讲台
曾几何时,思政课给大学生的印象总是枯燥的居多。如何让理论变得更鲜活,如何让历史与日常相辉映?艺术类院校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和法宝——上海戏剧学院依托雄厚的校友资源和专业队伍,在“戏剧+思政”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育人新路:剧本即课本,舞台即讲台。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思政教育也是最基础的育人使命。上戏近年来对思政教育非常重视,形成了自己的制度体系,出台了《上海戏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指南》。”上戏党委书记谢巍表示,“培养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流淌在每位上戏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德艺双馨、崇德尚艺历来是上戏人才培养的至高追求,是上戏的自然传承。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上戏艺术教育内在的、有机的、必然的育人使命。”
上图:原创音乐话剧《辅导员》,以小舞台展现大思政。
戏剧背后的思政密码
两年前,上戏新生开学典礼上,校友胡歌受邀出席并送给学弟学妹“三句话”:第一句,“敬畏艺术,热爱艺术,将会让你的审美、你的格局、你学习的目标、你创作的初心都随之而改变”。第二句,来自胡歌的班主任和他的表演主讲老师,“艺术的道路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第三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把自己当一回事,你们要把你们做的事情当一回事”。
这三句话后来广泛流传,十分“出圈”。学校党委受此事件的启发,认为上戏的优秀校友和优秀艺术作品应该成为立德树人的资源宝库,应该在思政育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推出了“大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戏剧背后的思政密码——短视频教学项目探索》。从今年3月开始,采访了多位上戏毕业的明星校友——比如1978级校友马少骅为在校学生讲述自己如何塑造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强调用“化我为他”到“化他为我”的技巧来完成人物,进而提出“演员首先要是真挚的人,才能塑造真挚的人物”。1986级校友佟瑞欣也通过自己参与革命历史题材剧《长征大会师》等的创作经历,与学生探讨了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完成对历史伟人真实感人的塑造。长长的校友名单中还包括奚美娟、余秋雨、于和伟、刘威、黄阿忠、徐峥等等上戏毕业的名人。
“我们意识到校友是‘大思政课’的一个重要资源。”谢巍表示,“校友本身对上戏感情深厚,我们的学生对校友的认可度也很高。从去年我们就开始酝酿这个想法,想把校友视频采访系统化、项目化地去推进。而且上戏还有丰富的学生资源,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够完成从剧本撰稿到拍摄、剪辑的整个流程,学生在参与视频制作的全过程中也是在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上图:上戏党委书记谢巍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今年4月我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初心理论社’,社团学生们是参与视频拍摄的主力。”上戏马克思主义学院支部书记施华东补充道,“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特长来匹配不同的岗位任务,主视频拍摄完成后,还会围绕一些关键词,比如‘集体主义’等,进行短视频的二次创作——受到短视频流行的启发,我们的短视频时长也只有几分钟,但每个短视频中出现的电影作品却很丰富,在课堂上播放的时候,学生们都看得很认真,还会提出更多的创作思路。”
一直以来,上戏都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携手并进,在谢巍看来,不只是思政课程,所有的专业课程也都有育人的功能:“我们说教书育人,其实教书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手段,知识性的灌输只是一个方面,根本的目标还是育人。我们的专业课程同时也该具有思政的功能。”
从教师思政开始,上戏逐渐打通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校出台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指南》,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大学生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大孩子,他们处在一个三观的形成过程当中,青春期往往也是叛逆期。你要真的一本正经就跟他讲,我这个课是给你讲道理的,他倒反而不大容易接受。尽管他理解认为教师所讲道理是对的,但对于讲道理可能天然有一种排斥心。但是反过来,对于专业课来讲,他会觉得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我应该好好去学,结合得好可以形成春风化雨的效果。”谢巍说,“根据我们的经验,你可能不记得你当年的思政课老师是谁,但你一定记得你的专业课老师。不管是从相处时间还是影响程度上来看,专业老师都是最长最深的。”
这种“课程思政”的思路大大提升了各院系学生的主动性,“不用扬鞭自奋蹄”。上戏木偶表演专业的本科生袁玉娇曾创作红色题材木偶剧《你的哨所,我的家》。今年,上戏硕士研究生邓黎乔生又在导师黄静枫副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如何让“红色旋律”传唱开:破译红色故事戏曲改编的“密码”——基于近十年上海戏曲红色题材剧本创作和接受的调研》,并获得奖项。而上戏的短视频教学项目探索也成功入选了2022年度上海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融戏剧、化思政、至善美
“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本然、艺术天然和上戏自然的有机统一。教育本然是对人的塑造,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追求真善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天然是有思想、有价值导向的,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谢巍介绍说,“这些年来,上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依托本校学科背景,将戏剧学科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学校戏剧教育和创作演出元素,探索并形成了‘融戏剧、化思政、至善美’的‘戏剧+思政’文化育人模式,今年获批了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如何让思政教育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到达每个学生的内心?上戏依托学校专业资源,想到了“戏剧+思政”的强大优势——
2019年,由上戏师生联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创作演出的红色话剧《军歌》,成为学校打造“行走的课堂”的全新尝试。《军歌》讲述了延安时期青年文艺救国的故事,该剧也成为学生走出课堂校园,去延安实地考察采风后的创作。这无疑是将课堂思政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考察的一次创作成果展现。
上图:上戏党委书记谢巍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这些年来,上戏出品的各种剧目影响力早已走出校园、遍及全国——今年5月,上戏和兰考兰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上戏青年话剧团与河南黄河艺术团联合演出的原创话剧《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艺术中心剧场开启首轮演出,让观众看到并感受了一个全新的兰考。这也是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9周年的一部力作。
金秋时节,上戏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首演于2021年)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这部曾经摘下2023年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第36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的原创话剧,在本轮演出阵容中,00后的学生演员占到了90%,堪称不折不扣的“青春版”。
在戏剧题材上,上戏也不断深挖前人未写过的故事——今年在上戏实验剧院首演的原创音乐话剧《辅导员》,就是全国首部聚焦高校辅导员队伍精神风貌的戏剧作品,塑造了一群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上海优秀辅导员群像。历时两年的打磨,讲述了高校辅导员同青年大学生共同相处、共同成长的故事,旨在将大时代与小切口相结合,以小舞台展现大思政,用小故事讲述大情怀。
上戏昌林路校区附近的浦江郊野公园也成为学校尝试戏剧新样式的好舞台——上戏与闵行区合作推出沉浸式互动剧《寻找第十二人》,以戏剧中蕴含推理的形式,讲述一个“二大”留下的历史之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1922年于上海召开的“二大”,创下了诸多“第一”:第一部党章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的第一次提出,都使这次会议意义非凡。而“二大”也留下了未解之谜:十二名正式代表,十一人的身份已经确认,但有一位至今仍不知是谁。上戏师生就以此为切入点,排演了这部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沉浸式互动剧。
上图:初心理论社开展活动。
大先生·大师剧·大课堂
除了“戏剧+思政”培育出的诸多品牌剧目,早在十多年前,上戏就已经帮助兄弟院校推出了第一部“校园大师剧”《钱学森》——“大师剧”历时十多年发展,已然成为了上海各高校的一股文化风尚。去年,由“大师剧”项目转化的“大先生·大师剧·大课堂——上海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径十年探索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而上戏正是推进“校园大师剧”的重要力量:2012年,以上海交通大学推出《钱学森》为标志,初步形成大师剧创排模式。2014年起,先后出台全市文教结合行动计划、大师剧专项扶持计划等,大师剧育人机制不断完善。2018年起,大师剧全面推广,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十多年来,上戏联合相关高校,先后推出《陈望道》《钱伟长》《贺绿汀》《孟宪承》等28部反映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崇高风范的精品大师剧。同时,各高校还自主创演50余部校本大师剧,直接参演师生近万人,先后演出1000余场次,现场观看50余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观摩的更是多达上千万人次。
大师剧是如何走出一条富有成效的“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径的呢?谢巍介绍说:“首先,‘大师’们都是各高校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师大家,学生们从挖掘其感人的事迹和精神品格入手,用大师成长史去讲述党史、国史、校史和学科史。从这个角度来说,排演大师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是将创演过程、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融为一体,实现了‘剧本即课本、舞台即讲台,每个环节都是课堂’。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专业演员来做这件事,我觉得范围太小。现在由上戏的师生在前期进行专业辅导,让各高校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就形成了一种链式反应,不仅不局限在上戏,也不局限于校园,而是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也都能看到成果——艺术院校提供专业支撑、联合高校共同参与,大师剧的打造目标是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统一的思政金课。”
十多年来,大师故事在校园中口口相传,大师精神在师生中薪火庚续。参演师生感慨“排一部剧受到的教育,比上一年课还管用”。与此同时,各高校组织师生还以巡演的方式走出校门,将大师剧从“校内小舞台”延伸至“社会大舞台”。比如《钱学森》应邀到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多地巡演;《贺绿汀》应邀到中央党校作为开学演出;《熊佛西》等多部大师剧到大师出生地、求学地、工作地巡演。巡演过程中,由思政课教师带队进行社会考察和调研交流,了解当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一路走、一路演、一路学,大师精神育人更富成效。记者|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