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交流又有新开端
新马泰越自古与中华文化有紧密联系。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以后,这些联系有些被掐断。如今,新马泰越与中华文化之互动、交流又有了新的开端。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的交流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人员交流更加频繁,经贸合作日益拓宽。
近年来,妈祖金身巡安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信仰等的联系。中国文学、书法、中医药、太极拳等在东南亚得到广泛传播;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所在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得到重视和发展;中国和新马泰越等国中文合作升级,多个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来华游学。千百年来,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联系和交往从未中断过,相同的文化渊源、相似的情感追求为彼此的关系锦上添花。
“新加坡口音”之外
上图:2023年4月21日,在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越南大学生展示汉字书法作品。
中国和新加坡文化交流持续千年、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古代新加坡的繁荣。新加坡独立后,特别是两国建交以后,中新两国文化交流涉及体育、艺术、文博、教育等诸多领域,当代先进的科技交流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新亮点。中新两国持久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新加坡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促进中新两国外交及经贸关系的发展。
新加坡的人口结构非常多样化。在本地居民中,华人是最大的族群,占总人口的75%左右。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欧亚裔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些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共同构成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是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也是广泛使用的语言。此外,新加坡还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称为“新加坡英语”或“新加坡口音”,它是一种混合了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的语言,是新加坡人之间常用的语言。在新加坡,人们通常会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这种多元化的语言结构也反映了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
露西21世纪初从中国知名学府毕业以后,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如今已经在新加坡定居超过十五年。由于主要从事文化、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她对语言的敏感性超越一般人。在她看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新加坡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你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虽然英文很重要,但是作为中国人,露西非常重视两个孩子的中文学习。所以在家庭的日常交流中,全家人还是使用中文。露西说,新加坡的公办学校以英语为通行语言,但会开设华文课程。而15所特选小学则以中英文双语为行政语言。由于新加坡实行的是就近读书原则,所以除非特别想学中文,一般民众并不会特意选择特选小学。“当然,也有人会买所谓的学区房,让孩子入读心仪的特选小学。美国著名的投资人罗杰斯就让自己的两个小孩在新加坡的特选小学读书,他们的孩子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在露西看来,这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巨大关系,它直接推动了新马泰地区的华文教育。不过从她的专业角度来看,新加坡的华文教材更偏重实用性,如写便条、假条、说明书、自我介绍等等,但是对中文的美学引导不足,让孩子很难从深层次上具有文学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感经验。“他们不会教给孩子们这些文章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更不会让孩子们用ABB之类的叠词去造词、写作。我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里有1.5个小时学习华文,她们听说没有问题,但是读写的能力就比较差。”
露西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因为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中国历史,所以业余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所以她知道中国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叫嬴政,可以准确地写出“嬴政”两个字。但是对试卷上出现的“杰出”一词却觉得非常陌生,既不理解“杰出”的意义,也写不出“杰出”的“杰”字。
“我通过朋友的推荐给女儿报了国内的中文网课,发现两国的课本差异实在太大了。2018年,新加坡再次对华文教育的课程进行调整,希望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华文文学作品的兴趣,加强他们对华文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选取的不少作品兼顾到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地域多元性,小说包括鲁迅《孔乙己》、汪曾祺《陈小手》、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李永平《拉子妇》、小寒《回不去的候车站》,诗歌有徐志摩《偶然》、余光中《珍珠项链》、杜南发《传灯》、林得楠《彩窗》。这种变化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华语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激发学生对本地的认同感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除了在华文教育上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包容性,新加坡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也非常多样化。大量移居新加坡的华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了新加坡,特别是儒家文化融入了新加坡广大民众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意识之中,奠定了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文化与印度文化、马来文化以及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新加坡文化。
上图:2023年,新加坡“Z世代”青年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云南见闻。
新加坡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这些宗教信仰在新加坡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人会参加宗教仪式和活动。在新加坡,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新加坡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例如春节、中秋节、圣诞节、开斋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
露西说民族和谐是她在新加坡生活十几年来最大的感受。“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励不同族裔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每年,不同种族的节日我们都会一起过。邻里、社区会举办很多庆祝活动,有吃有喝有表演,真的是其乐融融。新加坡的公共节日一般都是放一天假,只有春节是放两天,这也充分体现了新加坡政府对华人文化的尊重。每年春节,老一辈下南洋来到新加坡的人都会进行家庭大聚会,一起吃饭、唱歌、庆祝。2000年前后,农历新年商店都是关门的,如果没有提前采购,过年只有吃方便面的份儿。但是现在,过新年的时候超市、餐厅也都会开门迎客,只不过上班的一定是马来人或者印度人,中国人无论如何这一天都会和家人在一起。”
眼下,通过微信、抖音、腾讯会议及短视频等多种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自媒体,两国人民可以更便捷地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活动动态,举行节庆活动、学术研讨会及宗亲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互动使得双边的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高效、便捷,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民心相通。
文协活动与宗祠文化
自古中国与马来西亚有着源远流长的情谊,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曾多次造访的马来西亚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及贸易的中心枢纽,部分华人也在此开始繁衍发展。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阿明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指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三大民族组成: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坚持中华文化底色;又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生根发展,与其他族群文化多元融合,包容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一直在努力和坚持续传中华文化的精髓。在马来西亚教育环境中,华文小学和独中直至大学院校设有中华文化或中文系,构成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通过普及华文教育,加深社会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尤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友族同胞在华文小学乃至中学就读,接触和了解华人文化。
此外,当地华人通过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展示中国当代文明成果,让马来西亚社会更加认识到华人文化的重要性,加深了马来西亚各族民众对华人文化的了解,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加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基础。其中,三年一届的华人文化大奖,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薪火传承、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象征。这项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创办的奖项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将奖项颁发给在文学、教育、音乐、历史研究、社会活动、艺术创作等方面做出杰出成就的华人,以激励后辈。近年来,文协也特别增设多个青年奖项,鼓励青年人才使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薪传不息。
上图: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舞狮艺人在当地购物中心表演中华传统舞狮。
当年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1977年成立时,发起人李三春致辞列举马来西亚槟城多种宗教庙宇并存的景象;并指出这展现马来西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华人文化和各族群文化多元共生的景象。“这是马来西亚社会文化的缩影,在不同文化影响之地,在人民生活中留下深刻痕迹。”
华人文化协会不但弘扬中华文化,也将维护和发展马来西亚文化遗产作为目标之一。协会举办文化活动及出版与马来西亚文化有关的书籍。在文协四十多年历程中,不但持续将中华文化推广和介绍给友族同胞,也不断吸收友族文化精髓来丰富和发展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文协举办歌唱、戏剧等文化活动,都始终开放给马来西亚各民族,并在华人文化之外,展现各民族优秀文化,以便使各民族之间能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马来西亚闻名于世的高桩舞狮、二十四节令鼓等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与本地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刘阿明说。
马来西亚不少城市保留了很多百年历史的宗祠,这些宗祠都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大量来自福建的中国移民为了帮助亲朋好友尽快融入当地而设立的。如今,这些百年建筑内部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包括宝塔、石雕、瓷器和绘画等,体现了中式文化的精髓和艺术价值。不同的宗祠展示着不同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家族文物、传统器具、家谱、照片等等。它们历经百年的沧桑,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沉淀。
“好声音”与“一剪梅”
泰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人口构成非常复杂,包括泰族、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等多个民族。近7000万的人口中,有25%的人拥有华人血统,中国文化在这里的生长,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土壤。
从700多年前开始,就已经有中国人移民到泰国,那时还叫做暹罗,甚至曾经有中国第二代移民当上了泰国的国王,开创了一个王朝。
中国文化对泰国影响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泰语中汉语的存在。在表示数字、食物和赌博术语的泰语中,大多数都是汉语。比如泰语中的1到10的数字,除了1和5听起来不像汉语,其他都是接近汉语的读音。还有大量的泰语直接借用了福建话和潮州话,比如表示“吃不下”的泰语,就是潮州话“食唔落”,表示“自己人”的泰语“家己人”,也是潮州话。
改革开放之后,又有许多中国人移民到泰国。只不过这时候到泰国的移民大多十分贫穷,他们从泰国的底层慢慢打拼,对泰国社会的影响力并不大。反倒是泰国的富商,看到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纷纷前往中国投资。最为著名的就是泰国首富,也是目前中国平安背后的大股东谢氏家族的谢国民,是最早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华人。
由于对华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曾经一度中断的中文学习再度兴起,各种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泰国最著名的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在1992年将汉语提升到和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同等的地位,1996年更是开设了汉语硕士学位课程。
1997年泰国遭遇金融危机,会中文的泰国人因为可以开发中国市场,因而又多一条财路,这让泰国人更加重视中文。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开始成为“世界工厂”,一股世界经济新力量即将崛起。富裕后的中国游客逐渐成为了泰国规模最大的“客人”。旅游业作为泰国经济的支柱,为了能够接待招揽更多的中国游客,泰国人对学习中文的需求猛增。
在教育交流方面,泰国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镇”。截至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了31家孔子学院,其中16家位于泰国,这些由中泰双方高校共建的文化与语言教育机构集合了两国诸多知名学府——包括朱拉隆功大学和北京大学。除此之外,2007年,中国还在曼谷设立了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CCC)。在泰国法政大学文学院的陈玉珊博士(Kornphanat Tungkeunkunt)看来,上世纪90年代后泰国社会逐渐形成的民主和多元文化语境,为跨国文化机构在泰国的生根发展以及中泰多层次人文教育交流提供了社会和文化土壤。
泰国的文化界也开始借鉴中国元素,不少泰剧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旗袍、中式婚礼、武侠剧等等。甚至一些泰国明星也在春节期间穿上改良旗袍,展示出浓厚的中国风情。这种文化交流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电视剧中,许多泰国明星也积极学习中文,与粉丝用中文互动,演唱中文歌曲,以及在新年时发表中文祝福。在著名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就有一位16岁的泰国“小邓丽君”演唱《一剪梅》惊艳众人。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更是在泰国火得一塌糊涂,中国影视剧明星在泰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至于陆陆续续有多位泰国知名女星争先表达出自己对中剧、对中国男演员的喜爱倾慕之情。泰国粉丝们甚至还制作了选择最喜欢的中国男演员的游戏挑战……
刘阿明指出,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是游走于大国之间的高手,深谙多方权力平衡对于东南亚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有着更广泛和灵活的内涵。它与中国的对外关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紧密相连。如何把握文化交流这张“软实力”牌,让它成为中泰迈向更稳定、更繁荣、更可持续的命运共同体的“硬”驱动,或将成为中泰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你知道芝芙吗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近,彼此人文交流存在天然的便利条件。根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在越南广泛传播。当下,越南年轻人比较爱看的中国电视剧以古装类和都市言情类为主。
上图:越南艺人芝芙。
音乐作品也是连接中越民众的精神纽带。如今,在越南大街小巷频频能听到《错位时空》《白月光与朱砂痣》等在抖音平台上非常流行的歌曲,不少越南年轻人在听到这些音乐时还会跟唱。同时,像《See tinh》《Body Shaming》等越南网络流行歌曲近两年也在中国迅速走红,越南的“当红炸子鸡”歌手芝芙也因参加中国综艺《乘风2023》颇受中国观众的喜爱。芝芙15岁出道,歌舞艺三栖发展。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在全球拥有极高人气。今年30岁的她,在“越南十个人有八九个都认识她”,在全球的社交媒体上,粉丝更是接近一千万。在《乘风2023》的初舞台上,她的整个演出集视觉效果、创意、个性于一体,30秒内脱4件衣服,“卸下”袖子、拆掉“花瓣似的裙子”,生动演绎了歌曲《玫瑰花》中玫瑰花花瓣飘落的美艳光彩,引爆全场。
除了文化交流,中越双方的教育合作也越来越多。2014年12月,河内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成为越南年轻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据学院中方院长罗军介绍,学院成立9年来积极组织各类青年交流活动,2023年11月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同唱一首歌”中国-东盟青年影视歌会,吸引约400人参与。学院还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合建独秀书房越南河内大学孔院店,为当地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供阅读空间。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促进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深化中文教育交流合作是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2023年,来孔子学院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越南考生达1.5万人次,再创新高。
2023年4月在河内举办的2023汉语水平考试中国留学展上,咨询汉语水平考试、赴华留学深造的越南青年络绎不绝。越南赴华留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为更多越南青年直观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创造机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2—2023学年共有超过2.3万名越南学生来华学习,双方教育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成就。
2022年,中方宣布未来5年向越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以及不少于10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帮助越方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国际中文教师,这将为中越两国的教育合作起到极大促进作用。2023—2024学年,41名越南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越来越多的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地方政府和高校给予的学费减免和补贴等待遇。
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阮海清表示,越中教育合作有着悠久传统,双方在医学、艺术、体育、工程等领域的合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很多从中国留学归来的越南青年,相继成为各行业骨干。他们也是越中友谊的传承者和越中关系的促进者,为两国世代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中越高层互访频率增强,政治互信不断提升,两国文化领域合作也日益密切,呈现出稳步升温的趋势。通过增加留学生数量、媒体交流和记者互访、举办联合音乐会、合作出版期刊、互办民俗旅游文化活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双方的文化交往,还增进了彼此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记者|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