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对华投资最多,2000余家法企在中国

日期:2024-01-2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华法企,正在用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
记者|金 姬


  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法国负责中小企业、贸易、手工业和旅游的部长级代表奥利维亚·格雷瓜尔(Olivia Grégoire)女士也在现场。对于法国而言,凭借两国建交60周年的东风而开启法中文化旅游年正当其时,也有利于提振两国贸易以及在华法资中小企业的信心。

  众所周知,经贸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在一个国家的另一国企业,往往“春江水暖鸭先知”。法国企业在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见证了中法建交以来的光辉岁月。


第一家飞往新中国的西方航空公司


  1966年9月19日,一架波音707“舍维尔尼城堡”号(Château deCheverny)客机从巴黎奥利(Orly)机场起飞,法航(Air France)AF180航班由三名机组人员轮流交替进行,在希腊雅典、埃及开罗、巴基斯坦卡拉奇和柬埔寨金边经停后,经过23个小时的飞行,于9月20日成功抵达上海。

上图:1966法航飞往中国的首航。


  法航由此成为第一家飞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航空公司。

  据悉,波音707是远程客机,原本可以直飞北京,但法航希望此次航班带上更多想飞往中国的乘客,这才选择了经停雅典、开罗、卡拉奇、金边这些城市。“我们当时的飞行就像送奶工一样,一站一站地往前飞。那时候法航是一家国有企业,对于能飞往东方的上海,是十分期待的,对于成本并没有想太多。”

  法航一名员工在2016年回忆道。

  而在这个历史性航班执飞2年前的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事实上,对于法航而言,从巴黎飞往上海的航班,不是首飞,而是复航。

  法航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法航于1947 年 3 月就开设了巴黎到上海的航班,全程耗时 4 天半。这条航线在1949年暂停。

  1956 年 10 月,巴黎和北京之间开通了定期航班。但这样的“定期航班”十分麻烦——法航和捷克航空(CSA)搭载乘客从巴黎飞往布拉格,俄罗斯航空公司将乘客从布拉格运到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亚,最后,中国国家航空公司将乘客从新西伯利亚送往北京。

  转机出现在1963年初,戴高乐将军授权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负责法中建交事宜。

  政治上的接触让两国恢复通航更进一步。1963年5月24 日,中国民航总局与法航在北京签署了协议,并于 7月15日生效,根据协议条款,双方均接受对方的运输文件。

  1966年8月底,法航在上海的第一任站长拜尔和妻子,还有同事马蒂亚斯,从香港乘火车到广州,一路奔波,于9月6日到达上海。当时,这三个法国人随身带了17只手提箱,除了私人物品外,他们还带了包括法航建立新航站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资料。而当时的虹桥机场,国际航班只有1964年开通的巴基斯坦一条线路。

  拜尔一行到达上海时,把驻地设在黄浦江边的和平饭店。当时,距离首航的日子只有两周,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拜尔回忆说:“时间对我来说很紧急:需要和中方接机小组人员碰面,对他们进行初步培训;

  需要落实一处地方,以放置物资设备,首航将带来5吨重的物资;还要找一个冷藏库,以便放置飞机上所需要的快速冷冻物品。”

  幸好,首航非常顺利。法航首航中国执飞金边—上海最后一段航程的机长拉封回忆道:“上海机场拥有一条极好的3200米的跑道,这条跑道几乎完全是按照中国政府之前向我们求得的相关实验材料中有关飞行器械要求的规格建造的。一路上我们一直能够听到真诚的欢迎声,尽管增加了欢迎仪式,我们依然按照预定计划,在停靠两个小时之后按时返航了。”

  在和平饭店住了6个月后,法航的“上海办事处”搬到了淮海中路一幢有着法语名字(Gascogne)的大楼内,也就是始建于1935年的淮海公寓。

  1971 年新谈判授权法国航空公司提供北京航线运营服务。但直到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访华时,法航的波音707“奥特佛尔城堡”号(Château d'Hautfort)载着总统及80名随行记者,经由卡拉奇飞往中国北京。由此,巴黎—卡拉奇—北京航线才正式开通,飞行时间13.2小时。

  随着中法两国关系的不断升温,1997年,法航成为第一家在航班上配备中国翻译的欧洲航空公司,并在航班上提供中餐航食。如今,法航在北京、上海、香港和台北都开设了定期的客运航班。2023年11月在上海庆祝公司成立90周年之际,法航表示:“纵观历史,法航在连接中法两国、加深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未来,我们仍将发扬传统,致力于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和繁荣。”


在华法企的诸多“第一”


  其实除了法航,在中国还有很多法国企业或法国品牌创造了各自领域的“第一”。

  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是不少国人认识的第一位国际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品牌则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也是一代人的时尚启蒙。1978年,皮尔·卡丹随着海外考察团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登上长城,留下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相片,也决定将时尚事业带到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申请在中国举办时装表演。

上图:1978年皮尔卡丹在北京。


  在皮尔·卡丹不懈的请求下,1979年3月10日,皮尔·卡丹时装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这是一场由外贸部、纺织部、轻工部联合主办的内部时装表演,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从此以后,皮尔·卡丹开启了在中国办秀的旅程。

  1988年,皮尔·卡丹与意大利GFT国际公司签署了皮尔·卡丹男装代理合同,这在当时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代理合同。意大利GFT国际公司与天津纺织集团、中信集团共同成立了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皮尔·卡丹在中国授权的第一家正规专业生产公司,并在1990年将皮尔·卡丹正式引进中国。自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皮尔·卡丹,见证了时尚在中国的飞跃与蜕变。

  法国的奢侈品品牌,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批国外品牌。

  1992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北京的王府饭店开设首家精品店,是进入中国内地的首个奢侈品店。32年后的今天,路威酩轩(LVMH)集团的46个品牌进驻中国,拥有28000多位员工,1300多家门店,与中国市场联结深厚,密不可分。除了日本市场之外,LVMH集团还有近30%的营业额来自亚洲,中国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时尚、秀场、美妆、航空,是中国人对法国的基本印象,但这仅仅是法国企业走入中国的一抹身影。数十年来,在华法国企业已涵盖电力、汽车、通信、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法国银行、保险、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分支机构,雪铁龙、家乐福、阿尔斯通、阿尔卡特等法国公司在中国家喻户晓。

  中国首个大型核电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就有法国电力集团作为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参与其中。这个合作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法国启动了一项重大核电发展计划,即梅斯梅尔计划。因此,法国成为了中国核电项目的合作伙伴。

上图:位于深圳大鹏半岛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站。


  1975年5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受邀出访法国。1978年1月,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蒙·巴尔也受邀访华。在这两次中法互相访问的背后,是法国对中国的巨大需要。一方面,法国需要加热同中国的关系,以便于在美苏两大国之间加强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法国的经济陷入了滞胀阶段,急需要开拓新的市场。

  除了大亚湾核电站,法国电力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参与了一些水利泵站的设计。自1997年起,法国电力集团在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框架下,建设并运营广西来宾电厂,于2015年移交给当地政府。2008年,法国电力集团还携手中广核共同开发、建设和运行广东台山核电项目,成为中国核电项目首个外国投资商。

  法国电力集团自豪地表示,继成为首个在中国核电领域投资的外企后,法国电力集团又成为了第一个参与中国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的外企。为了实现碳中和,中法在很多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如提高能源效率、电动汽车和氢能。

  法国药企赛诺菲(Sanofi),1982年就在中国开设办事处,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如今,中国已成为赛诺菲全球第二大市场,业务范畴从预防到治疗,覆盖普药、特药、

  疫苗、消费者保健多领域。2023年,赛诺菲12个创新产品及适应证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值得一提的是,赛诺菲中国参与了全球90%的同步开发项目,中国将更早纳入总部的临床研发策略成为全球研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将极大缩短未来新药在中国上市的周期,加速为中国患者提供可及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

  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外航运和物流服务公司,是总部位于法国马赛的达飞(CMA-CGM)集团,1992年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名字寓意“达者为先,飞越无限”。经过30多年的发展,达飞集团在中国设有14个直挂港口、49个办事处、近2万名员工(包含基华物流),拥有3000多名合作伙伴,110多条周班航线,每两小时就有一艘达飞集装箱船从中国驶往世界各地。

  金融业方面,法国巴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陆续进入中国。上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正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在1992年共同投资组建。

  如今,这些不同领域的法国企业,在中国不断创造新的“第一”。


中国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法国企业


  根据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在2023第九届欧洲论坛上的发言,从企业数量上看,法国是在华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在华拥有2000多家公司,员工总数30多万人。法国企业在中国大力开展创新,其中许多已经建立了研发中心,并通过与合作伙伴或者初创企业合作,投资于创新生态系统。

  2023年4月马克龙访华之后,中法经贸合作再升温。根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1至8月,中法进出口贸易额达3725.8亿元人民币,法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05.6%,法已成为中国在欧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事实上,中国的营商环境也给在华法国企业更大的信心。

  以上海为例,据2021年11月的数据,法国是上海十大外国投资来源国之一,在上海有1000多家法国企业,包括36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3个研发中心。因此,上海市政府或者各区政府会不定期举行法国企业圆桌论坛,专门倾听在沪法企的声音。

  2023年10月,2023年静安区外资合作伙伴服务季暨法国企业圆桌会议在张园举行。“如何保持企业强大的研发活力,引才又留才?”现场,益普索相关负责人问到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居留证件办理。诞生于法国巴黎的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注册在静安,面临“外籍专家引入难”问题,静安区相关负责人当场提出,留下联系方式,由企业服务专员对接这一揽子问题,让企业心无旁骛专注主业。

  静安区政府高效的服务给予企业强有力的信心,企业表示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扎根上海静安,增加投资,拓展业务。“营商环境的优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索迪斯相关负责人说,不但不会走,未来还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不少外资企业负责人提到,持续优化的外资政策生态和“一企一策”精准赋能,也给予了外资企业不断在沪、在静安拓展业务、加大投资的信号和信心。不难看出,在华法企,正在用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记者|金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