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中国式色彩:刻在基因里的诗意

日期:2024-03-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从每一句诗词、每一幅传世名画、每一件古玩珍品、每一砖一瓦里,寻找那些价值悠远的,中国色。
撰稿|不小可

  克莱因蓝、安可拉红、莫兰迪色、多巴胺色……这些年,来自西方的色号色系来来回回“拿捏”过消费者很多次,一大本潘通色号里,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色。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有自己的潘通色号吗?

上图: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局部)。


五光十色皆是诗


  你先感受一下,中国古代颜色词的丰富性:

  赭红、赩红、绯红、朱红、酡红、殷红、丹赤、纁赤、赭赤……层层叠叠皆是红。

  鹅黄、柳黄、流黄、柘黄、诏黄、杏黄、金黄、霜黄、莺黄……深深浅浅莫非黄。

  葱绿、苍碧、青苍、墨绿、黛青、官绿、幽绿、新绿、铜绿……浓淡相宜尽是绿。

  “凝脂”是白,“烟墨”是黑,“十样锦”是红,“出岫”是绿……即使名字里不带有颜色词,古人也能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达五光十色。今日常说“五彩斑斓的黑”,原来古人早就有五彩斑斓的红,五彩斑斓的黄,五彩斑斓的绿。

  这种用实物之色来造颜色词的方法,好像刻进了我们的基因里。不信你去看看现在卖口红的直播间,没有几个色号是用“大红”“紫红”“玫红”“粉红”“深红”来标记,更多的是“烂番茄”“脏脏橘”“干枯玫瑰”“果冻软糖”“白桃啵啵”“恋爱气球”“欲望珊瑚”,当然还有“死亡芭比粉”。归根结底,都是古人“桃红柳绿葱白鹅黄”的造词思维。

  不过这一招确实有效,中西皆然。西方曾经有一位油漆制造商,将象牙色油漆改名为“古董丝绸”之后,销量节节攀升。

  其实古人不仅造词有智慧,创造颜色更懂得取法自然。以流传千古的中国画为例,国画中用到的颜料,大都来自矿物质和植物的色彩。作画用色以矿物为主、植物为辅,因此留下的名作可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最著名的莫过于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

上图: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局部)。


  古人最早发明的颜料里,朱砂、黄丹、白垩、赭石都来自矿物,比如产自福建漳州的黄丹,就是用制作铅粉剩下的铅炒制而成。除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白垩,白色也来自自然界的石灰质,比如将蛤蜊壳磨成粉,或者抓到一只大砗磲的话,能够磨成好多粉(但砗磲现在是保护动物,捕捞或者食用都很“刑”)。

  另外一些色彩则来自自然界的植物——茜草可成胭脂色,蓝草可成花青色。古时的“青”时而表示蓝,时而表示绿,古语云:“谁信蓝中可出青”,荀子《劝学》中又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也是因为蓝草染出的颜色蓝中带绿。

  有些颜料的制法复杂到需要经年累月,比如烟墨,要把缓慢燃烧形成的松烟收集起来,光是阴干就要好几个月。再如泥金,细碎的金块敲打成极薄的金箔,再加入鹿胶细细研磨成泥——到如今这些工艺仍被传承下来,每每有匠人复刻,总能惊呆一大群围观群众,发出“古代人是怎么想到的啊”之叹。仅仅是耗费的时间,也属于今时今日工业生产流水线时代无法想象的奢侈。


皇家黄plus中国红


  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就产生了“五色”的观念——黄、白、赤、青、黑五种颜色,形成了五色文化——这五色后来也被对应于重要的阴阳五行之说: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

  五色原本只是五种色调,但是一进入文化范畴,便随之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心灵感应”。这种由视觉到心理的联通,通常被称为“联觉”。

  拿黄色来说,《说文解字》中对“黄”的简单解释是:“黄,地之色也。”跟我们今天说土黄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古代中国,“黄”不仅是地之色,更是象征皇天后土的帝王之色。特别宋代之后,黄色真正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宋词中有“熉黄珠幄承灵德,锡羡永升平”。其中的“熉黄”就用来代表帝王家。

  帝王家宫殿上的黄色瓦片称为“琉璃瓦”,皇帝写的诏书称为“黄纸”,出行乘坐的车盖用黄缯作里,称为“黄屋”,出行时途径的道路也被称为“黄道”——上行则下效,民间老百姓虽不能身着黄袍,却也因此将黄色视为尊贵吉祥的象征。到现在,我们还会用“黄道吉日”这个词。

  在“红尘滚滚”之前,古人用得更多的是“黄尘”。比如“唤取黄尘冠盖客,暂来徙倚片时间”(吕胜己《瑞鹧鸪》),“黄尘乌帽,觉来眼界忽醒然”(张元干《水调歌头》)。“红尘”也会用到,比如“岂知别后,好风良月,往事无寻处。狂情错向红尘住。忘了瑶台路”(晏几道《御街行》)。一比较便知,黄尘更多指代官场,而红尘更多发生在情场,这多少也与“黄”代表帝王之色有关。

  再说到红色,古人从前不用“红”而用“赤”,有学者研究发现,到汉代之后,“红”才全面取代了“赤”。不过不管使用的是哪个字,这个色调都被视为与血液、激情、华丽相关。带“红”字的词语也因此常常表达尊贵之意——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红楼”,最早是指华丽奢侈的房子,红楼朱户,都是大户人家的别名,直到《红楼梦》里的贾氏家族都是如此。

  受到豪门富户的影响,平民百姓也喜欢红色,认为它代表喜庆祥瑞——这个喜好绵延千年,直到如今,“中国红”已然成为幸福生活的象征,每到年节时分张灯结彩,更是哪里都少不了这一抹铺天盖地的中国红。


穿什么,就是什么


  科学家告诉我们,色彩的本质只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从科学的眼光来看,黑色显瘦,做手术最好穿绿色衣服,狗是色盲,蜜蜂看不见红色——这些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白色代表善良天使、黑色代表邪恶恶魔,就多少有点扯淡了。

  但人类并不是科学的纯粹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化里,白色代表天堂、黑色代表地狱,就很顺理成章。即使是同样对于“死亡”,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的颜色去象征——古埃及人觉得绿色象征冥王奥西里斯;佛教文化中却认为黄色是死亡的象征;在日本,葬礼上的往生者要穿一身白;而在中国,则是死者的亲属穿一身白披麻戴孝。

  很多关于颜色的象征意义,都与当时当地经济和文化紧密相关——比如在16世纪亨利八世时代,绿色在英国代表着不忠,跟我们现在的“绿帽子”差不多;而“蓝血”在欧洲通常代表贵族血统,“蓝袜子”指的也是富有学识的女性;一提起埃及艳后你就会想到“祖母绿”;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更喜欢深红棕;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则是鲜艳的高饱和度色块;而紫色,由于早年生产的成本非常高,需要从无数海螺的黏液中提取,所以也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只有嬛嬛才能用得上“螺紫黛”这种高级化妆品。

  今天的人买衣服,大概不会觉得什么颜色更尊贵。不过在古时候,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是可以直接通过衣服颜色来判断的,非常地you are what you wear(你的穿衣风格代表了你)。

上图:“红衫”常指白富美,而“黄衫”多指富二代。


  白袍、白衣通常是未中科举的读书人,因此也有“白衣卿相”之谓,莫欺少年穷,说不定将来就是堂堂宰相。柳永有词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读书人也常穿蓝绿色长衫,所以《诗经》中有“青青子衿”。青衿与青衫,也可以形容比较落魄的读书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即使作者不明说他自己的官位只是六品下的江州司马,我们也能通过“青衫”去判断他的仕途失意,因为唐宋时期“末品服青”。

  绿肥红瘦,“红衫”常指白富美,而“黄衫”多指富二代。如果一个人身着“朱紫”,那多半是大官了——蟒袍红加身,腰挂金银袋,身缠紫色绶带,高级官员无疑。《琵琶记》中说:“指望他耀祖荣亲,改换门户。悬悬望他,望他腰金衣紫。”这是光宗耀祖的最高级许愿了。再次等一点的,则有“脱白挂荷衣”,如《荆钗记》中所说:“脱白挂荷衣,功名遂少年豪气。”就是把平民百姓的白衣脱下来,换上绿衣服——《荆钗记》的时代,绿衣服也不大不小算个官了。


中国色的来处


  色彩不光能象征身份地位,还能象征很多东西——尤其古诗词中极为擅长“转喻”,一些本来稀松平常的颜色词,也就变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有些甚至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比如“粉黛”,原意是化妆时用来敷面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很快被用来指代女子——红粉佳人、三千粉黛,乃至蛾眉、青蛾,都是女子的别称。红袖添香、红颜知己,红红的都是女子。

  相形之下,男子虽不施粉描眉,青丝绿鬓却也是有的——年轻人须发皆黑,所以这个代表黑色的“青”字,到头来也成为青壮年的象征,我们现在使用的“青春”,追根溯源也是一样的发端。

  而当“青”字不代表黑色,代表竹青时,又有了名垂千古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前,要先用火烤竹简,使之“出汗”,以防将来虫蛀,所以“汗青”就演变成了“载入史册”之意。“名垂青史”中的青,同样也是指青色的竹简。

  传说中,西王母有一只取食传信的“青鸟”,于是青鸟便成了信使的代称。李商隐有传世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人雅好,热衷在枫叶上题诗传情,称为“题红”;又喜欢将翠鸟的羽毛取来装饰宝石,称为“点翠”。

  “红鸾星动”是好事将至,“兔走乌飞”是岁月倏忽——传说中,太阳里有三足乌,月亮中有玉兔,所以乌与兔就被拿来转喻日升月恒。

  “白云乡”在古人眼里是仙界的代名词,而“黑甜乡”则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进入的梦境。

  古诗词中若读到“白榆”,便知是满天星星,“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满天星辰和飘落满地的榆钱一样,星星点点,漫山遍野。

  有些词我们至今用得欢,却未必知道它的来处。比如白眼、清白、浮一大白——“白眼”源自《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看到不喜欢的人,阮籍就要翻白眼。而用“浮一大白”来代替酒,用“清白”来比喻一个人的品格,也早在苏轼的“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和赵彦端的“山矾风味更梨花。清白竞春华”中已可看到。

  今时今日,中国式色彩已经因其高雅脱俗的品味,一再成为国际高奢品牌的全新灵感来源。而中国色中所蕴藏的文化和象征意义,更有待我们去探源,去发掘,去细细体察,从每一句诗词、每一幅传世名画、每一件古玩珍品、每一砖一瓦里,寻找那些价值悠远的,中国色。撰稿一不小可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