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人民,在这座城的分量

日期:2024-10-2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人民城市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城市实际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论、主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视角,深刻回答了中国城市是什么、城市建设发展治理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和治理城市等根本问题,为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主笔|姜浩峰

  “这5年,我从2岁半长到了7岁半,杨浦滨江的公共饮水机总有一个适合我的高度,这里是真正的大家的滨江。以后我还要陪着杨浦滨江一起长大。”今年小学二年级在读的钱思文于9月19日在杨浦区各界人士“文明行走”专题活动上的一句发言,不知不觉说出了杨浦区是如何在最细微处注重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

  钱思文记得,2019年11月2日,自己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曾兴奋地奔向前方。“爷爷好呀!”脆亮的声音,让正在现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习近平抱起钱思文,问他:几岁啦?

  当时,习近平指出,这里原来是老工业区,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如今,“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这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上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城市精神,上海勇担新使命,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摄影/金良


  2022年10月,人民城市理念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而上海又是如何做的呢?“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如此评论道:“五年以来,上海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上海,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2024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迈出新步伐,把人民城市理念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研究出台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可见,人民城市的发展,是长期的“现在进行时”。


不断发展的人民城市


  “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生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4月20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走进静安区蕃瓜弄小区调研时,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充分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共同努力推进旧房改造、建设美好家园。

  回看上海回到人民的手中——1949年5月27日,就最突出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特点。人民军队不惊扰上海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拥有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人民城市并非一天可以建成。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较长一段时期,上海为助力国家构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上海的住房紧张情况全国闻名。至改革开放初,中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也只有五六平方米。一些成片棚户简屋区域,环境脏乱,配套设施匮乏。但即便是这一阶段,积跬步般的改善还是在进行中的。比如蕃瓜弄。这里最初是一个名为姚家宅的自然村落,后来成了上海著名的棚户区。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建成了上海第一个五层楼的工人新村,使得蕃瓜弄成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然而,随着岁月变迁,当年两到三户合用一个厨房卫生间的情况,放在今日的上海,已经显得落后于时代了。在部分房屋年久失修的情况下,蕃瓜弄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

  在陈吉宁调研之后,2023年5月15日,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进入正式签约期,仅49天就完成了100%签约,30天内完成了100%搬迁,搬迁后的90天内就快速取得了施工许可证顺利开工。刷新了上海市旧住房改造项目中“从签约生效到100%搬离”“从居民搬场到项目开工”两个方面的最快纪录。蕃瓜弄的情况不是孤例,近年来,黄浦、静安、徐汇、杨浦等区原拆原建项目接连上马。

  正如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所说,上海要“着力打牢城市物质基础,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着力彰显城市精神品格,着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以此“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各区原拆原建项目资金来源大多以区财政投入或国有企业自筹为主,市级层面对项目有一定补贴。但这笔钱,各区非常舍得花。杨浦区房管局副局长吴传婷是这么算账的:“旧住房在治安、消防等方面都暗藏隐患,拆除重建成现代化小区后,能有效降低后续基层治理的成本;此外,住房原拆原建、居民回搬后,城市面貌更新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在地文化,对周边招商引资也有帮助。”

  杨浦滨江。摄影/刘歆


  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就有种种方面的进取。老旧住房换新颜、老旧小区穿新衣、老旧小区居民过上新生活,这“三旧”变“三新”的政策,让不少市民得实惠,觉暖心。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已有35年历史的凯旋一村小区,一度存在私搭违建、布局不合理、设施落后等问题。西塘居民区党总支制定了“一单元一方案”进行系统化的修缮工作。比如通过重新设计通路,将靠近该小区西门的一堵围墙拆除,以便居民买菜出行方便。小区改造完成后,社区平安志愿者团队、巾帼志愿者团队以及其下设的为老服务的“老伙伴志愿者”,还有环保志愿者等,将整个社区的活力与生活品质提升起来,居民生活更为有滋有味。

  哪怕是21世纪初建成的当年来看相对高档一些的居民小区,随着岁月的变迁需要大力维护之际,人民城市理念也在此间发挥出重要作用。多是高层住宅的普陀区中远两湾城小区即是一例。这里有1.1万余户居民,是上海内环线以内最大的纯商品房住宅小区之一。20多年过去,电梯老化,故障频出,影响居民出行。从法律条款出发,则换电梯属于居民楼公共设施更新,需要由居民自主发起、自主运作。从具体实践看,中远两湾城小区所在的宜川路街道,以党组织引领搭台,开展楼事楼议,汇民情、集民智,通过收集需求、共同研判、投票表决等议事协商方式,规范流程、形成共识。小区的206部老旧电梯,逾九成应居民要求启动更换。由此形成的《普陀区既有住宅更换电梯软法指引》,覆盖小区换梯全流程,为以后有类似需求的居民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牢记总书记嘱托,上海市委以人民城市建设为主题,曾专门召开市委全会,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五个人人”的目标愿景,亦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从成片旧改目标提前实现等达成市民生活更有品质,到城市治理更加高效,以及城市环境更加优美,过去五年,上海在努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努力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听,人民的声音


  “我区拟在三门路设置跨铁路南何支线与北杨支线以及南泗塘河道的临时钢便桥,建成后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努力缓解铁路以东地区约1.2万居民的出行难问题。”2022年8月,虹口区政府对市人大代表谢榕榕的一则建议作出如此答复。

  虹口区政府之所以承诺要建桥,仍要从旧改动迁说起。三门路铁路线附近的彩虹湾,是虹口区的一大保障房基地,随着大量居民从各个旧改地块搬迁而来,这里的学校、医院、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也陆续建成。住在铁路东侧、乔迁之喜刚过的居民们发现,虽然离配套设施很近,却因为铁路等阻隔,出行要绕一个大圈。人大代表实地调研后,市民的热盼成了代表建议,进而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道必答题。历经近两年的勘察、设计、建设,今年9月,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长126米、配备无障碍电梯的天桥落成,名为“长虹桥”。此前出行难的居民,通过这座桥步行前往医院,时间从50分钟缩短到了10多分钟。一些原本根本不可能步行前往的老年人,自然欢欣。甚至,由于桥的坡度很缓,能方便轮椅人群出行。类似的“小细节”,让居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无论就医,还是更多的办事开证明之类,不用线下排队,更不用求人盖章,在手机上操作,几乎所有大小事情都能办成。这些情况都已经成为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的一种常态。但并非没有死角、进步的空间。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心里装着人民!

  “有位老人,一年住了五次院,每次看他颤巍巍地来开证明,我心里就发酸。”这是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所言。

  上海本身有个好政策,特殊救济对象和低保对象到医院看病,住院时可以免收押金。但到了具体执行层面,又要求办理手续时提供纸质证明。也就是说,市民有需求时要先到医院看有没有床位,再到街道开证明,再返转医院办手续。工作人员看在心里,不免心疼。于是,通过向上级汇报,徐汇区两名基层干部给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写信,建议优化流程、改进工作,进一步方便困难群众就医。不久,有关证明实现了电子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证明、特困人员证明、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对象证明、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证明等,都可以手机“亮证”。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社区大食堂方便周边居民、职场人。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数字政府建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勇向记者分析道:“之前上海推动‘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这‘两张网’改革,将‘两张网’作为牵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牛鼻子’,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推动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人民。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发现‘两张网’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不断优化。”

  今年初,《上海市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方案》(2024—2026年)发布。与此同时,上海市数据局揭牌成立——启动新一轮“一网通办”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高效”“办成”,强化数字赋能,把“一网通办”升级到“智慧好办”。从该局披露的情况看,预计到今年年底,将累计完成占年度总办件量75%的高频事项智慧化改造,新增34项“免申即享”服务、新增7个重点“一件事”集成服务。5月1日起,上海老年综合津贴实行“免申即享”即是一例——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上海市户籍老人,无需申请流程即可领取老年综合津贴;同时,领取方式也有所改变,老年综合津贴采用上海市敬老卡或社会保障卡双渠道发放,老年人可以选择任一个渠道用于领取津贴。

  “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城市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城市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这是2020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落实人民城市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中所写道的。

  在城市各项重大规划中,上海坚持广泛问计于民,充分吸收社会意见和建议。2021年,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编制期间,上海“开门办规划”,组织市区两级开通线上线下“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平台,共收到建言2.3万余条,“‘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市场之声——企业家共话‘十四五’”等活动接连举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被充分吸收并体现在规划思路和举措之中。

  在社区,规划设计更是由市民做主。《2024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明确,在社区规划编制、“人民坊”设计竞赛、重点惠民项目建设等工作中,通过事前“征询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等方式,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打造成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共治平台。10年前,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着力在市民慢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内,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休闲及就业创业等基本服务功能,提升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服务便利性,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0年后,在上海各大社区,这样的“圈”越来越多,且功能日益完善、内涵更加丰富,努力让市民的幸福“近在咫尺”。并正愈加改善。

  当然,具体到更多实际问题,如看见路面积水、违规施工等等,人们都可拨打“12345”市民热线反映,则有回应、能解决。

  市民在徐汇区天平街道嘉澜社区卫生服务站健身。


梳理城市治理底层逻辑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空间。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上海提出‘五个人人’,在此基础上,上海还进一步提出了,要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要求、作用发挥贯穿于城市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体现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实践和切身感受中。”2021年11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新时代城市治理之路——“人民城市”上海实践》新书首发仪式上,传出这样的声音。这一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成果,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五个人人”如何诠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记者阅读此书发现,这本书论述了上海如何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发扬与拓展人民城市理念,以及创新之举,不仅为建设上海,也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之路做出贡献。书中还提及“建设好、治理好、发展好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

  有评论认为,“五个人人”是“人民城市”最鲜明的气质、最重要的软实力,也是生活在上海的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是上海立足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生动实践的高度概括。

  赵勇向记者分析:“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理念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理论上来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科院等等都有及时反应。”从研究者的角度看,赵勇认为,如何理解“人民城市”,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点去寻求“营养”。然而,马克思的原著中,有“城市”,有“人民”,却没有将两个词连在一起的情况。“那么我们就要看到,当我们把人民城市理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理论谱系中,就能发现我们该继承什么,发展什么。”赵勇说,“由此,找到城市发展、治理的新路。”亦即人民城市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城市实际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论、主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视角,深刻回答了中国城市是什么、城市建设发展治理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和治理城市等根本问题,为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徐汇环城公园一期华泾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新的好去处。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教授如此分析:从本质论层面来看城市性质,中国城市是人民城市;从主体论层面来看城市主体,中国城市由人民群众来建;从方法论层面来看城市发展,中国城市怎样建——“一尊重五统筹”!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关于城市发展“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重要论述: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李琪认为,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关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方面的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的哲学思维,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城市发展是有机统一体的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中庸”“中和”在城市问题上的一种大智慧和理性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文化自信。

  “党领导城市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城市治理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人民城市理念由此深入人心,也成为城市制定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凡公共政策的制定、推出,都要有实绩实效,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赵勇说。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千方百计谋求城市健康发展。上海正如总书记所说,“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