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封面 > 正文

美美与共,一幅民俗文化包容发展的风情长卷

日期:2024-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待到夜幕降临,“叶河花月夜”更显迷人。星空下的美食集市,河畔的文艺演出,让安静的夜晚不再寂寞。
记者|应 琛


  泽普,昔日曾以石油开发声名鹊起,今日则以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它下辖15个乡镇(场),总人口22万,是多民族聚集区,包括维吾尔、汉、塔吉克、回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88%。

  走进泽普,犹如走进了一幅多民族联欢的风情画中。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还能感受传统习俗、歌舞音乐里传递出的多彩的生活方式,热烈、活泼,令人开怀。

  生活在泽普的各民族人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

民族风情浓郁的泽普。


叶尔羌河畔的长寿秘诀


  秋风瑟瑟,贯穿小城的叶尔羌河水汽氤氲,河流两岸的胡杨林经过一年的蛰伏,早已准备好换上金黄色的外衣,傲立于天地之间。

  从泽普城区往西南方向开约40公里,经过一片荒芜的戈壁后,南疆首个5A级景区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便静静地坐落在叶尔羌河冲积扇上缘,三面环水、景色宜人。这里也因此被誉为“昆仑山下的塞上江南”。

  除了欣赏胡杨,很多游人来这里,其实是奔着景区内的长寿民俗文化村而来。

  走进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乍一看与窑洞有几分相像。经了解,这些建筑均用黄土和杨木修筑而成,加上红土敷墙,房屋外观便呈现出砖红色,而线条圆润的墙沿,不但没有锋利感,反而透出独特的民族风韵。村里多为平房,门前搭着葡萄棚,种满鲜花和蔬果。再走两步,一户农家乐的门口,有村民正熟练地翻转着架子上的烤鱼,飘出阵阵香味。

  据了解,长寿民俗文化村属于泽普县国营林场管辖。1959年国营林场建场初期,生活在这里的农民自己打土块、伐木头,到叶尔羌河捡石头、筛石料、上房泥、和泥浆盖起了新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但后来,由于多年来只有投入并无林木产出,宜农荒地不多,农民家庭生活条件远没有其他乡镇改善得快,这里慢慢成了泽普县的贫困乡村。

  2003年,泽普县抓住喀什地区旅游产业迅速做大做强的大好机遇,本着“维护自然风貌,返朴归真”的原则,提出要大力发展景区乡村游、生态农业观光游、胡杨游以及维吾尔族风情游,长寿民俗文化村便成了全力打造乡村游的重点项目。

  原来,泽普县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2010年底的户籍统计数据显示,泽普县22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47位,紧随久负盛名的巴马之后。

  2012年,本着“古朴、温馨、休闲、舒适”的发展理念,泽普县利用上海援疆资金1200万元,启动了长寿民俗文化村的改造来助推5A级景区的成功创建。在提升改造过程中,围绕旅游产业,鼓励农民在景区从事服务业,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多元化经营的转变。自长寿民俗文化村打造起,没有搬迁一户,没有迁走一人。

长寿民俗文化村。摄影/刘绮黎


  如今,整齐干净的街道上,农家乐等商铺各有特色。金胡杨景区讲解员阿依谢姆古丽告诉《新民周刊》,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经设计师和村民协商,每家的房屋都集旅游观光、风情体验等为一体进行改造,既有统一风格,又有各自特点。比如,细节装饰体现着主人的喜好,有的人家摆着木制车轮、彩绘葫芦,有的则挂满农民画,还有人摆放着时尚的铁艺秋千,或在葡萄架下摆着木床。

  “对村民来说,他们现在已形成了一种‘开门做生意、关门过日子’的生活。”阿依谢姆古丽指着位于村口的“长寿老爷爷的茶馆”表示,“97岁的阿吾孜·阿迪力是村里最年长的人,很多游客都慕名去他家里合影留念。去年,在景区的帮助下,他的女儿阿斯木古丽·阿吾孜便在村里开起了这家茶馆,卖一些老人平时喝的药茶。”

  目前,长寿民俗文化村86户368人中,80岁以上老人有9个,90岁以上老人有5个。当问及村里人长寿的秘诀时,阿依谢姆古丽表示,首先肯定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森林氧吧”胡杨林旁边,空气十分清新;其次村民吃的都是原生态的食物,包括被誉为“长寿圣果”的葡萄干、巴旦木、核桃和红枣,喝药茶,以及鸡羊都是自家养的;最后,或许是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没有生活压力,生活习惯也十分良好。

  景区坚持“村民增收融入景区运行”原则,鼓励当地村民在景区就业增收。现在,全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有125人,每户至少有1人在景区就业,村民收入明显提升。

  41岁的阿卜力米提在自己家开了一家农家乐。去年8月27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新疆考察对接对口支援工作时,就曾来到过阿卜力米提家。

  “当时陈书记就坐在门口的葡萄架下,品尝了这里的水果和干果,问了我们的生活情况。当得知我们家还没有去过上海后,今年暑假特地安排了他去上海参观。”阿卜力米提告诉记者,靠着农家乐每年能有20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2003年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但现在人均年收入已达2.7万元左右。而泽普县的人均年收入为1.6万元。

  曾经全疆最贫困的林场,变成了如今家家有汽车、户户搞经营的富有林场。长寿民俗文化村处处体现了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饮食、住宿、娱乐等生活方式,可以欣赏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马球比赛、刺绣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清炖羊肉、烩菜、烤鱼、米肠子、面肺子等。


麦西热甫与巴扎的热情


  想象一下,蓝天白云下,五彩斑斓的花卉竞相开放,温暖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乡村,带给人们无尽的惬意与舒适。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泽普县的赛力乡荒地村正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田园诗画之地。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千村整治、万村示范”的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荒地村保留传统乡村风貌的同时,将花、月、夜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新建了景点“叶河花月夜”。

  据了解,“叶河花月夜”旅游项目包括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花田喜事婚庆宴会厅、麦西来甫广场、七彩花田、繁花夜市、落日酒吧、农旅融合基地、采摘园等旅游配套设施,以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发展观光、采摘、体验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不断推进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舞动激情的“叶河花月夜”。摄影/刘绮黎


  赛力乡乡干部何克文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叶河花月夜”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它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传统的农耕文化到现代的生态旅游,这里通过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乡村魅力。

  “在我们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接待、展示、销售同步进行,游客不仅可以享受村里的各项旅游服务,也可以参观画展、购买村民创作的农民画、石头画等。此外,中心还设立了一个小型展览馆,展示多民族婚庆服饰、务农工具等,展示内容也会定期更新。”何克文进一步介绍,很多景点因为以浪漫的月亮和大红中国结为背景,栽种了紫茉莉、玫瑰、菊花、向日葵等30多种花卉,让这里同样成了热门的打卡点、写生点。而其包含的爱情寓意,更是吸引了周边县市的很多人在此拍摄婚纱照。

  待到夜幕降临,“叶河花月夜”更显迷人。星空下的美食集市,河畔的文艺演出,让安静的夜晚不再寂寞。

  “我们这里每晚都会有文艺表演,其中周二和周四是比较大型、正式的表演。一般由赛力乡下辖的14个村轮流组织,既能打响景区的知名度,也是各村之间的交流。”何克文介绍道。

  再入夜,游客与周边许多看热闹的村民早早来到麦西来甫广场,等待篝火的点燃。夜色配篝火,音乐配星辰。随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越来越多人加入舞蹈队伍。热情欢腾的麦西热甫(一种新疆歌舞)让萍水相逢的人忘情共舞。

  据悉,泽普乔康麦西热甫于2011年6月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乔康”在维吾尔语中,是已婚妇女的意思,“乔康麦西热甫”就是专门为已婚妇女举办的麦西热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麦西热甫参加人员的范围逐步扩大,除了妇女之外,男人和老年人也都参加,成为人们共同娱乐的形式。“一个人可以跳,两个人也行,一群人更好。欢快、热情奔放。”这便是大家对麦西热甫的共识。

  自9月开始接待游客以来,“叶河花月夜”景点每天游客达500人左右,周末会增至700多人。

  跳完麦西热甫的第二天早上,你也可以不用吃早餐,直接前往泽普县各巴扎,巴扎上集齐了各类风味小吃、扎实且实惠的快餐,能尝到最朴实的新疆味道。

  巴扎是新疆的传统集市,最初是为了交换剩余产品而自发形成的,农牧民在附近找一块空地,将家禽、手工制品、农副产品等拿到巴扎上进行交易,从而满足了物质需求。而南疆地处丝绸之路中段,是中西贸易枢纽、多元文化荟萃之地,自古以来吸引各国商旅在此扎根,对巴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商人的影响下,巴扎的规模逐渐扩大,贸易范围不断延伸。专业的商人们从各地赶来做买卖,手工业者们在这里也能获得人们最大的认可。

  在南疆的巴扎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气质在这里交融。热闹的集市上各地的面孔在此相聚,在这里能最深切地感受到叶尔羌绿洲的乡土文化,体验本地人的购物和生活方式。小商小贩们都提前占据有利地形搭起棚架,摆开摊位。有卖牛羊肉,有卖拉面、烤包子、抓饭,有卖布匹服装,卖鞋袜碗碟,卖农具农药,卖蔬菜姜蒜,卖瓜果桃李,有耍把戏卖狗皮膏药,有唱小曲卖面人糖果,斗狗的,斗鸡的,当场表演杀牛的……渠道旁,树荫下,到处坐满了人们。

  在买卖之余,逛巴扎还能了解时事、增加见闻、交换信息,增进彼此的感情,成为大家最开心快乐的时光。

  可以说,在这片肥沃的土地的历史维度上,巴扎是一首长诗,更是一幅不断重塑、不断润色的简笔画,南疆热烈的人文风土,会在巴扎上露出神秘质朴的真实面容,烟火中是绿洲农耕文化在泽普的延续。


在雄鹰小镇体验塔吉克婚俗


  历史的笔墨透过古丝路上叶尔羌河畔的繁华,写到今时今日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塔吉克人的足迹从心驰神往的万山之结帕米尔高原,穿过激流与绝壁,越过危谷和冰川,进入泽普大地。

  在泽普县城南约30公里处,有一个塔吉克族聚居的地方,那就是布依鲁克塔吉克族乡,塔吉克族人占乡总人口的40%左右。

  近年来,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以打造“3A景区”为切入点,按照集中连片建设、新型小城镇集聚统筹发展、嵌入式居住、平原塔吉克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布依鲁克村打造塔吉克风情小镇。

  位于小镇入口的雄鹰广场中央,高大的雄鹰雕像格外醒目,一排排漂亮的民居错落有致,文化长廊、民宿、农家乐随处可见……一派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的乡村秀美景象。这里,几乎家家住进了安居房,而每栋房子都浓缩了塔吉克族万种风情。被誉为“南疆最美塔吉克风情小镇”的布依鲁克村不仅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绿化覆盖率也达到了91.5%。

左图:博物馆里展示塔吉克族的“鹰舞”。摄影/刘绮黎

右图:塔吉克族的婚礼。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是一个高原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但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平均海拔高度1300多米,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因此,该乡聚居的塔吉克人也被称作“平原塔吉克人”。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高原塔吉克人一生都离不开马,但“平原塔吉克人”离开了马背,开始学习务农。这导致其与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相比,在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不过,尽管在这里生活的塔吉克族人大部分都选择定居式生活,但也仍有少部分人依然秉承着塔吉克族的生活习性,过着游牧生活。

  塔吉克族被称为“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因此该族人崇拜苍鹰,认为鹰是英雄和正义的化身,以鹰作为图腾,跳的是鹰舞,吹的是鹰笛,传说“叼羊”运动也是源于鹰叼食动物。除了雄鹰雕像,小镇里随处可见与鹰相关联的文化象征。

  据小镇工作人员阿依古丽介绍,塔吉克族人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如果有远方的客人到这里,塔吉客人会把他们带到自家的羊圈,让他们来挑羊,选中后可以摸摸羊头。之后,主人就会把这头羊宰杀,并把羊头送到最尊贵的客人面前。”阿依古丽向《新民周刊》解释道,“塔吉克的见面礼跟其他民族也不太一样,如果是两个平辈的妇女之间,会轻吻对方的脸颊或者亲额头;如果是长辈和幼辈之间就是亲亲眼睛、嘴巴,以显亲密;而两个男子之间就是握手,然后吻对方手背三次。”

  更为特别的是,小镇还会有塔吉克族的婚礼的体验项目。据了解,塔吉克族婚俗是塔吉克民族的一项重要礼俗,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包括择亲、提亲、定亲、击鼓祝福、迎亲、结婚仪式、婚后三日揭面纱等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程序都富有文化内涵。

塔吉克风情小镇的雄鹰雕像。摄影/刘绮黎


  “塔吉克婚礼的仪式十分隆重,男女双方广宴宾客,婚礼要载歌载舞举行三天。”阿依古丽表示,在新郎肩上撒面粉是塔吉克族对新人最高的祝福,因为塔吉克族认为面粉是最纯净的物质,通过撒面粉祝福是最古老的仪式之一,祝愿两个年轻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以前在塔吉克族婚礼中,无论新郎、新娘还是伴郎、伴娘,还都要在脸上画脸谱,点上六十多个白点表示吉祥,这在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是罕见的”。

  如今,布依鲁克村已成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式的原生态旅游打卡地,40家特色鲜明的中高端民宿和农家乐,让众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此外,村民制作塔吉克特色小花帽、鹰笛、挂毯、手绣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也吸引来往游客驻足观赏、购买。据悉,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新疆塔吉克族的人间仙境。浓郁的塔吉克风情越过山川阻隔,展现了在泽普这片热土上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璀璨的人文内核。记者|应琛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