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争夺暗战
关于 AI 竞争,在业内有一条被普遍认同的规律: 人才第一,数据第二,算力第三。人才,早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勇立潮头所争夺的核心资源,成为了这场竞争的关键。
震动全球AI圈的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其创始人梁文峰带领的团队一共139人,他们做到的事情,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硅谷震动不已。梁文峰表示:人才竞争,才是科技竞争的本质。科技竞争,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2025年春节后,中国AI领域突然掀起了一场“抢人大战”。DeepSeek公司给出的实习生月薪过万、应届生年薪百万的高薪待遇,也让整个行业都激动了起来。
对AI人才的争夺暗战,从国家到企业,正愈发激烈。
浙江大学2025届毕业生第一场秋季综合双选会现场,人潮涌动。
AI人才的中美全球竞争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下属的麦克罗波洛智库去年曾公布了一项名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的调查,它描绘了顶级AI人才的流动轨迹,回答了顶级AI人才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数据显示,中国和美国是顶级AI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和目标工作地,70%的顶级AI人才在中国或美国的机构中工作,65%的顶级AI人才出自中美两国。其他国家虽然也有各自的特点,但中美两国在AI人才方面仍然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中美两国的竞争中,美国在顶级AI人才方面又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美国拥有全球60%的顶级AI研究机构,是全球最精英(前2%)AI人才的首选就业目的地,57%的最精英的AI人才首选在美国就业。
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强国,在 AI 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拥有世界顶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这些机构在 AI 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 AI 人才。同时,美国的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在 AI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才汇聚于此。
然而,现在美国的顶级AI研究机构之中,来自中国的AI人才甚至比来自美国的还多。这些机构中四分之三的顶级AI人才来自美国和中国,美国和中国的人才分别占到37%和38%,中国人才的比例略高。中国AI人才在美国表现很活跃。例如,GPT-4团队的核心贡献者名单中,大概20%的研究人员来自于中国。
这项调查还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产出国,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相比2019年,占比从29%增加到45.63%。
当下的AI战事进入中场,战况尤为激烈,完全中国本土化的DeepSeek先让硅谷“慌了神”。很多人好奇,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团队?“雷军开千万年薪挖DeepSeek研究员罗福莉”的传闻,也使得人们把目光聚焦向DeepSeek的人才。不少AI领域的从业者和投资人认为,除了技术实力本身,团队的创新理念和人才队伍,是DeeSeek能在群狼环伺的AI界杀出重围的主要原因。
DeepSeek创始人、40岁的梁文锋,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是纯粹的国内派。他没有挖角大公司出身或海外大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全员几乎都是在中国接受教育并积累经验的人才,这打破了AI最前沿创新由美国硅谷天才们主导的公式。
DeepSeek的团队成员大多是顶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或博士实习生,他们被称为“未经验证”的年轻人。DeepSeek有一个不成文的用人规则:工作经验超过8年,直接pass;超过5年,需要特别出色才能入选。梁文锋曾表示:“我们需要的是对技术有极致热情的人,而不是习惯用经验找答案的人。” 这种用人策略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还避免了传统大厂中常见的“经验主义”对创新的束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梁文锋被问及社会声量上不如那些融资活跃的公司的DeepSeek,怎么确保就是做大模型的人的首选?他回答:因为我们在做最难的事。对顶级人才吸引最大的,肯定是去解决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其实,顶尖人才在中国是被低估的。因为整个社会层面的硬核创新太少了,使得他们没有机会被识别出来。我们在做最难的事,对他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DeepSeek的成功用行动证明,中国不缺天才,缺的是能够激发天才潜能的环境和文化。DeepSeek通过打破常规的人才策略,解锁了创新的密码,为AI行业乃至整个科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说到底,这并不是简单的“本土vs海外”的竞争,而是中国AI人才的整体实力在与其他国家竞争。美国固然强大,但中国的人才储备,是其最大的优势,也是未来能否在AI领域领先的关键。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最终胜负,还得看谁跑得更远。
中国高校AI人才培养提速
说起中国的AI人才培养,绕不开清华大学和“姚班”。清华流传一句话,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
姚班有多牛?进入姚班的学生,是数学、物理及信息学竞赛的金牌选手,是各省高考前三名。国际普遍评价:“姚班”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一位教授曾经说,他对姚班的学生非常满意。每次收到来自姚班学生的申请后,先放在一起,只要英语水平达标,能够录取的就先都录取了,然后再去看别人的。
在清华大学,姚期智的名字总是和“姚班”联系在一起。姚期智曾获得很多奖项,包括波里亚奖(数学界世界级大奖),古根海姆基金会研究学者奖,高德纳奖(计算机科学界世界级杰出贡献奖),图灵奖(世界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等等。深感于我国的计算机学科本科教育水平与国外一流大学仍有差距,2005年,由姚期智主导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在清华成立,这个班也被清华师生亲切地称为“姚班”。如今,从“姚班”走出的计算机人才不仅在国内外的各大科技公司发挥领军作用,“姚班”毕业生创办的独角兽公司旷视科技、小马智行等也已崭露头角,在业界引领信息革命创新浪潮。
不仅是清华和“姚班”,实际上,国内高校在这波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已经开始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AI专业人才。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在加速这一进程,为AI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根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国内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设置近年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20年,新增备案数量最多的本科专业就是人工智能。这两年虽然有所趋缓,但仍然占据新增备案数量的前几名。
迄今为止,我国共有500多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中国高校在AI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体现出多样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核心课程设置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实践与项目课程的增加,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复合型人才。芝加哥大学保尔森研究所称,自2018年以来,中国已在本科课程中增加了2000多门AI课程。这一积极扩张是培养AI人才和基础设施的更广泛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以使中国成为全球AI领域中一个强大的参与者。
去年,复旦大学宣布,将新增四个“外语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复旦称,语言学和跨文化理论的视角,有助于提升对语言数据质量的精准把控,为语言模型设计提供创新思路,从而突破计算机算力瓶颈、大模型文化对齐等核心问题,为大模型和人工智能语言能力的涌现提供可能的解释。说通俗一点,就是培养跨学科、文理兼修的AI人才。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最前沿的AI论文方面,中国正在紧追美国。该媒体在对2020至2024年顶尖研究成果云集的三大国际学会所采纳的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按国家来观察,2024年排名前50的机构被采纳论文的作者人数,位居第一的美国为14766人,位列第二的中国为8491人。最近几年,中国的研究实力迅速提升,作者人数在四年内增加到了8倍。
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媒的报道,过去10年里,美国和中国是AI研究中最频繁的合作伙伴。2014年到2024年中美联合发表AI论文数量增长380%。中美人工智能研究合作很活跃。两国有竞争,更有合作。
也有美国学者敏锐地指出,中国大学AI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致力于关于人工智能在工业和制造业中的应用,而不是技术更底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但没有人能确定,什么样的方向将赢得这场人才战争的胜利。着眼未来,这是一场谁也不想输的战争。
2024年10月27日,在湖北荆门举行的第六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湖北赛区)总决赛上,选手进行计算机视觉逻辑算法应用赛项目比赛。
顶薪招人行业竞争白热化
在人工智能的人才竞争中,一个观点在各大公司中形成共识:“得人才者得模型,得模型者得天下。”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以年薪超过百万元的招聘条件直接"抢人",这种举动一时间让人们对AI行业的薪资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资料显示,该公司在多个招聘平台上发布了52个岗位,覆盖深度学习、系统研发等领域,并采取了"14薪"的薪酬模式,每年发放14个月的薪水。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DeepSeek对顶尖人才的渴求,也折射出AI行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DeepSeek的高薪招聘并非孤例。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纷纷抢滩人工智能,开出诱人薪资争夺AI人才。甚至在婚恋市场上,“AI男”成为继“金融男”之后的受捧对象。
2023年底,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天集团就启动一项名为“T-Star”顶尖人才招聘计划,延揽全球前沿技术领域的竞赛、学术和实战高手,还配备“大牛”主管和顶级研发平台资源,年薪百万起且上不封顶,引发网友热议。
AI行业飞速发展,技术岗位现在特别火。像算法工程师、深度学习研究员这些职位,不仅工资高,需求量还特别大。猎聘网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后第一周,AI行业新发布的职位同比增长了18.25%,年薪超过20万元的岗位占了58.19%。算法工程师年薪超过20万元的岗位更多,占了88.53%,50万元以上的都有30.11%。这些数据都说明,AI技术人才现在市场上特别抢手。
根据《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AI相关岗位需求在2024年激增,算法工程师、大模型算法等职位位列热招榜前20。技术岗位平均月薪前十名中,大模型相关岗位占据半数,数字前端工程师以6.78万元月薪居首。
根据麦肯锡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可能多达400万人——预计届时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但人才供应量仅能达到200万。这进一步推高了行业薪酬水平。
“尖端人才太少,大家都在抢。”一位猎头公司负责人透露,大厂都不差钱,还给股权激励,用人单位的竞争也很激烈。AI领域对技术化人才的渴求,突显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记者|刘朝晖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