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科的起起伏伏
“你见过著名高校二级学院的院长经常背个双肩包,出差到全国各地去‘拉生源’吗?我就是一个!”近日,沪上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一位负责人向《新民周刊》记者慨叹,自己的前任当初可是“朝南坐”,根本不缺生源。而他接手后,如今莫说继续教育学院缺乏生源,即便他本人之前长期任职的这家高校的管理学院,当年热火朝天的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报名者都没有往年多。本科阶段,前些年考生们趋之若鹜的一些工程类、艺术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也不同程度遇冷。
近期,教育部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当然还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总体上此次调整堪称“数量多、调整力度空前”。仔细比对会发现,工科专业大调整的动作比文科更大!
比如2024年四川大学年度专业调整期间,一口气撤销了31个专业。
今年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调整,围绕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的学科设置,究竟应该以就业率为指挥棒“追涨”,还是依托原有优势进行长远的规划?以下这些学科的起起伏伏背后,也许就藏着答案。
浙江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综合双选会在紫金港校区开启。
学科设置反映产业变化
2024年四川大学年度专业调整,其所撤销专业中,带“工程”二字的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冶金工程、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几乎占到撤销专业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艺术类所撤专业也不少,有音乐学、表演、动画、广播电视学等。
再看此次川大“大动作”之前,则会发现与艺术类沾边的戏剧影视文学,以及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已经先期被撤销,还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也于稍早被撤销。
四川农业大学,在近年来已经停招19个专业的情况下,新增了一个带“工程”字样的专业——农业工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曾解释,站在学校立场,撤立专业的决策基于三大考量因素。首先,高质量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质量可以衡量专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其次,“大学之强在于大师,大学之优在于学生”,师资力量的供给情况也是核心要素;最后才是招生状况,如果一个专业招生时,第一志愿的录取率持续偏低,也可能面临被撤销的命运。
如此分析,四川农大新设农业工程专业的原因就浮出水面了。关键因素还是可预期的就业前景。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政府倡导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让四川农大下决心新设农业工程专业。
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报考学生人数下降也成为教育界常常议论的话题。某著名高校土木工程学院资深教授告诉《新民周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分数线就非常高。建筑工程、给排水、地下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几十年来吸引了很多高分考生。特别是对于内地中小城市的考生来说,如果在一线城市的著名高校获得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毕业证,那么就意味着能在大城市捧上“金饭碗”。
然而,这两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按照这位教授的说法,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吸引力有所下降。这与中国上一轮大基建周期大致完成有关。但这位教授认为,国内一流的土木工程学院不用发愁生源的减少,从全球范围和更长远的目光看,土木工程类人才仍是社会的刚需。“现在,欧洲传统发达国家、地区正面临新一轮城市更新、修缮,当地对新一代土木工程人才的渴求开始显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也需要土木工程人才。”
当然,当下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土木工程相关专业需要与新技术结合,从智能建造等角度去谋划专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专业全新塑造的过程。近期出现在撤销名单中的专业,并不是被社会淘汰,而是需要进行升级来满足新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亦告诉记者,高校办学要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密切跟踪社会发展变化,及时优化调整专业,及时撤并冗余专业。“教育部对高校停招5年及以上的专业进行撤销预警。这一政策导向,促使高校更加审慎地设置和调整专业,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熊丙奇说。
盲目“追涨”设置的专业先倒下
新闻学专业在热了三十多年后,面临新的挑战。图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2023年南亚东南亚国际青年来访项目。
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看来,“产业转型加速,社会需求变化加快,本科专业调整速度和力度就会更大,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亦有专家注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存在一些盲目跟风设置新专业的情况。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一些院校推出商务英语、金融法学等等“热门专业”。这些专业大多是从本校的英语系、金融系发展而来,从师资方面来看,本校的商科、法科本没有很好的资源,导致教学体系不系统,且教学内容总体上滞后于社会发展。
如今,这样的情况会否重演?
记者去年曾在一个有关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的研讨会上了解到,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一级学科以后,一些院校抓住“契机”,也想上马这一学科。然而,总体上师资力量还是从学校原有的管理学、外语类院系抽调,甚至还有中文系老师参与。如果这些老师本身具有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素养,当然是好事。但据调查了解,这些老师有不少是缺乏国际政治、世界史等方面的学术背景。有专家对此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国别学日益受到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看到这一新的热点学科,就要扑上去。“我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办学要精,一旦盲目扩大规模,未来不少毕业生有可能会不得不重新选择职业方向!”
回看改革开放初期,中文系曾经非常火。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贴近市场、实用性颇强的一些专业显然热过中文系。一些高校推出了诸如文秘等实用性专业,当时,此类毕业生出校门就能进入外企做小白领。广告学专业,一度也很时髦。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此类毕业生想要寻求合适的初任岗位,变得艰难起来。反倒是中文系的“基石”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稳住。按照张雪峰所说,如果学生未来想要报考公务员,不如盯住汉语言文学专业,毕竟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较多。
亦有教育专家提醒,“教育的真正使命不是迎合市场,而是引领社会”。高校不同学科的起起伏伏,与经济发展周期有着明显的关联。本轮技术革新显然对高校学科设置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正在改变。主笔|姜浩峰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