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缘何成了欧洲的“白马骑士”
在过去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名声不太好。此中缘由,该组织前总裁卡恩就曾向笔者坦陈,在之前救助拉美和亚洲国家时,IMF条件太过苛刻并损及民生,最终怨声四起。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愤怒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曾指责说:“还不如让康德苏(时任IMF总裁)来马来西亚当总统算了。”
因此,两年前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对于是否让IMF介入,不少欧洲国家持否定态度。原因大致有三条:一是IMF“恶名”远扬,接受救助则必定要接受其苛刻的条件;二是欧洲是“富国俱乐部”,现在沦落到接受IMF“施舍”,实在是欧洲人的“耻辱”;三是IMF为国际组织,接受救助意味着作为IMF股东的美国和中国得以插手欧洲事务。
但欧盟峰会一轮又一轮,德法等国就是不愿轻易出手。以至于时任希腊总理的帕潘德里欧一度威胁说,如果欧盟还不出钱,那希腊只能转向IMF,这将是“最后一招”。帕潘德里欧说这话时,应该更多算是激将,毕竟希腊有的是财大气粗的富邻居,舍近求远,何尝不是对“为富不仁”的抱怨?
但不想,随着欧债危机的演变,“最后一招”成了“常用一招”:IMF是拯救希腊的“三驾马车”之一;在2011年11月的戛纳G20峰会上,IMF还承担起对意大利紧缩方案监督的责任;而为了让IMF能更有力发挥作用,欧盟国家正拟向IMF注资1500亿-2000亿欧元。
IMF由原来不受欢迎的外来者,成了现在欧洲人心目中的“白马骑士”。欧洲人肯定不做“亏本的买卖”,拉IMF入局,至少有两大很明显的好处。首先,欧洲获得了难得且廉价的资金。IMF的条件虽然苛刻,但毕竟是当前能提供大额援助的少数机构之一;更何况,IMF资金年利率只有4%-5%,优于希腊等国能从市场获得的利息率。
其次,风险大大降低。德国人不愿向“笨猪国家”施救,除了存在“道德风险”之外,更担忧救助中的风险。但IMF则有186个成员国,资金风险世界各国共同承担,但利益则为欧洲独得。比起丢掉的面子,欧洲人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里子。
除了以上两点外,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作为欧洲领头羊的德国和法国,尤其是德国,正是看中了IMF的苛刻条件——通过拉IMF介入欧债危机,欧洲不仅获得了资金的胡萝卜,德法更获得了一根执法的大棒;而执法的对象,自然是希腊、意大利等“笨猪国家”。
据欧洲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3月,当欧洲多国对IMF颇多抵触情绪之时,德国力排众议,确定了援助希腊的三个条件,其中两个与IMF有关:一是IMF要为出资作“重大贡献”;二是欧盟国家必须拟定确保财政纪律的“额外手段”。
所谓“额外手段”,即对违反财政纪律国家实施惩罚。但德国自己出手,总不及外人代行惩戒为好,作为国际组织的IMF自然是上上之选。也难怪《金融时报》要揶揄说:“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要求IMF参与欧洲纾困的做法,证实了欧洲国家相互之间是多么的不信任。”
欧洲打起IMF的主意,对德法来说,这无疑是当前情况下的上上之选;对IMF来说,作为国际主要金融机构,也确实可在欧债危机中发挥更积极作用;对中国等出资国来说,通过IMF援助,总比直接救援欧洲风险更低。至于前文提到的中美可能插手欧债危机的担忧,更多属于冷战思维的抹黑。毕竟,如果论份额,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IMF名列第一,大大超过美国,更别提份额没有美国小半的中国。
但IMF全身心去趟欧债的浑水,事实上却使其有慷世界之慨的嫌疑,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欧洲的提款机。这也难怪对于IMF新一轮注资的动议,美国持很抵触的情绪。美国共和党议员托德·蒂亚尔特(Todd Tiahrt)就抱怨说,让美国纳税人拿自己的血汗钱来支持富裕国家的失败政策,这是不公平的,这是个“原则问题”。